《晚清第一改革家:曾国藩》
第34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22 00:37:31
  《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这本书是去年写成的,到现在正好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年里,我又发掘了许多关于彭玉麟的资料。其中,关于中法战争的比较多。我越来越感觉到,彭玉麟是一个值得用一辈子去写的人物。
  彭玉麟对于镇南关大捷的取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之洞本来是和冯子材有矛盾的,正是彭玉麟在他们两人之间穿针引线,才使得二人划干戈为玉帛,最终取得大胜。彭玉麟亲赴钦州视察冯子材的军队,回来用所见所闻打动了张之洞,张之洞这才决定全力支援冯子材。没有张之洞的这种支持,冯子材是不可能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所以说,彭玉麟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日期:2014-10-29 20:30:09
  (接上文)
  法国政府得知天津发生教案,十三名法国人在冲突中丧命的消息后,扬言报复中国。中国的老百姓并不惧怕法国的报复,主战的呼声非常强烈。京城中,醇亲王、李鸿藻等主战派也积极行动,制造开战的气势。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想打仗。她很清楚,刚刚从长期战乱中恢复过来的中国,还没有实力与欧美列强较量。她命曾国藩前往天津处理教案。在给曾国藩的谕旨中,她要求曾国藩“持平办理”、“顺舆情而顾大局”。
  慈禧太后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虽然从天津教案爆发之初,她就下定了息事宁人、维持和局的决心,但她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以免遭来骂名。
  在给曾国藩的谕旨中,她将“顺舆情”与“顾大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其实,她何尝不知道,要“顺舆情”,就不可能“顾大局”,要“顾大局”,就不能“顺舆情”。她故意下这么一道充满矛盾的命令,就是为了将议和的责任全部推到曾国藩身上。
  慈禧太后的心思,曾国藩是非常清楚的。曾国藩明白,为了保护慈禧太后的声誉,他必须去背这个黑锅。他预感到,他花费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声誉,很可能在这次议和中毁于一旦。
  在前往天津之前,曾国藩在保定衙署中留下了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中,曾国藩反复阐述勤、俭、孝友、不忮、不求等居家处世的基本原则,他希望曾纪泽、曾纪鸿兄弟在他去世之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家风,使曾家兴旺发达下去。留下这份遗嘱后,曾国藩觉得轻松多了。他觉得,即便他的身躯与声誉在天津一起毁灭,他也不会再有任何遗憾。
  抱着“拼将一死报君王”的气概,曾国藩来到了天津,开始审查教案。十多天后,他把审查的结果整理成一道奏折,即《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上报给清廷。
  在这份奏折中,曾国藩认为,社会上流传的那个谣言,说什么育婴堂绑架杀害中国儿童,用尸体做药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在这次外交谈判中,中国理亏,需要做出让步,才能达成和议。
  紧接着,曾国藩提出了他的教案处置意见。曾国藩认为,按照一命偿一命的原则,中国需要杀十几个人才能令列强满意。同时,曾国藩请求清廷调兵进入天津附近,弹压当地的反洋教群众。
  日期:2014-10-30 11:44:15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要搬到中国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那正是西方的缺点。洪秀全如果统一了全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冯友兰

  日期:2014-11-06 10:11:26
  (接上文)
  曾国藩虽然认为中国理亏,但他同时提出天主教有许多容易引起怀疑的地方,正是这些值得怀疑的地方,导致了谣言的产生,并进而导致了教案的发生。所以,曾国藩认为,天主教本身是有一些问题的,中国老百姓的反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情有可原的。
  慈禧太后收到曾国藩的奏章后,召集大臣展开讨论。以醇亲王为首的主战派对曾国藩非常不满,要求慈禧太后严厉谴责曾国藩,促使他在谈判过程中强硬一点。以恭亲王为首的主和派则认为曾国藩的处置办法非常妥当,建议慈禧太后采纳。
  两派相互责难,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都等待着慈禧太后做最终的决定,然而慈禧太后却并没有表达明确的意见。在给曾国藩的谕旨中,慈禧太后下达的还是一道矛盾的命令:“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慈禧太后又一次把难题抛给了曾国藩。
  紧接着,慈禧太后将曾国藩那道奏折中谈及天主教值得怀疑的地方删去,然后将删改后的奏折公之于众。曾国藩的原折并不算卖国,但是经过删改后的这道奏折,就有点卖国的嫌疑了。这样,在那些主张盲目排外的人眼中,曾国藩成了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各种批评、指责、谩骂的声音,令曾国藩感到万分悲凉。虽然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他还是难以承受。
  曾国藩曾经是多少湖南人崇拜的对象,而这一刻,连湖南老乡也要彻底抛弃他了。在北京湖南会馆,曾国藩的官爵匾额全部被击毁。紧接着,湖南会馆将他的名籍削去,不再承认他是湖南人。
  向来主张对外强硬的左宗棠也加入到指责曾国藩的队伍中。他认为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惩办无辜百姓以及府县官吏,并建议朝廷加紧调集军队,以应对法国的军事挑衅。
  就连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也认为曾国藩以命偿命的处置办法完全不可理解。他认为曾国藩优柔寡断,才能平庸,对世界一无所知,根本无法胜任外交工作。中国人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老古董”身上,真是莫大的悲哀。

  在举国上下一片反对的声浪中,也有少数人发表了支持曾国藩的言论。郭嵩焘就是其中一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