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29节作者:
旧时清风 日期:2013-03-24 22:01:27
内战——灭亡的序章(2)
马士英的选择出人意料地简单,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后者,危害帝国的叛逆必须被平定,至于清军嘛,“攘外必先安内”,没有一个稳定的内部怎么一致对外啊。
为此,马士英同志有一句千古名言:“吾辈吾臣宁可皆死于清,而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我们这些人啊,只能死在清朝人手里,也不能死在左良玉这乱臣贼子手中啊。马士英的思想认识就是高啊,自己家的东西宁愿便宜了外人也不留给自己人。
悲剧的是此时的福王也坚持认为乱臣贼子才是最可怕的,至于清朝嘛,我们靠着长江天险只要打个小胜战自然就可以议和了。左懋第的临别赠言早就被他忘到脑后了,他到此时还没有忘记议和。
福王下令在黄河附近阻击清军的刘泽清部迅速后撤回援南京,这将史可法的侧翼严重暴露了出来,清军几乎在毫无阻拦的直接杀向了江北四镇。
就是这样福王还不放心,他还发出命令让史可法带领着江北的军队全部回撤江南,保卫南京。这样的行为颇有后来蒋介石将全部东北军调入关内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的风范,因为福王行为的结果就是南明将彻底失去北方领土。而根据我在前面所说的,失去北方领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从此再也无力北伐。
福王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认为这和当时的心态有关系。福王整个朝廷在一开始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北伐,连史可法都没有想过。最开始他们想的是消灭李自成,后来李自成被多铎打败了。这时候他们想的就是偏安江南,史可法的督师扬州目的也是为了在以后的清军南下时做出一个抵抗的姿态。这群文人们对南渡的历史太熟悉了,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南方的政府,然后苟且偷安几百年。中国此前的历史告诉他们,这很容易做到,再说他们和曾经的东晋、南宋有着巨大的优势。
由于抱着这样的心态,福王才会对内部的叛乱如此敏感,就像宋高宗对岳飞的做大感到敏感一样。这样的威胁都是直接的威胁,而来自北方的威胁多少就有点遥远了。
人总是这样,只顾着眼前的危险,却没有看到远处的灾难。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应该努力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不然结果绝对是个悲剧,死的连渣都不剩。
史可法在接到福王叫他撤回江南命令的那一刻,一定想起来那个叫做岳飞的将领。唯一不同的是,史可法比岳飞聪明,他立即选择了服从命令,而不再等待皇帝的十二道金牌。所以史可法的结局会比岳飞好的多,虽然都是难逃一死,只是像岳飞那样死去多少有点憋屈。
焦急地赶向南京的史可法不知道其实他的行为完全是多余,因为左良玉死之后他的军队就注定败局了。
左良玉死之后他的儿子左梦庚带领着庞大的军队一路抢劫,在洗劫了池州之后,此时负责阻击的黄得功已经成功地在铜陵挫败了这支军队。左梦庚被迫回撤到了九江,可惜九江也不是安全之地。
还记得此时谁在湖北境内吗?是阿济格,杀人魔王阿济格。此时的阿济格很郁闷,李自成若隐若现,后来好不容易在九宫山搞定了李自成,可是多尔衮又总说李自成还活着。为此阿济格一直在湖北境内做一些收尾工作。然后很自然他发现了九江的左梦庚,战斗几乎就在一刹那打响,然后战争又在一刹那间结束了。
左梦庚选择了投降,阿济格为此还很是头疼,因为投降军队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军粮供应紧张啊。
这些军队在此时的作用还不是很鲜明,当时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支投降的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几乎成为了另一部分人的噩梦。
这场内战就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
在南明的这个角度来说,这场内战除了将黄河附近的土地丢失之外还导致了整个战略布局的大崩盘,大量的军队频繁的调动让军队本身也疲惫不堪。本来以逸待劳的优势给这么一折腾也消失殆尽。
更重要的是,南明政府的行为让军队感到了寒心,尤其是江北四镇他们从左良玉的死亡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们觉得这个政府实在无法给出自己想要的,他他们知道自己被朝廷抛弃了一次。所以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的结果才会变成了那样。
而从清朝的角度来看,这场内战带给他们的简直就是巨大的机遇,他们顺利地进入黄河,然后杀向江北四镇。在东线,阿济格也是几乎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左梦庚的20多万军队。在战略态势上,此时的清军已经完成了对南京的包围。
南京的失败结局已经写好。一切就看清军如何书写了。
杀戮即将开始。听,那是死亡的脚步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