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4节

作者: 九疑山天人合一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朱允炆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那时候没有飞机,他也没有搭乘马航MH370,绝对不可能人间蒸发。他只是与朱棣政权失联了。

  朱允炆从小在皇宫长大,生活自理能力应该是很差的,他能生存,必须得有旧臣或忠于他的人来帮助。所以,还是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只是历史工作者没有发现而矣。
  有一个观点,可能是很多人共有的,认为南京失陷后,朱允炆就只能四处逃命了。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朱棣拿下的是南京,南京沦陷后,全国90%的地盘还是忠于建文帝的臣子的控制,建文帝在这些地区行走,他依然是皇帝。朱棣接管这些地区,一是需要时间,二还要看这些旧臣愿意不原意接受朱棣的管理。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朱棣当皇帝,他们还可以与朱棣对着干。
  朱棣拿下南京后,投降朱棣的人只有二十四人,其他的三百多人,都离开了南京,说明在当时,朱棣是不得人心的。后来这些人中,有一百多人被抓,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寻着踪迹。
  如何才能找到建文帝呢?哪就是要找永乐年间,在民间隐跸的皇帝。中国古代,皇帝为九五之尊,即使不是皇帝了,忠于他的人还是很多的。这些人,或这些的后代,在事过境迁之后,总会说出来。因为,寻找当时人刻的当时的碑,就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湖南永州九疑山地区,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碑刻,这些碑刻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其中有好些碑就是明初1402年到1465年的碑,当然明中后期及清代的碑也不少。这些碑就记录了一个皇帝,在金川门之变后,来到了永州九疑山地区,先在龙池寺为僧,后来还俗到白王城,做慈善工作。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十六日举行祀祭活动,并继承他首创的乐善堂慈善工作。

  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逊位做和尚呢?他在这里做了些什么事呢?族谱、碑刻、方志等总和起来,有近万字的记录,我们就依据这些记录来进行考证。
  通过八年艰苦努力,我们终于将这些记录完全解读,这个皇帝便是金川门之变后不知所终的建文帝。为此,我们将它写成考证性论文集《建文帝九疑山逊国事考》,与大家一道探寻这个历史之谜。
  他究竟是不是建文帝呢?请读者在阅读后自作判断,并希望写下你的宝贵的意见,以供参考。当然,我们也找到了他的墓,只是尚未发掘,当正式由国家文物考古队发掘时,这个问题就水落石出了。
  期待各位建文粉丝回贴,提出宝贵意见。以后,每三四天,我们就更新一章。
  好吧,开头的话就写这么多。

  日期:2014-09-24 23:34:46
  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一章 失踪的帝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十六日,不满二十一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代立为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代立之初,朱允炆把祖父留给他的三位核心人物全部委以重任:以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将方孝孺提拔为翰林侍讲,形成了秀才朝廷。随后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建文新政”。
  其主要内容有:①省刑减狱;②均江浙田赋;③调整政府官僚机构。其中极为重要的有两项:首先,省并州县,革除冗官冗员;其次,更定内外官制。把尚书的品秩由正二品提高到正一品,以文治国,文宣而圣。朱允炆以“建文”为年号,与朱元璋的“洪武”年号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建文帝一心改革的决心。
  中国是个以尊祖训为荣的传统国家,改革总会遇到不同的阻力。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那一个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呢?近来我们看了《历史转折中的***》,***提出的“两个凡是”就是典型的“尊祖训”。***能领导中国进行一场伟大的变革,其所经历的磨难,我们这代人有目共睹。改革开放的成功,为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是题外话!朱允炆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改革要失败,因为懦弱是帝王的克星。

  削掉藩王手中的重兵,免除它对中央政权的威协,这是任何一个封建帝王必须要办理的一件大事。朱允炆天资聪明、仁慈儒雅,但又优柔寡断,他与藩王的关系就是秀才与兵的关系,不削掉他们手中的权力,他就如坐针毡。所以,他登基后一个月就开始对藩王下手了。
  他削藩的策略是先弱后强、杀鸡儆猴,从理论上讲,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也犯了打草惊蛇的大忌。所以据守北方的燕王朱棣开始装疯卖傻,麻痹朱允炆,骗取他的同情心。
  1399年8月,朱棣再也不想装疯了,在北京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这场反叛成本虽大,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不反也要削,反也要削,如果反叛成功,那皇帝的宝座就是朱老四的了,这是他终身的追求。遇上这样一位懦弱的侄子,朱老四心中甜兹兹的。

  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建文小子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如后文要考证到的骆寄保和骆婆保,寄保随父骆以诚北上到河北平乱朱棣,以诚牺牲后,寄保代其父职,不久就投降了朱棣,而他的弟弟骆婆保则是建文帝的侍卫,金川门之变后婆保则随建文帝回到了宁远。这是后话,在此暂不详表。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朝议如何避难:兵部尚书茹瑺提出退守湖湘,王韦提出退守江浙,方孝孺则说坚守京城,以待四方之援。大家在朝堂上议论纷纷,建文皇帝犹豫不决,娄琏等说效死保卫南京,不要离开南京为好,建文皇帝勉强点头。朱棣的军队更加迫近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划投降朱棣,并对朝廷同列说:“皇上必须自缚出降燕王才行。”建文皇帝听后十分震怒,在众朝臣的直谏之下,于下殿抽剑亲手杀了徐增寿。四年帝王生涯,建文帝就杀掉了这么一个早该杀的人。魏冕、史仲彬等又请求诛杀金川门守将李景隆,手谕召李景隆还,未到金川门,李景隆、朱橞等已经开金川门投隆燕王朱棣。

  未时,皇宫里一片火海,建文帝去向不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明史第一悬案就这样诞生了。
  此后,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史》中就出现了三种版本:

  ①宫中焚死说。《明史?成祖本纪》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也就是说,建文帝在皇宫中自焚而死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