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5节

作者: 九疑山天人合一
收藏本书TXT下载
  ②朱橞出建文帝说。《明史?谷王橞传》载:“往年我开金川门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将为之申大义,事发有日矣。”
  ③不知所终说。《明史?恭闵帝》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明史》编纂时,建文帝失踪近300年,多种说法也就见怪不怪。其实《明史编纂时,有学者就主张只附建文流落江湖说,他们手头也有一些建文踪迹资料。但由于建文是汉人,把他“流落民间”对清政府统治不利,争议最后就多说并存。
  最清楚建文帝下落的人,当属制造这一悬案的当事人朱棣。朱棣“奉天靖难”夺得建文政权后,曾派两路人马暗寻建文帝下落。《明史?胡潆传》载:“惠帝之崩如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之,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如果朱棣确信建文帝已死,那他就没有必要做这两件事。所以,建文帝还是没有死于“宫中火起”。

  朱棣执政后,抹掉建文年号,删改史册,丑化建文帝,实施高压政策,文网严密,所以对建文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录。到万历年间,万历皇帝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将建文之事开禁,平反建文旧臣,给还田产。这时关于建文帝流亡民间确实火了一阵子。

  大家追寻建文帝踪迹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建文帝失踪的同时,传国玉玺也失踪了。当应天城破的时刻,迎附燕师的官员不过二十四人,死节十余人,缒城而去的多达四百六十三人。这件像征皇权的宝贝不可能在那场大火中烧毁,应该随他的主人一起失踪了,四百三十六人都能离开皇城,何况这个皇城的主人呢?失踪前又发生了哪些事呢?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认为,建文帝只是流落到了民间。朱棣说的建文小子“阖宫自焚”是骗人的鬼把戏。

  一、朱允炆没有自杀的想法
  《致身录》记:“(建文四年,即1402年)夏六月庚申(初八),廷议避难。彬请从方孝孺坚守之策。(辛酉即初九)燕兵渡江,李景隆往,许割地,不许,还报。[《明史?成祖本纪》:辛酉,天子复遣大臣议割地,诸王继至,皆不听。又《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壬戌(初十),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上愕然无措,群臣恸哭。茹瑺等请幸湖湘,王韦等又请幸江浙,方孝孺谓当坚守京城,以待四方之援。众议哗然不决,彬独以方言为是。娄琏亦言效死,勿去为正,上微首肯,群议乃定。[《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甲子(十二日),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即十三日)燕兵薄金川门,监察御史魏冕及彬请诛徐增寿,从之。先是燕兵将薄城下,左都督徐增寿谋降,魏冕廷殴之。至是在左顺门语同列曰:‘皇上必面缚出降乃可。’魏冕与彬亟请加诛,帝怒甚,下殿手刃之。复请诛李景隆,手诏召来,未至而金川门已献矣。大内火起,帝从鬼门遁去,从者二十二人。时六月十三日未时也。”(后面还有神乐观六品提点王升,鬼门接建文帝到神乐观的记录)

  《致身录》虽是一本伪书,但与《明史》一对比,引用部分的内容都与《明史》一致,因此,这段内容是可信的。
  这里我们对建文帝失踪前六天思想、工作和措施作个疏理:①初八,建文帝主持召开“避难专题研讨会”,最后决定派使臣北上与朱棣议和;②初九,派庆成郡主为议和大使,许割地等项,朱棣不同意;③初十,再派谷王橞、安王楹去朱棣营中议和许割地,朱棣还是不听;④十一日,建文帝再次主持召开“避难专题研究会”。会上,方孝孺极力主张坚守南京,兵部尚书茹瑺等请求到湖湘避难,王韦等又求到江浙避难。为顾及皇帝面子,建文帝对方孝孺方案勉强地点头同意;⑤十二日,根据十一日会议精神,建文帝派出大批使臣带着蜡书,从不同方向出城,督请援军,以保卫南京;⑥十三日,杀掉叛徒徐增寿,再手诏李景隆回宫,也准备把他杀掉,还没到金川门,李景隆已经投降朱棣。之后不久,皇宫起火,建文帝去向不明。

  经过整理,我们发现:建文帝失踪前六天,一直在与臣子们研究讨论如何避难:二次派使臣北上与朱棣议和并许割地,这是留守南京避难;派使臣四出,敦促援兵来京保卫,这是打败朱棣,保卫南京的一种避难方式;退守湖湘或江浙,这是转移型避难。从“上微首肯”四字可以看出,建文帝内心主张的是转移型避难。
  可是,避难会被顽固不化的方孝孺扰乱了,“避难会”成了“等死会”,所以,建文帝这才表示“上微首肯”。“上微首肯”四个字,表达了建文帝对坚守南京之策是多么的不情愿,同时也把建文帝仁柔寡断的个性反映得淋漓尽致。
  有时侯,正义的主张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主张,建文帝应该及早离开南京。书呆子误事,又多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建文帝会不会临时起意自焚呢?我们假设建文帝有这种思想和举动,由于他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身边什么时候也会有顾命大臣或御前侍卫,人数致少几十个,自焚这种危及皇帝自身安危和国家安全的事,大臣和侍卫们能坐视不管吗?
  从事实上看,朝文朝臣中除二十四人迎附燕王以外,其他四百六十三人都“缒城而去”,也就是说离开了南京。这么多人能离开南京,说明建文朝廷实行了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转移。就像日本人占领京后,蒋介石把重庆作为陪都一样。

  日期:2014-09-24 23:35:23
  二、和传国玉玺一起失踪
  南京城陷后四天,即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即位。随即,重刻传国玉玺、封功臣。《明太宗实录》卷九下载:“丁酉(六月二十四)新作奉先殿,盖旧殿为建文所焚,至是改作于奉天殿之西。制皇帝奉天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从朱元璋手中传下来的传国玉玺哪去了呢?
  朱棣说,那些玉玺和朱允炆一样,在皇宫中被烧熔了。皇宫里的那场大火,即使真把朱允炆烧焦了,但它怎么也不可能把传国玉玺烧熔,因为玉的最高熔点是1773℃ ,最低熔点是1692℃。这场火,其实也并不大,烧掉的东西也并不多,它的最高温度最多也不过1000℃,对玉玺的损伤并不大。
  玉玺自己没有长脚、长翅膀,不能跑走,也不能飞走。传国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建文帝的臣子,也绝对不可能控制这枚玉玺。所以说,是建文帝带走了这枚玉玺。传国玉玺的失踪,显示建文帝没有烧死在哪场大火中,而是外出避难,不知所终。

  三、谷王朱橞出建文君
  朱橞(1379—142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朱元璋的器重,1391年册封为谷王。统领上谷郡地和“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朱橞就任藩宣府后,一边兴建谷王府,一边搞戍边建设。他积极贯彻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治国方略,构筑长城,戍边御敌,做出贡献。1402年6月13日,与李景隆一起,开金川门降燕王朱棣。成祖即位,赐橞乐七奏,卫士三百,赉予甚厚。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后自恃迎成祖进金川有功,骄横霸道,陷害忠良,于永乐十五年被废为庶人,宣德三年在狱中去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