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载:“橞因诡众:‘往年我开金川门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将为申大义,事发有日矣。’”虽说朱橞妖言惑众,但是他用这种妖言威胁朱棣,说明朱棣对建文帝没有死于那场大火是心知肚明的,不然,这种威胁就没有丝毫作用。这就好比日本威胁中国说:中国要想在钓鱼岛上对日本动武,我就请美国来打你中国。
四、茹瑺投降朱棣用心良苦
茹瑺(1358~1409),字良玉,号恕庵,明湖广衡山藻江(今衡东县石湾乡枣山村)人。十六岁就由贡生选拔到国子监学习,历通政使,累迁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深受朱元璋器重。太祖每称瑺为贤人君子,并颁“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蠲免其田塘园林赋税,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下旨在衡山城南门外建贡元坊一座。
茹瑺是太子朱标的伴读,朱元璋加封太子少保。建文帝即位,改任吏部尚书,因与太常卿黄子澄政见不合,刑部尚书暴昭发其赃罪,出掌河南布政使。不久又重新任兵部尚书。
燕军兵临南京城下,茹瑺作为代表到朱棣军营议各,回来后的六月十二日,茹瑺还提出退守湖湘。十三日,南京城陷,茹瑺投降朱棣,并第一个提出让朱棣即皇帝位。茹瑺的变节和投降,不合常理。这一不合常理,在朱棣当政后,得到了充分反映。
朱棣当政后,还茹瑺原职,还封他忠伯侯。但有两件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①“还朝,坐不送赵王。”②“过长沙不谒谷王”。茹瑺就是因为这两件看不起永乐朝王,而被问罪坐牢,并在牢中服毒自杀。他为什么看不起与他一起投降朱棣的谷王朱橞呢?惟一的原因就是他们投降的目的不一样,茹瑺投降是为建文帝出亡争取时间,因为是他提出让建文帝退守湖湘。也就是说,茹瑺知道建文帝到湖湘避难了,他在狱中服毒,就是把自己的嘴永久闭上,免得朱棣撬开。
五、大批失踪的朝臣
和建文帝一样,金川门之变后,包括太子朱文奎在内,还有很多朝臣也不知所终了。朱棣当政后,三百六十四人中的一百多号人处死,但还是有大批人能亡命天涯,《致身录》就列出了二十二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不能确定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二十二人随建文帝出亡了,但是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失踪了,却是可以确定的。《明史》对建文帝的生死有三种说法,而对太子朱文奎下落的说法就只有一种。《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载:“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七岁的太子能逃出皇宫,必然也就有一群人保护着他出亡。我们只能讲这么多,你懂的!
其实朱棣抓到的建庶人也不是朱文圭,因为他抓到的那个替死鬼,当时已经两岁了,而朱文圭,生于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金川门开,他才七个月。对孩子来说,七个月与两岁,就相当于二十岁与六十岁的差别。七个月大的孩子都能逃走,说明金川门之变,并不像《明史》或《明太宗实录》所记录的那样。
那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呢?在下灌村卢家桥跌到河里去了!九疑下灌人祖祖辈辈这样传说。这是真的吗?在此我们暂且不表,且待下章分解。
日期:2014-09-26 14:04:11
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二章:朱允炆落水糗事和道人王升真人真相
一个人,总有那么点糗事,让人津津乐道,追求理想、完美的朱允炆也不例外。在“靖难之役”开始后,朱呆子让众将领带着“勿伤吾叔”的圣旨作战,结果自己节节败退,下落不明,落了个“活死人”的“光荣”称号。据估计,这件糗事,完全可以进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头版头条。
朱允炆还有一件大家不太知晓的糗事,这是他失踪之后的事:晕桥落水!“约公元一四零二年九月初,明成祖朱棣篡位改元永乐。废帝朱允汶在两位贴身大内侍卫寒清、寒洁的保护下,亡命南逃,欲往九疑。途经古塘、炳唐、钱唐,来到下灌村的卢家桥。由寒洁背负汶帝从桥上匆匆而过,不幸脚滑落水……”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下灌村的“建文桥”(见图)上一张旅游标示牌上这样写着,用朱允炆落水的糗事来吸引游客。
炒作,绝对是炒作!为发展地方旅游,有的人不惜血本,连曹操墓都敢造假,编这样一个帝王糗事,不需要任何成本,又不犯王法,太容易了。下灌村本村的人都这么说,我还好说什么呢?
其实从标示牌的文字看,就是现代人所为,是一个不懂历史的人所为。朱允炆是“炆”而不是“汶”,“惠帝”是“惠”而不是“废”,过简易木桥由人背着过,不合逻辑。所以,建文帝卢家桥落水的事,我也不太相信。出于对建文帝的同情,此事我又希望他是真的。是不是真的,还真是不能凭这条现代人编辑的旅游标示牌来说事。
然而,无风不起浪,建文帝的踪迹问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国人,为对历史负责,我们对个传说展开了系列考证。在考证中,《致身录》中王升的真面目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竟是九疑山下灌村的李闻举。
《致身录》中与王升有关的记录如下:“帝至鬼门,牛景先以铁捧启之,若不用力而即瓦解者,而一舟舣岸以待,十人乘舟,舟人顿首。帝问:‘汝何人?何为至此?’对曰:‘臣乃神乐观道士,即前皇上赐名王升。昨梦太祖高皇帝绯衣南向御奉天门,令两校尉缚臣诘曰:汝提点秩六品为何?臣顿首谢不知,曰:明日午时,可于后湖舣大舟至鬼门外伺候,汝周旋勿泄,后福未期,不然难逃阴殛,臣以是知陛下之来也。今晚憩息观中,徐议行五。’舟止太平堤畔,王起导前闲步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廖平曰:‘诸人愿随,固也。但随行不必多,更不可多,就中无家室累并有膂为足捍卫者,多不过五人,余俱遥为应援为便。’师曰:‘良是。’于是环坐于地,享道士夜餐,酌定左右不离者五人:比邱杨应能、叶希贤、道人、程济。”
这段记录非常明晰地告诉大家:与建文帝不离左右的四个人,其中就有神乐观六品提点王升。前人考证建文帝踪迹,多数没有对他加以注意,而我们则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位道人就是下灌村的李闻举。这叫什么来着,好像句诗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拿《致身录》说事,很多人都有点感冒,因为大都视其为伪书。然而众多史学家也同时认为:“《致身录》之伪断无可疑,从亡之真断无可疑。”意思就是:虽然这是一本伪书,但这些亡臣随建文帝出亡是不值得怀疑的,只是书中写的那些细节过于神化,让人确实不感冒。打个比喻:这就好比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唐僧西天取经确有其事,不过他遇到白骨精、牛魔王之类的事,那确实电视中夹广告——“吹牛皮”!
从《致身录》的记录来看,王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他在建文四年时,也就是金川门之变前,是神乐观的六品提点,按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神乐观的“法人代表”。他的这一身份,就确定了他身份的惟一性。②他是建文帝出亡的引路人,出亡后不离建文帝左右。③他的“王升”之名是朱元璋所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