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找到的李闻举,他也是建文四年时的神乐观六品提点(这个职位上只设一人),而且还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点,那他就绝对是王升了吧!各位明史、建文粉丝,这种证明你们应该没意见吧。
下面我们就来看李闻举的真实身份。
1.太祖朱元璋为李闻举赐名
《灌溪李氏族谱》记:“闻举公,字闰选,明洪武元年(1368)戊申八月十二日亥时生,永乐八年(1410)庚寅八月十七日未时卒。”其族谱又记:“公早慧,至性过人。元末明初,公曾祖崇先公为瑶贼杜回所戕。母洪孺人,烈女也,欲走金陵,见天子求复仇,苦无与偕者,公慨然请奉母往。洪孺人怜其幼,然嘉其志,许之。至金陵见明祖,慷慨泣血辞,明辨以皙,明祖奇之,立敕杨璟将兵使平瑶寇,授公乡进士。”从这段记录可知,李文举在十四岁那年随母洪氏去南京,就见到了朱元璋,朱元璋把李文举看成一个奇才,平瑶结束后,朱元璋便授予李文举乡进士的“学位。”
据《宁远县志》、《石氏族谱》和《灌溪李氏族谱》记载,明初平杜回子瑶乱,确有其事,当时参与平瑶的还有宁远北部的石玉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平瑶乱结束,因平瑶乱有功,石玉生和李文举等进京面见太祖,授石玉生参将衔,授李文举举人,石玉生授参将不久就在南京去世,其子袭其位,而李闻举则在神乐观就职。也就是说,这时李闻举已经两次见到了朱元璋。
李闻举其原名是“李文举”。因为下灌李氏有个“文”字辈,而没有“闻”字辈。他的堂兄堂弟的名字取名都用“文”,如文广、文信、文逊、文恭、文敬等,所有下灌与李闻举同一辈份的人都用“文”取名,惟独李闻举一家四兄弟用“闻”,其四兄弟的名字分别为:闻举、闻行、闻政和闻四,而他们四兄弟的下一辈的辈份用字也不同于下灌其它同辈人,直到孙辈,才又与文广、文信、文逊、文恭、文敬等人的孙辈辈行用字相同,都用“谱”。也就是说,李闻举的名字用字被改变了。为什么要改变呢?辈份用字是前辈所赐,自己不能改变,后人也不能改变,独李闻举一家改变,其中必有缘由。
洪武十四年李闻举随母洪氏去金陵求见太祖,太祖奇之。洪武二十七年,他因功再次面圣太祖,并授乡进士。授乡进士前,太祖必然会问其名,而其名中有“文”,与太祖钦定的“允文尊祖训”太孙房辈份相讳,所以为其改名那是一定的。也就是说,朱元璋为“李文举”改了名,如果我们确认李闻举为神乐观六品提点,那朱元璋赐给他的名字就应该是“王升”,即“李王升”。
2.建文帝把李闻举提拔为神乐观秩六品提点
建文帝把李闻举提拔为乐观秩六品提点,这在下灌七修族谱(1913年版)《灌溪李氏族谱?闻举公赞》中有明文记录:“闻举公,字闰选,明建文间授进士。建文皇帝以公诚孝,特赐进士,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也。’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建文帝赐李文举进士,在明弘治版族谱中,也有反映。
“太庙斋郎”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掌郊祀、明堂、祠祀、祈祷及茅土、衣冠等事,属太常寺。属荫官,没有官品,担任年纪也在15—20之间。建文元年,李闻举就32岁了,任“太庙斋郎”已经超龄,李闻举的父亲一个农民,也不可能获得荫袭,再者明代没有“太庙斋郎”这种官只和称法,所以,《灌溪李氏族谱》中的“太庙斋郎”,实指神乐观礼神官员的古称(唐宋时期就是这样称咱呼的)。
那他担任的是一个什么官呢?建文帝在太祖赐李闻举举人的前提下,又特赐李闻举进士,这绝对是一种提拨重用信号。他的官职可以从建文帝对李闻举的讲话中反映出来。“仁人享帝,孝子享亲”是《礼经》中的一句话,但是建文皇帝在对李闻举讲话时,每句加了“可以”二字,意思就是“适合去做”。
建文帝先赐李闻举进士,再给他一个比进士官品还高的官职,并对李闻举说:“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也”。意思是:“你这样的仁孝之人,才适合去祭享帝陵,你这样的孝顺之人,才适合祭享亲人。”很明显,这是建文帝要派李闻举外出祭享帝陵。派他到那里去呢?“享亲”,给出了明确回复,即回家乡祭舜,当然要祭的绝对不是舜帝这一个道德始祖,湖广一路都应该由他来祭,这是规制,也是节约成本。
李闻举是什么时候回受遗回宁远九疑祭舜的呢?明代对祭舜有明文规定,《宁远县志》载:“逾三年朝命神乐观道士充御长官奉祭,遇改元则命翰林官或中书行人司官祭告焉。”《致身录》记录,建文元年初六,派的是史仲彬。那么,李闻举肯定不是这次回家乡祭舜。过三年就是建文四年,这时祭舜就该派神乐观的“法人代表”出面了,所以建文帝对李闻举讲的那番话,就应该在建文四年。这就说明,李闻举在建文四年时还是神乐观的六品提点。他的这一身份,正好符合“王升”的实际情况。
我猜想啊,各位看客可能要求比较严格,谱录没有直接写出李闻举被太祖赐名,也没有直接写明建文帝任命他为神乐观的六品提点,更没有直写他随建文帝出亡了。要想证实“王升”就是李闻举还是有差距。当然我也想要这最直接的文字,但是没有,我们就只能想别的办法了,这就叫考证。打个比方:我们煮菜没盐,也没钱买,要想使菜能进口,就只有去借盐了。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孩子,养父也是父亲。
日期:2014-09-26 14:05:05
3.李闻举随建文帝出亡
《灌溪李氏族谱》明文记录:“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一个“篡”表明了李闻举的立场是站在朱允炆这边的;文中虽然是用“致仕而归”,但怎么也改变不了他“出亡”的真实本质;“养亲为乐”说明他外出的时间就不多。
如果《致身录》所记“酌定左右不离者五人,比邱杨应能、叶希贤、道人、程济”属实,那李闻举把建文帝带到九疑山来,也未尝不可。过卢家桥去祭舜,中间出点跌落舜江的糗事,也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建文帝九疑山落水一事,是真是假,一时还难以定夺。
我以为,要想把此事搞定,最重要的是找出建文帝来过宁远并且去祭过舜的确凿证据来。什么才是确凿证据呢?商传教授认为:当时人刻的当时的碑、或者墓葬就是确凿证据。有吗?在哪里?在此斩且不表,且待下章“炫耀”。不过,也给大家透个底,当时人刻的当时的碑九疑山地区,多的是。
这一章,主要是告诉大家,九疑下灌有建文帝落水的传说,《致身录》中的王升与下灌李闻举其实就是一人,这两个命题,是真命题,还假命题?看完下章我们再做结论,好吗?亲,你觉得我们这样证明王升与李闻举是同一人,还缺点什么呢?请你操作键盘,给出你宝贵的意见。这样的话,建文皇帝在天之灵就会保佑你升官发财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