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0-01 16:09:08
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三章:铁峰先师是建文帝吗
终明一代,建文帝都是一个欲说还休的人物。永乐帝朱棣其实也不相信建文帝投火自尽,他令郑和七下南洋、西洋,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探知建文帝的下落。到了明神宗时,当时的皇帝说起建文帝也最多是数声叹息。一直到了清乾隆皇帝,才为建文帝“平反昭雪”,为他追谥了皇帝尊号。一个是自诩“十全皇帝”的风流天子,一个是落拓江湖的凄凉善士,这之间的反差一如建文帝的生平。(年青时当皇帝,25岁以后就成了全国第一“通辑犯”。)
寻找建文帝,不能大海捞针,必须得依据线索来找,否则像朱老四一样,派出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建文帝没找回来,反倒找回个“永乐盛世”来。
建文帝下落的线索,我们现在找到了,而且还是碑刻——不可更改的碑刻,碑刻还在啊(参看附图)。如果这碑不假,还是当时人写的当时的碑,内容仅是写建文帝下落的,而且是专写建文帝下落的碑,书碑人又是他身边的人。哪我们就完全可以相信,建文帝找到了。
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这碑写了什么。下面我们把碑刻内容全文附录如下:
(正标题) 缘化袈裟记
(副标题) 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
(正文)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古亘今垂迹。开日乙酉三年,戊子成。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峰悟真流下。师祖曰:“为师忽秉浮屠宗教,惟安定郡燕,□□□□衣。”主剃本清为备燕师,弗克行,□□□。幼随侍师祖抚长,□□□,师之恩家梅,□襕袈裟入寺,壮观□天!□夜立抬□□□□,勒石以记之。□□,“燕天岂复,何言代立?”师之善燕,书刻碑之志。善布福建寺。
(碑刻功德栏、立碑人、刻碑人等栏,在考证需要时再附上。)
商传教授在《建文帝九疑山逊国事考序》中说:“能够发现与建文帝下落相关的碑刻,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过看到这些碑刻中的《缘化袈裟记》,不免有些遗憾,一些文字剥落,一些文字难以辨识,致使句读难通,文字费解。不过这本也不足为怪,建文帝为躲避成祖的追踪,他的行迹在当时必是十分隐密,而成祖夺位登极,已造建文自焚之说,则必不可公开找寻建文下落,不过派胡濙辈以访张三丰的名义捕风捉影,欲得其消息而自安。若以成祖的处境,反倒是找不到建文帝要更好些,找来一个正牌的皇帝杀之则为弑君,不杀则无从安置。一个不愿被找到,一个不愿真找到,六百年前的这场官司便成了如此的结果。”
商教授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由于碑刻自身文字剥落等原因,这块碑其实算不得是是建文帝踪迹的铁证碑刻,充其量也只能算作疑似与建文帝相关的碑刻。
但笔者的观点正好相反,此碑可以说是记录建文帝踪迹的第一铁证碑刻。既然碑刻有剥落,文字费解。那么,我们就先看碑刻中轻而易举就可以辩认正副标题,以免引起争议。这种退让,就像建文帝当年的退让一样,把江山都让了。幸好 ,只看正副标题,就能正明该碑刻记录的是建文帝九疑祭舜并告退位的碑刻。碑刻时间等事项,我们下一章共同考证。这一章,我们就来揭解《缘袈裟记》的正副标题的含义。
我们先看副标题碑刻截图,看读者能不能每个字都能辨认(见图)。正标题为篆体字,因碑断裂,其“裟记”二字断去。但可依前文补正。
我们再来断句,我们把多种断句并列如下 :《缘化袈裟记》副标题就十三个字,它的断句也只有两种。第一种断句是:“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第二种断句是:“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几十位专家看了此碑以后,就只能提出这两种断句来,不存在第三种断句。
对比两种断句,它们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就是:两种断句中都有“师亡代立”一句。不同点是:第一种断句认为“小行德祖梅等”是“师”的定语,省掉定语部分,留下主干,只有“师亡代立”四个字;第二种断句认为,“小行德祖梅等”与“师亡代立”是并列的两个句子。
那种断句才是正确的呢?建文帝落藉湘潭说的砖家何歌劲就认为应该按第一种断句,并作了部分解释,根据他的解释,他按这种断句,句子就译为:“小乘佛教祖梅等人的师傅师了,代其立碑的记事叙文。”这种断句和翻译对不对呢?我们不能因为他是砖家、明史学会理事就认为是对的。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他断句与解读存在的问题。
何歌劲先生在读完《建文帝避难湖南永州考述》一文后,写了一篇长达7521字的批驳性文章——《关于〈建文帝避难湖南永州考述〉文章读后的意见》,由中国明史学会秘书长张宪博转发给我。文中指出:“至于‘师亡代立’,如果碑文识读无误,其意义是明确的,即‘师已亡故,代其建立’,所建立者,即此碑也”。简单地讲,就是“师祖亡故了,代师祖立了这块碑。”
这种解读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①“代立”是“代其建立”的意思,“所建立者,即此碑也”。
②铁峰师祖在立《缘化袈裟记碑》前已经死了(“师已亡故,代其建立”)”
何先生的解读错误百出,其主要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自相矛盾。
在《缘化袈裟记》中,“代立”一词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另一次是“燕天岂复,何言代立。”按何先生对“代立”的解释,那副标题的意思就是“为师祖死了代其立碑序”;但正文结尾却说:“燕王的政权都已平复,还谈什么代其立碑呢?”话音未落,又说,师祖善待燕王,我们为他撰文刻碑以志。这不是自相矛盾又是什么呢?
2.语意不合传统观念。师傅死了,弟子为其立碑,叫“代立”。言下之意是:他们不该立,该立碑的人是师傅本人,不然怎么叫“代其建立”呢?所以,以后任何人百年归寿,都要预先立好碑,不然,儿孙或弟子们替他立碑时,就写上:“先祖某某之墓。儿某某、孙某某、弟子某某代立”(这样写有埋怨之嫌,即你这个该死的先祖,你死前怎么不预先立好碑,还要烦劳我们这些儿孙、弟子代你立碑呢?)。然而,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没有发现任何一块碑是这样写的。谁这样写,也会把阅碑者的大牙笑掉。
日期:2014-10-01 16:10:03
3.僧人去世,不能讲“亡”。我们已经明确,文中的“师”是指正文中的龙池寺师祖铁峰,即“大明皇朝先师”,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僧人。就算师祖铁峰真的去世了,也不能用“亡”表示僧人的去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死”的用词上,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 士大夫死曰卒; 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或亡;僧人死曰圆寂、坐化、涅槃…… “小乘佛教的信徒祖梅等”难道不知道僧人死了,不能用“亡”来表示这个规矩吗?他既然不知道,他就不可能成为修行颇高的“小行德”。这些立碑的僧人不知道,难道学富五车的何歌劲先生也不知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