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神坛——中国历史上那些龌龊皇帝龌龊事儿》
第19节

作者: 快乐老申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外戚专权显然妨碍了皇权。在位皇帝为了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唯有依靠身边的宦官,如和帝、安帝、顺帝皆是如此。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冀后死,桓帝利用宦官翦除了梁氏外戚势力,但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开始了宦官擅权的局面。宦官郑众首先被和帝封为鄛乡侯,参与政事。郑众死后,其养子继任,从此打破了宦官不能世袭爵位的旧制。
  无疑宦官因为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宦官也象外戚一样,在中央和地方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
  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使东汉政治更加黑暗腐朽,东汉王朝危机四伏,终于演成东汉末年的党争事件
  宦官和外戚因为控制了选官大权,从而造成选官制度的混乱,严重地堵塞了太学生和各地郡国生徒入仕的出路,引起强烈不满,促使部分官僚、士人起而反对外戚、宦官擅权,要求革新政治,并对时局提出尖锐的批评,对不畏权势的人物进行赞扬,逐渐形成了所谓清议。
  顺帝以前,反对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还只是局限在少数人中间,没有形成一股势力。桓帝继位以后,因“跋扈将军”梁冀胡作非为,政治更加黑暗,因而有更多的官僚、士人投身到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中来。
  特别是随着各地郡国学校的纷纷建立起来,太学便成为清议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

  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外戚与宦官的斗争更是不可阻遏地爆发了。一方以窦太后、窦武为首,另一方则以曹节、王甫为首。
  窦妙能够顺利被册封为皇后,陈蕃是出过力的。因此等窦妙临朝主持朝政后,自然开始重用陈蕃和窦武辅佐皇室。陈蕃在窦太后和窦武的支持下,大批征召天下闻名的贤才如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都进入朝廷任以要职,参与朝廷政事。于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然而,天天守候在窦太后身边的灵帝奶妈赵娆跟宫女们,早就和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互相勾结,他们依靠窦太后的宠信,多次颁布诏书,封爵拜官,从而导致曹节、王甫等宦官势力日益膨胀。
  这引起了陈蕃的不安,私下对窦武说:“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 权,浊乱海内,今不诛之,后必难图。”窦武也很同意陈蕃的意见。于是,窦武便和尚书令尹勋等人,共同制定计策诛杀宦官。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日食,窦武借此为由先下手诛了中常侍管霸、苏康二人。到了八月,窦武与陈蕃定计要动手杀曹节等人,窦太后犹豫未决,拖延了时间,被宦官们知悉。曹节等人率人入宫劫持汉灵帝和窦太后,诏令收捕窦武等。陈蕃结果兵败自杀。窦武被枭首于洛阳都亭,宗亲、宾客、姻属悉被处死,家属徙日南。
  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被屠灭全族。宦官又诬陷虎贲中郎将河间国人刘淑,前尚书会稽郡人魏郎和窦武等人通谋,他俩也都自杀。窦太后被软禁于云台。从三公、九卿以下,凡是陈蕃、窦武的门生故吏,全部免官。
  宦官集团取得了宫廷政变的胜利后,灵帝升任曹节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升任王甫为中常侍。其他朱瑀、共普、张亮等6人封为列侯,11人封为关内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丧气”。东汉政权落到了这些宦官手里。
  常侍是宦官中权势最大的职位,负责管理皇帝文件和代表皇帝发表诏书,是皇帝最为亲近的人。汉初,中常侍没有固定的编制,但惯例是设4人,秩级千石。灵帝增至12人,他们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粟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当时人们举其大数称之为“十常侍”。

  他们参预览阅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灵帝却心甘情愿地受制于宦官,称:“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他们不仅封侯受赏,连他们的父兄子弟也被派往各州郡做官。
  宦官身体的残缺和社会对他们的鄙视,使得他们具有卑劣的人格和极强的报复心理。因而当这个集团左右了皇帝,操持了朝政,总揽了大权之后,社会的极端黑暗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宦官残害百姓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日期:2013-03-07 21:25:01
  疯狂敛财
  身处王朝末年的小屁孩刘宏没有做一个有为之君的雄心和才干,更没有那个胆量,想当年质帝仅仅一句“跋扈将军”不但使得皇位不保,就是连小命都没有保住这件事,应该是让刘宏引以为戒的。
  汉灵帝和宦官联合收拾掉窦氏外戚集团后,干脆就把朝政交给了堪比“爹妈”的十常侍打理,他自己就不再为这些事情烦心了。但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皇帝,正是贪玩爱动的时候,自然不会在后宫里天天睡大觉,总要给自己找一些消遣的乐子才行。
  史书称“帝好为私蓄”,所以汉灵帝把他大好的青春放在了挣钱的无限事业当中,在他有生之年采取各种手段大肆疯狂为自己敛财。刘宏对钱财感兴趣,无疑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本是一个小小亭侯的儿子,属于落魄的皇族,要不是运气太好做了皇帝,也就相当于民间一个小地主。

  自秦始皇建立秦国以来,皇帝号称天下之主,实际上天下早已经是皇帝一家的天下,所谓富有四海一点也不虚。但在灵帝眼里,这些都太虚了,也许他真的觉得汉朝天下真的不是他自己的,因为他没有实际的权力。他觉得只有把大量的金钱攥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觉得踏实。同时和他的母亲董太后也有关系。董太后出身市井,本来就是一个嗜财如命的人物,忽然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做了太后,这份贪欲就更是膨胀到了极点。

  于是这对活宝母子两个开始不遗余力的同心同德为自己弄钱。
  每当外邦、帝国各郡各封国每次所进贡品,在未纳入国库前,灵帝就先行抽成据为私有,送交管理皇帝私人财物的中署,叫做“导行费”。这种行径,就连他身边的宦官吕强都看不下眼去了,便写奏章委婉地劝他道:“天下之财,莫不生之阴阳,归之陛下,岂有公私!而今中尚方敛诸郡之宝,中御府积天下之缯,西园引司农之藏,中厩聚太仆之马,而所输之府,辄有导行之财,调广民困,费多献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意思就是希望汉灵帝当以天下为重,不要为贪几个小钱惹得百姓不安。灵帝还没看完就大怒不已,把奏章扔在地上,对他“爹”张让大骂吕强可恨。汉灵帝继续我行我素,“导行费”照收不误,给自己积攒了一笔丰厚的钱财。

  更有一些阿谀献媚的臣子,喜欢进献私人财物给皇帝,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更大的好处。所谓拿人的手短,皇帝陛下自然就对他们私下的恶行姑息纵容,这种不良之风因此越来越盛,不过愈加受苦的是百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