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诸葛亮,张良还神的谋略奇人 ——崔》
第34节

作者: 杯水观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1 23:00:07
  北魏的后院柔然暂时没有什么威胁了,和刘宋也一团和气,好几次几乎成了亲家。但自己的大部分能征善战的军队可不能让他们闲着。这帮丘八整天价养尊处优可不行,太平年代,百姓可以风花雪月,军队要是也养尊处优,唱唱红歌,跳跳艳舞就危险了。拓跋焘琢磨了一下,北魏还远远没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他环视一下,嗯,有人要倒霉了.....
  其实,战争有时并不需要理由,比如,如果今年甲午,中日将有一战,再来个八年抗日。谁最欢迎这种大好局面?谁会从中渔利?愤青义和团?日本右翼?都不是,而是彼得熊和山姆牛.....
  原来,河西的沮渠蒙逊灭亡后,西域诸国和北魏没有了缓冲地带。鄯善,今中国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他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诸国的必经之路。鄯善人认为自己的土地与北魏相邻,大为惊惧,说:“如果允许北魏的使节到我们这里来,知道我们的虚实,我们会很快灭亡。”于是,将与北魏相通的道路全部封锁。北魏的使节来往经过这里,他们就抢劫。因此,北魏与西域隔绝了几年的时间,那里的人民还等着北魏解放,所以打通西域的通道势在必行。

  早在西汉,大将军陈汤就曾说:敢强犯汉者,虽远必诛!北魏也不是随便哪个孙子能欺负的,拓跋焘派散骑常侍万度归率凉州以西的士卒攻打鄯善人。
  公元445夏季,四月,拓跋焘又派遣征西大将军高凉王拓跋那等人在白兰袭击逃亡的吐谷浑可汗慕容慕利延,秦州刺史代郡人封敕文、安远将军乙乌头在罕向慕容慕利延的侄子慕容什归发起了进攻。
  吐谷汗的慕容什归听说北魏军将要到达罕,他放弃城池,连夜逃走。八月初,封敕文进入罕,将一千多户百姓迁入上谷,让乙乌头留守罕。
  北魏万度归到达敦煌,留下辎重,率领轻骑兵五千人向西渡过流沙,袭击鄯善部落。鄯善人那里是万度归的对手,一个照面就被打得满地找牙,曾子曰,不服高人有罪!打不过就投降呗,鄯善王真达反绑双臂出来投降。万度归留下部分军队驻守,他同真达回到了平城。西域之路再次开通。西域诸国又向来自中原的新宗主低下了头.......
  四月十六日,北魏高凉王拓跋那率兵到达宁头城。吐谷浑可汗慕容慕利延带着他的部落穿过沙漠向西逃去。吐谷浑前可汗慕容慕之子慕容被囊领兵迎战,被拓跋那击败。慕容被囊逃走。中山公杜丰又率精锐骑兵追赶,穿过三危山,来到雪山,活捉了慕容被囊、慕容什归和乞伏炽磐的儿子乞伏成龙,全部押送到平城。慕容慕利延不是北魏的对手,但还有比他更好欺负的呀,于是又向西进入于阗国,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杀了国王,占领了该国的属地,就像一颗胡杨的种子,又在这个盛产美玉的荒凉之地扎下根来。

  至此,北魏又重新控制了西域。西域这个地方挺有意思,从西汉以来,一直就被中原王朝纳入势力范围,随着中原王朝的更迭,西域和中原也是分分合合,但中原王朝一旦抽出手来就立马回复和西域的关系,记住,只是臣服,要是有人再说历史上西域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大可对其嗤之以鼻......西域诸国广大地区真正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并入中国的行政区是在清朝初年,改名为新疆,谓之新开的疆土。后来被不肖子孙还弄丢了不少,更离谱是的是毛太祖的御弟竟然图谋勾结外敌,欲把新疆整个献给老毛子,幸亏被新疆督抚盛世才全力制止,否则.新疆一旦落入俄国之手,咱们都有可能被挤进东海喂王八了.....

  2014 02 11  (待续)
  日期:2014-02-13 19:08:39
  或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皇帝工作也挺不容易的,家大业大,司里的事,家里的事,多如牛毛呀,这些都得皇帝操心。管理层的大臣虽然不少,就算是有能人,也不能把朝廷的事全交给他——万一被架空更可怕。其余那些庸人大部分都是拿皇帝工资混饭吃,企业如果垮了,那就换个老板,不愁找不到工作。就像五代的冯道先生,虽然换了五任老板,但人家依然能轮流当上这些个企业的总经理,谁叫人家有本事呢!只有皇帝不行,整个帝国都是自己的买卖,这么大的买卖,不好好经营,弄不好就得破产,况且彼时破产法尚不完善,企业一旦破产被别人兼并重组后,前任皇帝都会得到重点“照顾”,一般都难得善终,所以,孔子曰,拔毛的凤凰不如鸡,相当孙子都不行。除了个别混蛋败家子,谁当了皇帝都想把产业经营好,大部分都能辛勤工作,这天,拓跋焘正和崔浩闲聊,忙里偷闲说点什么养生,休闲娱乐的话题,谈得正投入,太监急忙忙呈上奏折。十万火急!拓跋焘眉头一皱,心说,又他妈怎么了?

  还真是出事了!
  吴盖反了——有些地方也叫做农民起义!
  吴盖,不知何许人也,反正是一个胡人,自小就以放牧为生,曾子曰,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自古到今,纯粹以农牧业为生的很难达到大富,何况吴盖一个小民呢?能吃口饱饭就得好好感谢政府了。有一天,机缘巧合,吴盖得到一本谶书,看着这本发黄破旧的谶书,其中有一句话是:“亡魏者吴”。虽然他识字不多,但其中的“吴”字还是认识的,因为从他爸爸开始就姓这个“吴”。他的心蹦蹦直跳,等稍稍平复了会儿,动起了心思:奥,原来上天安排给我我这么大的任务,我该如何是好?掂量了好几天,终于下定决心大干一场,茅茨之屋或有侯王。羊群里没准也能跑出个驴来——不成功,则成鬼。

  1  于是北魏民间开始流传一种谣言“灭亡北魏的是吴”。盖吴在杏城(在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叛,各族胡人都争先恐后地前来响应,聚有部众十多万人。一时间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而此时,北魏政府的预算大部分都用在了国防方面,用在维稳预算相对就少的多了,所以,吴盖起事以后,地方政府疲于应付,眼睁睁看着这帮乱匪像洪水蔓延一天天做大而束手无策.....
  窃以为,历史上所谓的农民起义大多数是投机分子发起的,真正的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大都是勤勤恳恳,老实本分的人,只要有口饭能填饱肚子,哪怕是仅靠野菜果腹,只要是能活下来都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的。只有那些平日里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懒汉二流子才容易闹事。如果再配上一些失意的文人或不得意的落魄公务员,这就具备了造反的基本条件。比如,汉初刘邦,唐末黄巢,清末的洪秀全,哪个不是这样的情况?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水浒英雄,百十来号人,就一个是农民!余则应该说没有什么良善之人!但是,积羽沉舟,就算是这些乌合之众能聚众造反,也说明政府混蛋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都汇集到造反的洪流中去.......

  了解到目前紧张的局势,拓跋焘深感忧虑,他问崔浩,崔先生,你对吴盖怎么看?崔浩手捻须然,微微一笑说,吴盖成不了气候,陛下大可放心就是!拓跋焘不无担忧地说,可是他手里的这本谶书我可是深以为患。哈哈!崔浩笑了起来:去年张嵩家不也查到一本谶书,还引起刘洁的非分之想吗?以微臣看来,吴盖手中的这本谶书不过是本盗版书.....
  最近怎么冒出了这么多谶书?拓跋焘不无忧虑地问道。崔浩说,陛下不知,国家承平日久,百废俱兴,许多是人不是人的孙子都想出本书,一来呢,弄俩钱花,二来呢,就是想出名而已。比如,前些时日,坊间流传甚广的《**鸡汤》等等,微臣拿来一看,结果您猜写得如何?还鸡汤呢,无非鸡粪而已,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呀!
  既如此,拓跋焘稍微放下了心,但为了长远计,他下令新闻出版署会同有关部门协商,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如有发现,坚决取缔!
  2014 02 13(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