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诸葛亮,张良还神的谋略奇人 ——崔》
第39节

作者: 杯水观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21 18:57:12
  崔浩主持编修国史,除了副手高允外,著作令史闵湛、郗标,也是这个小组中主要领导成员,但是这俩人性情乖巧、奸佞,善于迎合上级,他们深知在朝廷中混事,有棵大树好乘凉,就极力讨好崔浩,对崔浩毕恭毕敬,所以很受崔浩宠信。
  崔浩曾经注解《易经》、《论语》、《诗经》、《书经》,为了讨崔浩的欢心,闵湛、郗标就向皇帝上疏建议说:“马融、郑玄、王肃、贾逵所作的注解,都不如崔浩的准确有深度,我们恳求陛下没收国内由这些人作注的各种书,颁布崔浩的注本,命令全国上下都来学习。我们还请求陛下下令让崔浩继续注解《礼记》,使后人将来能看到正确的释义。”拓跋焘就批准了这两个坏坏蛋的上疏。投桃报李,崔浩也极力推荐闵湛、郗标有著书立说的才能。而闵湛、郗标反过来又建议崔浩把他所撰写的《国史》刻在石碑上,以此来显示作者崔浩的秉笔直书。

  高允听说这件事后又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郗标所搞的这一切,若有一点差错,恐怕就会给崔家带来万世的灾祸,我们这些人也不会幸免。”
  崔浩竟然采纳了闵湛、郗标的建议,把《国史》刻在石碑上,立在郊外祭祀的神坛东侧,占地一百步见方,这一工程共使用劳力三百万。崔浩写北魏祖先们的事迹,每件事都非常详细真实,他把这些陈列在交通要道上,来来往往过路的人看见后都用这些做为谈论的材料,北方鲜卑人对此没有不非常愤怒的,他们纷纷向北魏国主说崔浩的坏话,认为这是大肆张扬祖先的过错和污点。拓跋焘大怒,派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崔浩和其他秘书郎吏的罪。

  崔浩这次犯了个极大的错误,首先,皇帝老儿让你实事求是地书写国史那是客气话,实事求是不是不可以,得分什么方面,如果是好事当然可以照实写,但老祖宗的阴暗面就该忽略过去,或者往好里写。
  这方面,崔浩的前辈太史公司马迁就做的很到位,当年民间风闻刘邦他妈刘媪生活不检点,老刘平时看到阿大和阿二两个儿子就生气——怎么这俩孩子越长越不像自己呢?对此无可奈何,只能气得干瞪眼。这天,刘媪去河边洗衣,公然和某男在河边草丛中行鱼**欢,正难解难分之际,老刘赶到,看了个满眼…..等刘邦做了皇帝,这段历史该怎么写?司马迁颇为动了一番脑筋。经过仔细推敲,写成这样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意思就是说,那天,他妈在河边洗衣服,梦见神了,正赶上雷电交加,天气不好,太公不放心,前去迎接,看见一条大蟒蛇趴在刘季他妈身上,回来就怀孕了,就生了刘邦…您看,写得多好!既把刘邦他妈作风问题交代了,又重点表现出刘邦的出生不凡——人家是蛟龙,就是蟒蛇的种,司马迁深知写谁趴在刘媪身上的重要性,这个不能乱来,设想一下,如果司马迁写趴在刘媪身上的不是蛇,而是一条狗,我想,他的下场不仅仅是被割了小鸡鸡那样简单了,脑袋肯定都保不住——高祖怎么是狗日的?

  再说等到崔浩被捕入狱,太子拓跋晃召高允到东宫,留他住了一夜,就当前紧张局面交换了意见,达成某些共识。第二天早晨,拓跋晃与高允一同进宫朝见,二人来到宫门时,拓跋晃对高允说:“我们进去拜见皇上,我自会引导你该做些什么。一旦皇上有什么问话,你只管按照我的话去回答。”高允问他说:“出了什么事吗?”太子拓跋晃说:“你进去自然就知道了。”
  太子拜见皇帝说:“高允做事小心审慎,而且地位卑贱,人微言轻,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崔浩主管制定的,我请求您赦免他的死罪。”
  拓跋焘召见高允,问高允说:“《国书》都是崔浩一人写的吗?”高允回答说:“《太祖记》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记》和《今记》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但是崔浩兼事很多,他只不过是总揽了一下《国书》的大纳而已,并未亲自撰写多少,至于撰写工作,我做得要比崔浩多得多。”
  拓跋焘大怒说:“高允的罪行比崔浩要严重,怎么能让他不死呢?”太子拓跋晃很害怕,说:“陛下盛怒之下威严凝重,高允这么一个小臣被您的威严吓得惊慌失崐措、失去理智而语无伧次了。我以前曾经问过他这件事,他说全是崔浩一人干的。”
  拓跋焘质问高允说:“真的像太子所说的那样吗?”高允回答说:“以我的罪过是应该灭族的,不敢用虚假的话欺骗您。太子是因为我很久以来一直在他身边侍奉讲书而可怜我的遭遇,想要放我一条生路。实际上,他确实没有问过我,我也确实没有对他说这些话,我不敢胡言乱语欺骗您。”

  拓跋焘回过头去对太子说:“这就是正直呵!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也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应该特别免除他的罪,作为榜样而褒扬他的品质。”于是,赦免了高允。
  此时,拓跋焘又召见崔浩前来,亲自审问他。崔浩这时已经魂不守舍了,自出娘胎以来,一直顺风顺水,为官多年,位高权重,这次陡然生变,茫然无措至极。所以恐慌迷惑回答不上来。而高允当时却是件件事申述得明明白白,有条有理。
  拓跋焘看到崔浩如此,大抵认为他真是认罪,于是命令高允写诏书:诛斩崔浩和他的幕僚宗钦、段承根等人,以及他们的部属、僮仆,共有一百二十八人,全都夷灭五族。高允犹豫不敢下笔,拓跋焘多次派人催促,高允恳求再晋见皇帝一次,然后再写诏书。
  拓跋焘命人将他带到自己跟前,高允说:“崔浩被捕入狱,如果还有其他别的原因,我不敢多说。如果仅仅是因为他冒犯了皇族,他的罪过还达不到被处死的程度。”拓跋焘大怒,命令武士逮捕高允。太子拓跋晃为他求情,皇帝的怒气才稍稍平息,说:“没有这个人,就该会有几千人被处死。”

  公元450年,六月初十,北魏国主下诏,诛斩清河崔氏老幼和与崔浩属于同一宗族的人,不管血缘关系的疏密远近;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诛灭全族,其他人都只诛斩罪犯一人。崔浩被放在一个四周都是栏杆的囚车里,由士卒押送到平城南郊,押送士兵几十人在崔浩的头上撒尿,崔浩悲惨地嗷嗷呼叫,在路上行走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宗钦在临近斩首时感叹说:“高允近乎于圣人呀!”

  宗钦哪里知道,要不是这个近乎圣人的高允,崔浩和他都不会死,就是高允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崔浩推向屠刀之下。可惜,崔浩那么高深的智慧,竟然没有看出来!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你崔浩老是身居三公之首,还不赶快退下来,人家别人怎么上去呢?
  那么,崔浩主持编修的国史到底说了什么?书中语焉不详,估计当时就已经毁掉了。根据历史上只言片语来看,可能在描写拓跋氏祖先的内容上过于写实了:
  和其他的少数蛮夷戎狄一样,早期的游牧民族部落由于远离圣人教化,不知羞耻为何物,所以在婚姻问题上比较随意,在中原人看来有悖人伦,大逆不道的行为,这些游牧部落觉得很正常。就像两汉时期,公主和亲,第一任丈夫死了,再嫁给丈夫的儿子,如果第二任丈夫死了,对不起,再嫁给这个丈夫的儿子,您说这个辈分如何轮?所以,这些部落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就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前面说过,拓跋焘他爹拓跋珪看上了他母亲的妹妹,就是她姨妈,不也一样想尽办法弄到手嘛,至于像《红楼梦》中描写的扒灰的现象,估计早期的拓跋氏贵族中并不鲜见,如果崔浩本着皇帝实事求是的原则写史,写拓跋氏的远祖每天滚在羊粪堆里放牧倒没什么,或许写到,某某,他爹就是他爷爷,他爷爷就是他爹这些恶心的事麻烦大了......等这些浑身腥膻家伙学习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知道羞耻为何物时,看到崔浩编的这些内容,不着急才怪呢,整个拓跋氏一族顿觉颜面扫地,以后怎么见人?

  拓跋焘诛杀了崔浩后就很后悔,偏巧,北部尚书李孝伯患病很重,有人传说他已经去世了。拓跋焘哀悼他说:“李宣城死得可惜!”不一会儿,又说:“朕说错了。应该是崔司徒死得可惜,李宣城的死令人哀痛!”由此可见,崔浩在拓跋焘的心中分量确实不轻!
  就这样,崔浩先生栽在阴沟里,一代名儒,他智谋高深,无穷如日月,不竭若江海,本应出将入相,可惜天道难违,未得善终????????
  2014  02 20  完结
  后记:因天涯高手如云,读者亦是汪洋大海,卧虎藏龙,余见识浅陋,和高人相形,不过是爝火之比日月,沙尘之比泰山,所以两月以来,余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终于把这篇文章凑完,实在有辱方家视听,最后对诸位关注,指教致以衷心的感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