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诸葛亮,张良还神的谋略奇人 ——崔》
第38节

作者: 杯水观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9 18:40:35
  老子曾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一个人的事业如果成功,特别是从事的政治这种高危工作。就应考虑是不是急流勇退了。月满则亏,日中则昃,日月盈昃尚有东升的机会,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处理不好,身死与名俱灭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时崔浩在北魏的地位之高,权势之重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登峰造极的情形。崔浩自恃才能谋略很高并被北魏国主所宠爱信任,独揽朝中大权。特别重要的是,朝廷中的人事任免他参与过多,颇有党同伐异之嫌。他曾经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的士人几十人没有走该有的程序,直接做郡守这一层的高官,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一省省长了。因为当时还没有党委书记这种职务。所以这个郡守的职位之高,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对此,朝中其他大臣对崔浩的擅专意见很大。但碍于崔浩受到皇帝的宠信,而无可奈何,心情难说很爽。
  子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崔浩这边提拔的人多了,其他许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得不到提拔重用的机会,这样的人岂能久居人下?所以,许多人都到太子拓跋晃跟前诉说,太子也认为崔浩过分插手北魏高层干部的人事任免可能将来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对皇帝拓跋焘说:“早先征聘的人才,也是被作为州郡官入选的,他们担任这一职务已经很久了,辛勤劳苦却一直没得到过朝廷的报答,应该首先补充他们作郡县守令,让新征聘的人代替他们做郎吏。而且太守、县令管理百姓,应该由经历过世面有经验的人来担当。”

  应该说太子拓跋晃的这些建议还是挺有道理的,符合干部提拔的规则和程序,对于治理国家还是意义重大的,但是,崔浩在皇帝面前坚持力争,派这些人就任。无形之中就得罪了太子,这层关系,瞎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中书侍郎兼著作郎高允听说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浩恐怕免不了一场灾祸。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私心而同朝廷有权势的人对抗争胜,他将用什么来保全自己呢?
  崔浩不仅担任司徒,皇帝还任命崔浩兼管秘书事务,让他和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记》,并且下达具体指导意见:“一定要根据事实撰写。”崔浩倒是挺实在,按照皇帝的最高指示,结果就坏在“实事求是”这个最高指示上。
  这个写史挺有意思,一个新政权取代前朝,都不会顺顺当当,明火执仗豪夺也罢,火中取栗巧取也罢,都得说是受命于天,是正版的操作系统。

  不仅官方忙着修史,老百姓也不闲着。
  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德,立身,平民也是如此,穷乡僻壤的百姓不能立言立德,一般就只能立身了。而这个立身,还得好好说道说道,一般百姓,如果家里出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官员,那就是重修家谱,以待后世留芳了。我小时候,村里有一刘姓,虽不算大户,也有那么几家宗亲,鸡毛蒜皮, 牛肝马肺 。平时各过各的日子互相来往也不多。茅茨之屋,或有侯王,忽然有一天刘姓人家大张旗鼓地要重修家谱,也没有听说他们家族出什么大官呀,一打听,还真有,原来呀,刘家还有个高官,一直在省城工作,退居二线后也没回乡,但一直心系族人近枝香火,特掏出一些银子托付族人重修家谱。听说要重修家谱,族人个个觉得脸上有光——看吧,俺们家族有人在省府当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风风光光地热闹了一回。虽然此公这些年一直不为乡邻所熟知,也没听说帮族人办过什么事。枉论旁门外姓之人了。村里人谈起来,都说,这样的高官应该很清廉——你没见,奥巴马当了总统,他奶奶不还在农村土里刨食么?

  后来问这个高官的远房族人,他在省城哪个衙门。宗亲言道,多年不去省府,亦不闻其详,唯闻此公宵衣旰食,在省委工作期间时常关心诸公温暖......闻听此言,余心下叹然,不由肃然起敬:平日只从新闻中看到某某领导关心群众,伏天还屡屡心系群众温暖之事就激动地感谢他八辈祖宗。况且,一般干部还没送温暖的资格,非到一定级别方可。由此推断,省城这位刘氏宗亲至少也得是三品大员,或者是3.5。——我说的是座驾排气量.一时间,乡人都跟着觉得脸上有光,逢人就说。

  多年后,我一远门表侄名校毕业,有幸分到省府工作,我问起当年刘公某某,表侄不知所云。余有所憾:表侄虽在省府,就一小喽啰兵 ,大概摸门不着。 随后就忘了此事。
  忽一日,电话响起,那头传来表侄久违声音:表叔,我给你查了,您所说的刘公退休前一直在省府机关大院工作,一直在烧锅炉.......
  卧槽,尼玛,烧锅炉的呀,可不心系群众温暖!烧不热扣你王八蛋奖金!
  2014  02 1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