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当代灵媒的故事——当代灵媒杂谈》
第60节

作者: 张小槿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5 13:24:00

  这年秋天,粮食丰收。村民们准备了礼物,一同前去山中看望陶朱一家,谁知,这家人不知何时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搬走了。几天后,正巧有位商人返乡,听村里街坊说起陶朱公的事,便赶快到山中查探一番。凭着在外历练的见识,他很快就判断出来:这位陶朱公不是别人,正是不久前退隐的越国大夫范蠡。
  范蠡是谁,想必不用多说。此人不仅谋略过人,也深谙君臣之道,因而在帮勾践灭了吴国后,即刻带着一家人远离宫廷,过上了隐居的日子。隐居后,他带着全家一面游历一面经商,三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便是史书中所谓“三聚三散”,正是因为对商业与金钱的本质看得太过透彻,范蠡才被后人尊为财神。
  言归正传,范蠡一家隐居并不奇怪,可放着山下村里大把的平整土地不用,非要到山里的土坑边上居住,就有些可疑了。那位返乡的商人毕竟见多识广,自然多了个心,就趁夜色偷偷摸到山上的空房子里,可找了整整一夜,除了几件家具还算考究,却是一无所获。商人就想,这范蠡有辅国之才,懂得经商之妙,特意搬到此地的山中,而且住了不久又悄悄搬走,一定有什么道理。想着想着,他就注意到房子附近的土坑。

  这土坑由来已久,大概是当初建立村落时,先辈们搬用了此处的砂土。好奇的商人顾不了许多,一跃身跳到了坑里,这一跳不打紧,可把他吓了一跳。在月光的照射下,只见坑的深处,居然有个成人高的大洞。当时,商人并没有带火把之类的照明物品,也就没敢往洞里去。第二天晚上,他准备充足,又叫了几个胆大的作为帮手,再次下到土坑之中。说也奇怪,前一天还在的那个黑乎乎的大洞,只隔一天居然没了踪影。

  日期:2014-02-15 13:26:00

  商人越发觉得事情不对劲,就凭着记忆,带着几个帮手,在昨夜所见的大洞位置处深挖起来。只挖了一会儿,几个人就听见土里传来砂石的摩擦声,这声响越来越大。很快,四周的土石开始坍塌,几个帮手纷纷被埋到土中,商人吓得瘫倒在地,一抬头,又看见了先前的那个一人高的洞穴。他捡起地上的火把,往洞穴里走了大概有十来米,看见一堆破碎的暗红色砂砾,这些砂砾上,似乎萦绕着某种物质,但商人又说不明白。他拿着火把四处查找,很快在暗红色砂砾堆附近,找到一把奇怪的壶状物。

  这以紫砂制壶,是明代才开始出现的技艺,范蠡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年,《灵士列传》的创作时期在五代十国,所以无论是《灵士列传》中描述的这位商人,还是《灵士列传》的作者本人,对那壶状物的感觉都是一个字:怪。
  但即使再怪,那商人还是很快明白了这壶的构造,顺手就捏开了壶盖,只见壶中闪着一种奇怪的光,萦绕着许多雾气。洞里墙壁上的土石散落,掉到壶中,壶里的雾气突然勾勒出一座山的样貌,只见这山上的草木,连同山的本体,一同在日月交替中迅速变迁,最后在山腰上出现一个巨坑,巨坑旁建起房屋,在一个夜晚,巨坑四周的土石坍塌,继而引起了整座山的坍塌,等壶中的山坍为一片土丘,那商人才猛然醒悟,这壶中的山,不正是自己身处的这座山嘛!莫不是,这奇怪的器具,居然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日期:2014-02-15 13:27:00
  想到此,商人站起身拔腿就跑,刚出了山洞,洞口就瞬间塌缩,把里面封了个严实。商人刚跑到山下,整座山便如壶中演示的那样,自下而上坍塌起来,只过片刻,便成了一片厚实的土丘。
  商人庆幸脱险的同时,见识到了手中这把器具的神奇,便又打开壶盖,朝里看了一眼,这一看不打紧,把他吓得浑身哆嗦。只见壶中的雾气勾勒出他的面容,一股鲜血从他头上流下,他的脑袋,居然被一把利斧劈成两半!商人慌了手脚,突然听见一阵喧闹,原来是山下的村民们听见巨响,结伴前来查探。村民们怕是有什么鬼怪猛兽,来时都带着铁器,其中就有一把劈柴斧!商人思忖道,自己带了村里的帮手上山,让他们的尸骨埋在了山下,他们的亲戚断然不会轻易放过他,说不定还会因此要了他的性命。看来这壶中的情景,也是一种预兆。想到此,他藏着一动不动,等村民们散去,才带着砂壶逃离了村落。

  因为盘缠细软都在家中,他只得一路流浪乞讨,最后在楚越边境的一个小镇的街道上,居然碰到了化名“鸱夷子皮”的范蠡。范蠡听说了商人的事,连连感叹说,壶中自有天意,你碰到了我,这壶怕是要物归原主啊。话音未落,商人的脑袋就被飞来的一把斧头劈开了脑袋,原来这把斧子年久失修,居然在劈柴过程中脱落了斧柄。
  日期:2014-02-15 13:29:00
  后来,商人的事不知怎么就流传开来,楚越边境一带的人们,都知道有一把陶朱壶,能够预知祸福吉凶。有人说,范蠡用山中的奇特暗砂打造这把壶,是为了测算好友文种的命运,相传,他在壶中看到了文种自杀的情景,就连夜写信,给好友讲述鸟尽弓藏的道理,结果文种接到信的同时,却也接到了勾践赐死的剑。也有人说,范蠡之所以离开勾践,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修为,研究未卜先知的能力,他放心地把陶朱壶留在山中,是因为已经预知到了后来发生的一切,知道这把壶会回到他手中。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陶朱壶并非范蠡打造,而是一件上古神器。

  众说纷纭,不过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这把神奇的陶朱壶最终还是回到了范蠡手中,而关于这把神器有理有据的记载,便也到此为止。除了当年的两位当事人之外,谁也没有见过这把壶。只是当年发生过的事,不仅在《灵士列传》里有记载,吴楚两地的百姓们也是津津乐道,以至于逐渐成为流传四方的传说,至今还是灵媒们津津乐道的历史之谜。
  日期:2014-02-15 13:31:00
  一个听起来稍显造作的传说,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如果不是有什么政治目的,恐怕便是有几分真实。此刻,安槿听了眼前这把砂壶的名字,联想起陶朱壶的传说,算是明白了几分。
  “原来还真有这个东西。”

  “我从前也是将信将疑。”张延春的鬼魂若有所思地说道,“直到亲眼见了这壶,方知当年确有其事。我当初不知怎的,脑子一热就要去宫里偷窃,落得死于非命的下场。不过再一想,如非如此,这壶还未必能为我陪葬呢!造化,造化啊。”说着,他轻轻转动壶盖,壶嘴上好像起了什么细微的变化。
  “这壶如此传奇,当年为你陪了葬,怎么就没见过记载呢?”安灵不解地问道。
  “按说嘛——”张延春摇晃着脑袋,道,“这陶朱壶重见天日,是该有些记载。可偏偏当时统治中原的鲜卑族拓跋氏,对汉人的文化还处于初步的学习过程中,所以宫里没人认得这壶,倒也不足为奇。再者,当年元恪在全国推崇佛教,是希望以此揽得民心,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自然也不愿让外界知晓,他对我这样一个旁门左道算命人的垂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