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讲话迎来了一片欢呼声。
刘基愁眉苦脸地拿起了课本,痛苦地看着。很快老师就收起了书:“行了,背吧。”
然后他得意洋洋地坐在椅子上,示意同学们安定下来,等着看小刘基求饶。不过没一会,他脸上的笑容就变成了吃惊,继而变成愤怒,最后,他一下子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小刘基还在那里滔滔不绝:
…………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八成被这孩子的诚实外表欺骗了,他愤愤然地想再找一首难度更大的长诗,但想到自己说过的话,在孩子面前食言总不应该吧。只好狠狠地瞪了刘基一眼,心说,算我倒霉!
其实,刘基以前也没有看过这首诗,不过在背不下来就要遭受严重惩罚的情况下,他过目不忘的潜能被充分释放出来了。而他这种过目不忘的本事并非天生,而是在大量阅读和背诵之后,练就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
很快,这事还是让刘爚知道了,他把刘基狠狠训斥了一番,又带着宝贝儿子去向先生道歉,这让对方很意外也很感动。从此,他对刘基是特别关照,格外看重。
由于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基这名字真没白叫),又有超出普通人的学习能力,私塾的课程对这个小天才来说过于容易,如同NBA球员参加街道联赛。几年下来,刘基悲哀地发现,私塾里的教的东西已经学无可学。但是,他又不能退学,这在他父亲看来,必定是不光彩的事情,因为他正忙着给刘基活动,想让他进处州的重点学校。
鉴于刘基同学的实际情况,授课的几位先生都和他达到了默契:前者保证不用睡觉或者其他不合理方式来刺激后者,而是老实地看课外书,后者也不会没收前者的书,对其进行体罚或赶出教室。
刘爚由于职业关系,家里的藏书本身就比普通人多,隔三差五地又把单位的书带回来,有的忘记拿回去,往往就会出现在小刘基的书包里。
看书,在别人那里是一种负担,在刘基这里却成了一种享受。.
山上的桃花每开一次,就是一个新的春天;村上的小河每结一次冰,就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之中,刘基已经十四岁,在那个年代,有父母甚至会给十四岁的闺女提前订亲,担心十八岁还订不出去就变成了剩女,而对男孩子来说,人生还刚刚起步。
他,又有了新的舞台。
日期:2014-02-10 12:58:34
三、名师指点,好的习惯受用终生
泰定元年(1324)秋天,处州府城的括城郡学里相当热闹,又一有批新生入学了。他们是新生力量,他们是新鲜血液,他们怀抱着良好的愿景,他们承载着父母亲人的希望,他们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也将要面临极为严格的学习要求。大概没多少人会想到,那个高挑清瘦,谦虚有礼的孩子,日后会成为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一个。
这一年,刘基终于结束了私塾学习,进入了这座处州府的重点学校。之所以说终于,是按他的水平,早应该从这里毕业,到更好的地方深造了,但括城郡学,类似于今天温州市的重点中学,只收尖子生,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多花钱也不行——对不起,名额有限,每年只招二十五个成绩最好的,还不能扩招。
尽管刘基早就达到了入学要求,村里的私塾早不适合刘基读书,刘爚也不早想给儿子换个环境,但有些机会均必须等待,有些过程不能省略,有些捷径,不能说走就走。刘基能顺利入学,与他父亲的职业优势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刘基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出远门,相比青田县,处州府所在的括城当然就气派多了。好在刘基是住校的,校规很严格,外面的世界固然很精彩,里面的孩子当然也很无奈。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当然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但每一个成功的学生身后,往往真的会有一个伟大的老师。好老师绝对是你生活中的贵人,是你可遇不可求的。而幸运的是,刘基还真求到了。
尽管儿子已经被书院录取,但刘爚并不满足,他还希望刘基能投到一个先生门下,得到特别辅导。这个先生并不在郡学上班,就像梁启超并没有执教过北大,北大才子徐志摩却一心想拜他为师一样。刘爚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推销给这位老师。
这个老师来头不小,延佑二年(1321)刚刚考中了进士,要知道当时刚刚恢复科举没有多久,竞争格外残酷,突围比率可是在万分之一以下的。
郑复初的名气很大,水平也不会低,但郑复初对待弟子,标准从来都是宁缺勿滥,自己看上的,不花钱都愿意招收,自己相不中的,交多少借读费都白搭。
当刘爚把小刘基带到郑复初面前时,郑老师看着这个模样清秀,但比同龄人显得略有瘦弱的孩子,第一印象倒还不错。但有没有必要收下他呢?
考点什么呢,七步成诗,现场对联,那不是太俗了,要不要玩些新鲜的?
“明天会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
刘爚一听就傻眼了,这算什么路数?
小刘基抬头看了看天,又扳着手指头算了一会,平静地说:“明日一早为晴天,午后有雨。”
这也行?把刘爚看糊涂了。
“好吧,如果你说对了,我就收你为徒。”郑复初转身走了。刘爚当时的心情,肯定是极为失落的,这老天下不下雨,还能听你的啊?
没想到第二天下午,还真下起了雨,真让小刘基说中了。在刘爚的逼问下,儿子终于说出了真相。
身为遂昌教喻的刘爚,因工作需要,经常把一些往家里带,有些书放在家里也就忘了拿回去,其中有些书就讲到预测天气之术。
而兴趣广泛的刘基,还真的就看了这些书,而且还派上用场了。
因为郑复初并不是书院的聘用老师,他给刘基的辅导并不多。但是,对于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来说,一点就通,一拨就转,并不一定需要多长的时间。
郑老师不给刘基讲科举考试的必修课,而是为刘基打开了一扇门,让他看到了变幻无穷的另一个精神世界。日后的刘基,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这与郑复初的培养启发密不可分。
郑老师首先带给刘基的,是濂洛之学的丰富世界。 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其两个弟子,程颢和程颐,两人都是河南洛阳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朱熹,是程颐的第四代弟子。濂洛之学在朱熹那里发展成理学,成为了以后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其次,郑老师教会了刘基良好的学习方法,让他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控制学习进度,怎样提高效率,而不是争强好胜地蛮干。他为刘基开了基本书目,经史子集全面覆盖,有必须熟读三遍的,有通读的,也有大致过目的。拿到一本新书,如何用很短时间判断其成色,决定自己要不要阅读。而决定阅读之后,如何尽快掌握大意,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减少遗忘。等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