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
第6节

作者: 燕山刀客A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再次,郑复初不是那种喜欢把学生困在斗室里的先生,相反,他鼓励弟子走出书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丰富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的性格。括城的风景很美,四周环山。城东有微山,下有紫虚观;城西则有石僧山、天王山和桃山。北面有丽阳山、白云山,山上有龙潭、石屋天井等;南面则有南明山,上有高阳洞,千里亭等。刘基经常与三五同学一起结伴出游,并一路交流作文写诗的心得,这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了提高。

  最后,郑复初不是传统的教书先生,倒是有几分当年鬼谷子、黄石公的影子,他不仅教授刘英基春秋明经,濂洛心学,更教会了刘基如何去学习研读天文地理,兵书谋略,易经八卦,谶纬术数,充分挖掘刘基的潜能,而不是满足于将其打造成一个只会读圣贤之书,只会考科举做官样文章的传统读书人。
  郡学毕竟是处州首屈一指的学院,任课老师虽然比不了郑先生,但也有根当的职业素养,并且相当负责。能够到这里读书的,水平也不会差到哪去,跟优秀的同学在一起,人的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也会提高。不久以后,刘基也结交了不少志向接近的学友。
  郑复初只是为刘基打开了一道门,而刘基同学却自愿地走了进去,他迷上了道家学说,而且越走越深。儒家的入世、进取与道家的避世、洒脱,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人生法则,都深深融入了刘基的血液之中,并且贯穿终生。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刘基为了散心,曾和同学去少微山下的紫虚观游玩,并结识了道士吴梅涧,虽然刘基比他小整整三十岁,但两个人似乎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成了忘年交。刘基当年也留下了《题紫虚观道士晚翠楼》:
  晚翠楼子好溪南,溪水四围开蔚蓝。
  微阴草色尽平地,落日木杪生浮岚。
  岩畔竹柏密先暝,池中芰荷香欲酣。
  闻说仙人徐泰定,骑鸾至此每停骖。

  这种友谊保持了长久时间,吴梅涧在到正二十五年(1355)去世时,刘伯温当时在绍兴,还亲笔为其写了墓志铭。
  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有了更优秀的同学成为标杆,还有了更好的老师指导,刘基的学业进步很快,连轻易不愿夸别人的郑复初都破了例,对刘爚打了包票:“此子必高公之门矣!”
  读书期间,刘基还忙里偷闲,跑回青田县参加了童子试,并一次通过考取了秀才。可别小看这个学位,比刘基整整晚出生五百年的大清名臣曾国藩,考秀才就一气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还是倒数第二名。人比人气死人啊。
  可惜郡学不招女生,不然像刘基这样长得又帅,又早早中了秀才的,身边少不了粉丝的各种尖叫,桌下少不了暗恋者的各种情书。没机会亲近女生,没条件制造浪漫,让他和同学们少了很多青春的美好回忆。当他们还没有思想准备之时,就要走入婚姻殿堂了。在那个年代,男生十七八、女生十四五结婚,都很正常。过了这个年龄不成亲,家里人都着急了。
  中了秀才的刘基,家中经常也有媒婆上门,但都被父母婉拒了,他们不想让婚事影响了孩子的科举之路,不希望刘基为此分心。等到后来刘基成亲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二十岁不结婚,双亲也不像别家父母那样着急。
  泰定五年(1328),刘基告别了括城郡学,进入了家乡青田的石门书院,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正在走上坡路的刘基,为什么要从府城返回家乡?
  日期:2014-02-11 16:09:50
  四、石门书院,浪漫传说太多
  刘基的天分很高,悟性也很好,处州府最好的括城郡学,都已经无法让刘基得到提高,青田本地的石门书院,怎么可能有更高明的老师?他为什么要选择这里?

  刘基选择石门书院,是他的恩师郑复初的主张,刘爚也表示赞同:考中了秀才,已经习惯了读书写作,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也不需要老师太多指点。刘基也许舍不得州府的生活,但也担心那里的热闹会影响自己。环境偏僻、风景宜人的石门书院,也许真是他最佳的选择。
  石门书院始建于唐朝天宝三年(744),在当时已经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两宋时期,私人讲学之风非常盛行。就像刘基的好友宋濂所说的那样:“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据说当年大名鼎鼎的朱熙来到石门之后,也想在这里授徒教学,可惜没有成行。
  石门书院因石门山而命名,学院附近就是道教胜地——石门洞天,远远望去,两座奇峰并肩而立,如同一道巨大的石门。山后有一道巨大的瀑布,从高山上俯冲下来,蔚为壮观。周围绿树环绕,苍松翠柏,让人感觉特别神圣庄严。很久之前,这里就被道家列为全国三十六洞天之一。历代文人墨客,也不吝惜在这里留下诗篇。东晋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提笔写下了“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唐代诗仙李白则有“何年霹雳惊,云散苍崖裂,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的感慨。

  在今天,这里是人们踏青旅游的好去处,是情侣谈情说爱的好地方,但是在当年,却是刘基潜心读书的僻静之处。在去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之前,一直在这里读书,目标只有一个——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刘基入住这里,基本上是不听课的,而只是在鹤溪畔租下房子,自己学习。端午中秋这样的重要节日,他会回家里看看,其他时间,这里就是他的家。伙食则由附近的灵佑寺负责。这一住,就是四年。
  这四年间,他不知道翻旧了多少本古文经典,写出了多少篇模拟习作,用完了多少根蜡烛,这四年间,他不仅先后染上了眼病、肝病,甚至一度有了类似抑郁症的病兆。为了搏取功名,他的付出相当巨大,为了刘氏三代人的理想,他责无旁贷。许多病症成为了他一生的好友。这四年间,元朝的皇帝又换了,明朝的皇帝出生了,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准备打仗了,而他,却执着于自己的书卷之中。

  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为了光耀门庭而不惜牺牲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刘基,但是,后人却更希望看到一个拥有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大国师刘伯温,在石门,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今天的石门书院,在清朝康熙年间已经改名为“诚意读书堂”(刘基被明朝封为诚意伯),瀑布银潭边上的石板,因为据说刘伯温当年躺过,光荣地得名“国师床”;溪中的一种小鱼,被命名为“国师鱼”……
  在鹤溪边上还有一座“浣溪桥”,这座桥因为刘基而得名,当然不是说刘同学艰苦朴素,上学时自己洗衣服,而是有另外的传说:
  刘基志向远大,学习非常刻苦,在鹤溪畔的斗室内,借着昏暗的灯光,他经常看书到深夜。
  有一天晚上,刘基正在灯下苦读,突然听到了屋外的传来阵阵棒槌击打之声。这么晚了谁会洗衣?刘基开始不以为然,继续读书,但声音长久地不能停止,刘基不由得产生了好奇心,他放下书本,想出去看个究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