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
第26节

作者: tqzrd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03 15:43:51
  第三节 西 周
  (公元前1045年―前77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5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阶段。因为东周的历史精彩纷呈,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重大转折,需要单独列出一章来讲述,所以把西周归纳到夏和商一章介绍。需要解释的是,西周、东周是后世历史学者为周朝划分的,其标志事件是周平王从镐京迁都到洛阳,由于洛阳和镐京东西相望,所以学者把定都镐京的周朝前期叫西周,定都洛阳的周朝后期叫东周。以后我们还会看到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其实都是按照都城的方位冠名的。

  周王室的祖先后稷,仍黄帝的子孙,甚至和商的祖先契一样都是帝喾的儿子。呃……写到这里,我自己都嫌啰嗦了,但是没办法,历史资料就是这样记载的。以后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新兴王朝建国以后都会追溯一下自己有个高大全形象的祖先,以证明自己获得帝位是天命所归,可信度都很难判定,但我们也没必要追究,毕竟君主也是人,想追究一点名牌效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说,帝喾的妃子姜嫄郊游,碰见一个巨人足印,踩了一下就怀孕了。看样子上古和夏商周的故事,都是郊游惹出来的,如果要统一命名的话,完全可以写:郊游引发的王朝谜案。姜嫄怀孕十月后产下一子,姜螈以为儿子是妖,就把他扔在路上,可是这婴儿牛马不敢踩,抛到河冰上,大鸟飞来保护。姜螈一看,觉得这儿子太“神”了,所以把婴儿抱回精心抚养。因最初本是要抛弃他;所以给他起名叫“弃”。

  弃不是神童,但非常另类,从小就喜欢把种植麻、豆之类的之类的农活当做游戏。关于这一点,我很难想通:如何可以把农活当做游戏来玩,我想象力能涉及到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比赛种植,但这个也只能算是农业技能大赛,算不得游戏。所以 ,具体如何游戏孩子们可以自行探讨,说不定能又讨论出几个农学专家出来。总之,因为弃从小爱好种植,成人之后成为了优秀的农学专家,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怎样种才会有大的收成,周围的农民都来向他学习。尧帝听说了这情况,就举任弃担任农业部部长(叫农师)负责教给民众种植庄稼。

  因为政绩突出,舜帝把弃封在邰,后来弃以官为号,称后稷,另外以姬为姓。后稷死后,整个部落因为农业发达而逐渐强大,依次经历了不窋(zhú,竹)、鞠(jū,居)、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yǔ)、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dǎnfǔ)、季历而传到姬昌。
  在这一时期,对周部落做出杰出贡献的首领主要由两位:公刘和古公亶父。史料记载他们的先进事迹主要是“大搬家”。这两次搬家,不仅仅载入史册,在中国第一部流行歌总集《诗经》上还有歌曲颂唱。什么样的搬家那么牛?容我细细道来。
  日期:2015-03-05 15:13:18
  所谓搬家,实际是小规模的部落迁徙。据说后稷死后,儿子不窋继位,时逢夏后氏的政治腐败期,于是辞去官职流浪到戎狄地区。不窋死后,儿子鞠继位。鞠死后,儿子公刘继位。公刘继位后,眼见自己带领的部族流浪在戎狄之地艰难的生存,一方面受到戎狄的压迫,一方面又因为游耕生活的不稳定变得日渐衰落,他意识到:为了部族的兴旺必须选址定居!好在当时地广人稀,很多土地没有人划定势力范围。所以,公刘通过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考察,觉得豳这个地方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于是带领自己部族的人民迁徙到豳。

  《诗经.大雅.公刘》描写了整个搬迁过程的六幅画面:准备迁徙、迁徙途中、重建家园、庆祝定居、牧定田赋、人民安居乐业。很严密有逻辑的六个步骤组成的画面告诉我们,公刘在豳地建立的不再是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而是一个初具雏形的国家。还记得我说国家的概念吗?疆域、赋税、军队、元首。《诗经》里描写的豳国,只是没提及军队而已。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公刘是周族的第一个国君,而且是第一个有计划的营建国都的人。从此,周族的人定居下来,认真发展农业生产,为周的日后强大注入了根的元素。诗歌每句开头,都称呼公刘为笃公刘,意思是忠厚老实的公刘,带领大家搬家。其实,公刘搬家绝不是因为忠厚老实,反而是因为有智慧有韬略。

  周扎根在豳地,开始了长达接近一千年的农耕定居生活,农业越来越发达,人口也稳定增长,部落逐渐繁荣起来。但是,此时豳地附近的戎狄薰育族也强大起来,经常骚扰周,抢钱,抢粮食,唉,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时期的国家首领已经是古公亶父,他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抢就抢吧,或者干脆我们主动给点,但戎狄尝到甜头以后,继而抢人,抢土地。这时候按照《史记》的说法,古公亶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认为如果反抗,那就是让人民去流血牺牲,于是带领部族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诗经》里唱诵这件事情的歌曲叫《大雅.绵》。《绵》着意刻画古公亶父自豳至岐,开发土地,修房造屋,修城墙,设宗庙,立太社一系列场面。如果我们现在出一道问答题:请问,公刘迁都和古公亶父迁都的区别。不知道有没有孩子会分析。

  我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标准,但可以作为参考:公刘建立的豳,虽然初具国家形态,但仍只是周部族生活的美好家园,除了人民要交赋税,里面看不出权势也看不出等级差别,也就公刘的形象有点过于崇高。而古公亶父建筑的是周王室的政治军事中心,也就是真正意义的都城:建起坚实的高墙可以抵御侵略,设宗庙,立太社祭祀天地神灵说明周王此时也开始玩借神权说话的一套,并开始有意识的强调王族与其他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所以,《绵》在结尾处,非常自然的过渡到周文王周武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开创了周朝800年的基业。古公亶父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朝奠基人。

  古公亶父的长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由于两个儿子都知道古公想让小儿子季历继位,就一块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随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了头发(他们在此建立了后来的吴国,此时后话),把王位让给季历。季历去世后,儿子昌继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伯侯。
  这里有个小疑点需要说明,上面提到《史记》记载后稷死后,周族经过了13个王传至姬昌。如果我们计算一下时间就会发现:从后稷被舜帝分封算起(约公元前22世纪)到姬昌继位(约公元前11世纪)期间历时一千多年。多数学者对《史记》记载表示质疑,十五个王经历1000多年的可能性太小。后来《汉书》提到这段历史,更新了一下数据,说这中间经历了十八位王,此说仍然遭到大家的怀疑,因为在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都极其低下的时代,人的寿命相当短,偶尔两个长寿的不奇怪,如果同一家族连续十几代人都长寿,且平均每人在工龄都五十多年,仍然不太可信。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司马迁秉笔直书,《史记》里的所有内容就都真实可靠,其实《史记》里逻辑不清晰,前后记载不吻合的地方一样很多。在此申明,我深爱《史记》,此说没有不尊重司马先生的意思。只是想告诉大家治史相当不易,尤其是对远古历史的记载,如何收集客观的资料?如何辨别资料的真伪?如何取舍资料的使用?一系列的问题……即使是最严谨的学者也不可能做到毫无破绽。学习历史是让我们透过史学家的笔,去观察一个时代,去理解不同人群,去感悟基本人性……,我们需要分析鉴别作者的立场,需要思考材料的可信度,但这不是吹毛求疵翻开故纸堆里挑史学家的毛病,不管他们的记载有多少疏漏,写作态度有多么主观,仍应衷心感谢他们可贵的笔为我们留下了可供研究的素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