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
第27节

作者: tqzrd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06 16:34:53
  一、姬昌的事业
  据说,姬昌从小聪明伶俐,深得古公亶父的喜爱,当年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却能够继承王位,也是因为古公亶父一心一意想要把王位传到姬昌手中。古公亶父确实很有眼光,姬昌继位以后,谦下有礼,招贤纳士,为了接待来归附的贤人,有时候姬昌连饭都顾不上吃。姬昌慕贤的名声越传越远,于是孤竹国的王子王子伯夷、叔齐来归附。太颠、闳(hōng)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大夫等人都一起归顺了西伯,周族声势大壮,但这些人物都仅仅只是铺垫,一位压轴的大人物即将出场。

  1、姜太公钓鱼
  据说,姜太公名姜尚,因为先祖被封在吕,所以也叫吕尚。姜尚怀才不遇,年老困顿,听说西伯侯正在招聘人才,大约因为高级人才内心都有一些孤傲,不愿意拿着简历上门找工作,希望对方主动纳聘,所以精心设计了一场名流千古的“邂逅”。姜尚打听到西伯侯姬昌要出去打猎,就在其必经的渭水北面钓鱼。姬昌在打猎之前占了一卦,卦辞说,此次打猎收货非常特殊,所得到的将是成就霸业的辅佐良才。姬昌果然遇到了姜尚,两人交谈甚欢,姬昌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的说:我先祖太公就已经在盼望先生出现了,因此姜尚也被称为“太公望”,所以吕尚也称姜太公。获得了特殊的猎物,姬昌也没心情打猎了,用车载着姜尚回去,并拜姜尚为师。

  比较有历史素养的童鞋,有没有觉得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实在很不过瘾,遗漏了很多精彩的情节。其实,这真是《史记》里的说法,大家看到那个剧情丰富多彩的版本,应该出自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故事极有传奇色彩:据说,姜尚经常用直钩钓鱼,也不用鱼饵,并且直钩离水面三尺高,然后自言自语:“不要命的鱼儿请自己上钩!”有人问他,你这样能钓到鱼吗?姜尚非常神秘的说:我又不是想钓鱼,我是在钓王侯。此话传到西伯侯耳朵里,觉得此事大有文章,就派一名士兵前去邀请姜尚,结果姜尚不搭理士兵,又自言自语说:“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一听,此人大有来头,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哇!这样骄傲的态度,这样玄乎的台词,肯定只有高级人才才能使用,姬昌意识到,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沐浴斋戒前往河边去聘请吕尚。为了表示对人才的景仰,姜尚坐在车上,姬昌亲自拉车,大约也是平时锻炼不够,拉了八百步姬昌就挥汗如雨,叹气说,实在拉不动了。吕尚此时非常悠闲的在车上表态:你拉车载我前行800步,我保你周朝江山800年。估计姬昌这时候非常后悔平时没好好锻炼身体,要是有能力拉个三、四千步,哇……。

  另外《史记》记载文王招揽姜太公,也存在另外一种说法。大约说姜尚博学多闻,曾经在纣王手下做官,商纣太坏了,姜尚就跑了,周游列国劝说诸侯,但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才前往西部投奔周西伯姬昌。可能是因为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被文学作品艺术化之后,虽然故事的可信度降低了,但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再加之创作时间是在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严重忽视的元朝,官场上受到压制的汉族知识分子肯定觉得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回顾一下知识分子往昔的荣光,既能抒发自己对本朝的不满,也能安慰一下自己受创的自尊心,所以,故事被大家竞相传诵,另外一个说法也就逐渐被淹没了。

  日期:2015-03-07 16:32:10
  2、囚徒的生活
  吕尚来了,周更兴旺了,姬昌高兴了,纣王不满意了。坏人崇侯虎乘机挑拨离间地说:“西伯积累善行、美德,诸侯都归向他,这将对您不利呀!”于是纣帝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后世的人啊,对于崇侯虎告黑状的行为那是相当的蔑视,后来《封神榜》说,崇侯虎其实是吕尚的师弟,因为学艺不精,对师兄是羡慕嫉妒恨,所以想方设法给师兄使坏。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崇侯虎的话,就会觉得他仅仅是站在商朝大臣的角度,说了一句大实话。

  不管怎么说,姬昌被囚禁了,虽然后来大家用宝马美女换出了姬昌,但姬昌仍然度过了很长一段寂寞的软禁生活,里面有没电视,没有游戏机,怎么打发漫长无聊的白天黑夜呢?简直是无聊到崩溃的节奏啊!但往往辉煌的成就正需要漫长的寂寞作为代价,因为缺乏了外界干扰,姬昌潜心研究八卦,推演出了《周易》。
  我们前文已经用场景假设的方式介绍了伏羲创立八卦的经过,八卦创立之后又通过不断的推演,三画卦变成了六画卦。也就是将三画八卦重叠,再重新排列组合得出六十四卦。关于六十四卦到底是谁推算出来,说法多得可以单写一本书,有人认为就是周文王姬昌完成的这项工作,但有人认为伏羲就已经推演出来了,也有人认为是夏商时期的人推算出来的,因为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这两本都是研究八卦易学的书籍,只是已经失传而已,文王写《周易》,不能算创作,仅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一个归纳总结。不管姬昌是总结还是创新,他在寂寞的监狱生涯没有轻生,没有得抑郁症,也没有得狂躁症,而是做了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必须热烈鼓掌以示敬佩。

  我不知道有没有孩子看过这本书,但至少每个人都应该听说过。如果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汇来形容自己对《周易》的了解,估计都会答:神秘。其实《周易》没有大家内心想象的那么玄乎。中国两大哲学体系儒家和道家,都曾经从《周易》里面吸取养分,甚至可以说,后来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都研习《周易》,比如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很明显有《周易》阴阳变化的内容在里面,而孔子也亲自为《周易》做注解,名叫《十翼》。

  为何我们会觉得《周易》有点遥不可及?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个。第一,《周易》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有哲学,有天文,有命理……后世学者针对《周易》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很多体系派别,说法多了,自然让快餐文化时代的孩子们觉得有点晕。第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状态,中国文人内心的自大,迅速转变为文化自卑,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加上文『革』十年的破四旧,几十年折腾下来,大家要么知道西方的民主,要么知道马恩列斯毛,真真的就把传统文化抛弃干净了。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读文言文都已经变得很困难,又如何潜心学习传统的经典著作。可怜《周易》竟有很长一段时间,沦为现代神棍们摆摊骗人的主要工具,好在近些年国学重新热闹起来,《周易》已经有学者重新开始研究。

  关于《周易》,原本想多费些笔墨,但我目前的职责是介绍中国历史主线,《周易》的内容博大精深,即使讲一个小侧面,也需要长篇论述,那样我的主题就偏了。我也不敢尝试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如此丰富精彩的内容,就想到给大家推荐一套书《易经讲堂》,是根据黄汉立先生在香港讲授《打开易经之门》的录音整理的,其内容治学严谨,深入浅出,感觉高中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应该能够读懂。如果初中孩子有兴趣读,父母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大家可以相互探讨,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另外多说一句,《周易》就是《易经》。“经”原来是织布用的直线,后来用于代指穿竹简的绳子。因为中国古代的书籍,一般是书写在竹简上面,一条条竹简排列好后,用绳子从头到尾的连接在一起,好看的书翻阅的次数太多,绳子经常断,就经常需要重新用绳子连接,因为经线用的多,就直接称很多好书为经,又因为好书怕回潮,所以一定要放架子上,引申出“典”这个说法,“经典”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