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3-08 17:48:06
3、释放姬昌
姬昌被囚禁,周这边准备了宝马美女想要换回姬昌。
纣王的宠臣费仲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据说,纣见了好东西非常高兴,不仅仅表示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最后,纣掏心掏肺地对姬昌说:我没想收拾你,就是崇侯虎捣乱,他说你坏话。唉,纣王还真是萌得可爱。
这个小故事本来可以到此结束,但后来唐朝的史学家张守节估计觉得故事不精彩,人物形象不分明,所以在他作注的《史记正义》里面又加了一些内容。大致是,西伯侯被囚禁的时候,长子伯邑考也在京城做人质,尽管周国方面的人已经送来了宝马美女,但纣王还是担心西伯侯有异志,又不知道在哪里听到一个很诡异的说法:圣人肯定不会吃自己儿子的肉,于是杀了伯邑考做成肉饼让姬昌吃,姬昌为了获取纣王信任,假装不知道饼里的肉馅是用儿子伯邑考做的,高兴地吃下了肉饼,然后满足的打两个嗝。纣王放心了,愉快地释放了姬昌。
这个故事的真伪我们就不分析了,最糟糕的是后世竟有很多学者多次引用《史记正义》这个故事来证明纣王是坏人,姬昌是圣人。我觉得有些惊悚,纣王的行为固然太残暴,但姬昌清楚知道是儿子的肉,并假装愉快地吃下去,得有一颗多么冷酷强大的内心啊!尽管我也能理解一个人在绝处逢生,不想放弃任何机会的心情,但仍不能够接受标榜这种圣人行径。不过后来换个角度思考有了另外一个感悟:评论该事件的学者未必就是在唱赞歌,只是觉得说直白倒失去了意思,于是含蓄一笔:要做圣王,首先要有一颗冷酷强大的心。
4、姬昌称王
姬昌终于脱离了囚徒生活。七年的寂寞,姬昌收货颇丰。写了《周易》,获得了纣王给予的征伐诸侯之权。(也有可能是姬昌假冒王命),关键是姬昌此时感受到了争取“王权”的重要:如果不干掉商王就得受制于商王。毕淑敏说: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此话真是很有些道理,王权成了姬昌内心的渴望,他的内心沸腾了。在姜尚等贤臣的建议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然后,为自己的事业规划了两个步骤。第一,笼络或讨伐诸侯,兼并壮大自己。第二,起兵造反,攻打商纣。
第一步进展很顺利,首先,姬昌大搞外交活动,尽管手腕毫无新意,也就是偶尔用点财物结交,再广泛建立姻亲关系,但很多时候老办法就是好办法。于是,诸侯和周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甚至诸侯之间发生了矛盾,都不去找纣王,直接请姬昌裁决争端。不要小看这个转变,打个比方,两个同学打架。什么人能裁决争端呢?家长,老师,学校、甚至严重了可以上法庭。肯定没人会说找第三个同学来裁判谁是谁非。诸侯来找西伯侯裁决争端,其实是一种默认,默认了西伯侯地位比其他诸侯高。
其次,姬昌大搞核心价值观建设,争取舆论支持。在姬昌某某主义荣辱观的教导之下,周国民风淳朴,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大家都谦让长者,很有些大同世界的味道。后来虞国人和芮(ruì)国人发生田界争执,本来两家人打得很热闹,实在没法分出高低才去周国找西伯侯评理,但一来到周国就被感化了,都没好意思去见西伯侯,各自返回把田地让出去。这个故事出自《史记》,我一直有点小疑问:虞国人和芮国人,刚一接触周国文明的生活方式就同时被感化了,应该是自身道德素质就不错的人,既然大家道德素质都不错,会不会为了两垄地就干仗?甚至闹到要找一国诸侯评理?当然某些时候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执与道德也没啥关系,也就是两人都一根筋扭起来了,但两个一根筋的人,真的会观摩一下道德典范就突然同时反省自己?也许是我的个人道德素养还没达到一定境界吧,总觉得虞芮两国人是在替周国做“托”,宣传“大周”国家形象,为姬昌称王做舆论准备。事实上,两个人回国一宣传,社会各界人士就广泛表示承认姬昌“受命于天”,支持姬昌称王。于是,西伯侯愉快地称王。
做君王并不容易:胡萝卜只能让容易忽悠的驴卖命,对于倔驴必须用大棒。称王第二年,西伯征伐犬戎。第三年,征伐密须。第四年,打败了耆(qí)国。第五年,西伯征伐邘。第六年,征伐崇侯虎。营建了丰邑,从岐下迁都到丰。
周国空前壮大,第二步即将开始,但西伯侯没法完成了,建立丰邑的第二年,西伯侯姬昌病死,谥号文王。太子姬发登位,也就是武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