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20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22 22:07:37
  历史上,能对一个朝代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君臣相遇,并不多见,所以,乾隆与和珅如此重要的第一次相遇,理应受到历史记录者的隆重对待,可惜的是,正史的作者没有记录下这段历史,因为给和珅定下种种罪名,就够他们忙活的了,倒是野史上的作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段“八卦”的历史,只是可信度不高,因为仅仅这一段君臣相遇,就流传出了三个版本。
  上面我所描述的乾隆发现和珅的故事,其实是引用的其中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作者名叫陈康祺,是同治时期的进士,这个人很喜欢搜集清代掌故,并且把搜集到的故事,结集成了《郎潜纪闻》一书,书中就有这一段君臣相遇的记载。
  第二种版本,也是一位同治时期的作家,名叫薛福成,这个人很了不起,曾经给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做过重要幕僚,甚至曾经出使过英、法、意、比,属于近代中国一位十分开明的大臣,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乾隆又一次出行了,可是这一次,皇帝还没动身,就已经动气了。原来,负责皇帝出行仪仗的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伞盖了,乾隆很生气,又说出了那句《论语》中的典故: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随行的侍卫又哑口无言了……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能猜到了。
  第三种版本,作者生平不详,这个版本也是最不常被人引用的,而且,凡是引用第三种版本的,基本都是为了给第一、二种版本后安插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我亦然:
  同样是在乾隆出行的时候,但这一次乾隆要出次远门:临幸山东,乾隆乘坐的,是一种轻便的小马车,走十里一更换,所以速度很快,用原文的词形容就是“其快如飞”,而和珅在车旁陪侍,自然“其跑如飞”了。
  在路上,乾隆觉得很无聊,便注意到了车旁的和珅,于是便有了如下的对话:
  “你是什么出身?”
  “秀才”和珅回答道。
  “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
  “曾参加过庚寅科乡试。”
  “考试的题目是什么?”

  “《论语》中‘孟公绰’一节。”
  “那你还能不能背诵当年应考试你写的文章?”
  于是,和珅边“其跑如飞”,边背诵当年在“号房”里写的文章,而且十分流利。
  “你的文章是可以考中举人的。”
  一句话,标志着和珅得到了乾隆的赏识。
  日期:2014-02-23 18:23:40
  无论这些野史上的记载是真是假,可以肯定的是,在和珅默默无闻地做了三年三等侍卫之后,终于在一个偶然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乾隆皇帝偶然注意到了和珅,一切都是那么偶然,唯有和珅知道,世界上哪会有那么多偶然。
  为了这个偶然,老天让年仅10岁的和珅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让他尝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珅挺住了这些考验,并且激发出了无穷的斗志,从那一刻起,和珅一直为这次偶然努力着。
  无数次秉烛夜读的夜晚,无数寂寞时光的伏案苦学,日月轮换,斗转星移,和珅的身边,从一帮寻衅滋事、拿自己取乐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帮厌倦了取乐自己的纨绔子弟,紧接着,又换成了温柔贤惠的妻子,最后又换成了黏杆处里那些得过且过的同僚……而唯一没有变换的,是和珅的孜孜追求。
  和珅的追求,便是今天的这次“偶然”的赏识,但只有和珅能体会到偶然背后的必然,因为他将用十余载的努力证明:第一次的赏识,仅仅是个开始。
  有了这份觉悟的和珅,在那天君臣相遇之后,兴奋喜悦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也许那一天“下班”回家的和珅,会感觉天是那么蓝,鸟叫蝉鸣是那么悦耳,一路上的一切都仿佛那么生机盎然,也许那一天,和珅吩咐冯氏多炒几个菜,再叫来岳父英廉、弟弟和琳,全家人一齐分享、庆祝这个荣耀时刻。

  被惊喜充盈头脑的和珅,不会想到,“一入侯门深似海”,何况他入的,是宫门!那里有着外表上的光鲜亮丽、荣华富贵,只有呆在里面的人才会知道,那里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里面的人们即身不由己,又不得不拼命挣扎,因为一旦稍有不慎,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和珅,便是稍有不慎的那群人,而且,还是这些人的“佼佼者”,因为这些人都相信自己的能量可以掌控那个主宰一切的漩涡,结果,这些人也都是死的很惨。
  死的很惨的结局,大多是以风光无限的姿态开局。属于和珅的美丽开局,异常美丽:
  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和珅擢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同一年,和珅的第一个儿子出生。

  那一年,和珅25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