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14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子处事讲究随机应变——比如为了脱身先答应别人的条件,脱身后马上反悔。对此,子贡曾经质疑过,孔子回答说那是被迫的,违反了不算不讲信用。而子路就是那种为了道义,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苟且”二字。
  子路看上去,不像儒生而更像个游侠。

  他们两个根本就不像师生,孔子之于子路,我看更像是一个小学生的一本新华字典。
  日期:2014-10-20 12:39:52
  第5章:春秋四贤——孔子时代真正的高人
  在与孔子相仿佛的春秋时期,有四位无论德行、智识,还是对本诸侯国和当时的大中国的客观贡献都远超孔子的“国际”名人,他们被叫做“春秋四贤”。他们分别是吴国的季札(季子)、齐国的晏婴(晏子)、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与孔子的游诸列国而不为所用相反,春秋四贤在各自的国家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后世的儒生喜欢把他们也都纳入到儒家先贤的队伍里来壮大儒家的门面,甚至现在孔庙大成殿两侧配享的庑殿里,子产还作为先贤赫然在列呢。

  日期:2014-10-20 12:40:15
  吴国的季札,习惯上被人们称作“延陵季子”,他被认为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人文始祖。他何德何能,会这样被人们崇拜呢?
  原来,季札是吴王寿梦第四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寿梦很钟爱他,想传位于他,但季札自己谢绝了——这是他第一次拒绝王位。后来他的哥哥们按照父王的意思,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来继承王位,轮到他时他又拒绝了。他说“有国,非吾节也。”后来他哥哥的儿子又当了王,他也一样顺从,只是一心为吴国做自己的贡献。

  当时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它面临着一个强敌——占据长江中上游广袤国土的强大的楚国的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并且当时的长江流域由于开发时间较晚,相对于中原黄河流域的诸侯国各方面发展程度也比较落后,因此,当时的吴国有着与中原诸国加强联系的迫切需求,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季札的身上。
  那时候的“国际交往”,是必须懂礼节、有智慧的高人来执行的,否则既容易闹笑话为人不齿,也容易被人愚弄、重则损失国格和国家利益。季札就是吴国执行这一任务的最好人选。
  季札出使的第一站就是临近的鲁国。在这里季札“请观周礼”。在这里司马迁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这一场“音乐会”。季札听了二十多首乐曲,并对每一首乐曲都做出了极其精到雅致的评价,显示出季札极高的文化音乐人文素养。如果把这一段行云流水却看似浪费篇幅的记录,与后来孔子学琴于师襄子相比,可以看出孔子的六艺水平,至少于“乐”一道而言,跟高人季札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季札到了齐国,会见了“春秋四贤”中的另一位,国际间卓有声誉的晏婴,并给晏子提出建议,赶紧放弃权力与爵位封邑,才会免于陷入大臣们政治斗争的漩涡。晏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在齐国内乱中独善其身。于此可见,季札的这种退让的政治智慧,乃是洞察了政治斗争的本质乃是争权夺利,他自己的不为吴王,也是不愿意自居险地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说到底,这种退让首先需要人性的无欲无求,这多少是后世道家的哲学态度了。

  季札到了郑国,又会见了“春秋四贤”中的子产。他们两个都是公子出身,都是该国内以贤达闻名的人。“见子产,如旧交”,两个人惺惺相惜,季札在了解了郑国的形势后,叮嘱子产“子为政,慎以礼”。季札并非凡事无礼不行的学究,实在是郑国虽小,但面临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既在周王庭的身边,容易是非多,又夹在楚国和晋国两个争霸的大国中间,“事晋则楚怒,事楚则晋攻”,有时候还要防备西边的秦国。诸侯国间,以小事大,有礼尚且未必灵,更何况如果礼义不行,后果就更严重了。所以季札的“存郑必以礼”的观点,人家那真不是老生常谈。后来,他在会见晋国的叔向时,也同样告诫他要未雨绸缪,小心不要在可以预见的“三家分晋”中受到伤害。

  季札所到之处,各国重臣都纷纷会见他。可以说他不辱使命,有效增进了当时属于蛮夷之地的吴国与中原诸国间的交流。最难得的是,他光明坦荡,游诸国不藏阴谋,既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引列强以自重,其干净纯洁的身份和志向,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季札看起来经常强调“礼”,但他心中的礼,更多是审时度势地退让与不争,这与儒家所强调的规范统治秩序的礼,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与其说季札是儒学先驱和先贤,不如说他是庙堂之中的老庄,不隐而隐的隐士。
  日期:2014-10-20 12:40:37
  齐国的晏子,在民间的知名度要远超过其他春秋三贤。后人根据他的言行事迹,编写了一本书《晏子春秋》,其中的很多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对于晏子的为人,司马迁极其崇拜,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晏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执掌齐国朝政长达60余年,期间齐国多次发生内乱,他不结党不营私不苟且不阿谀,赢得了政敌的尊重;
  他睿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他从不专逞口舌之快,脚踏实地做事,反对空谈和繁文缛节;
  他身长不满六尺,其貌不扬,但他比身长九尺多的“长人”孔子在当时赢得了更多尊重。

  孔子曾经到鲁国游历,通过做一个齐国权臣的家臣的方式,找到了机会来与齐景公交谈。齐景公向他请教为政之道,孔子抛出了他那个著名的论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以规范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论断,尽管没有一点点关于实际如何执政的内容,但这个良苦的用心,还是博得了齐景公的大为好感。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问孔子具体如何搞好一个国家,孔子说——政在节财。这个论点也太强大了,即便放到今天,无论中国政府还是美国政府,节约财政支出都绝对不会错。可是,这样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对的话,还用说吗?如果真有本领,应该是一二三具体怎么做才对。
  不管怎么说,齐景公有点要被孔子打动了,他打算重用孔子了,晏子知道后,赶紧劝齐景公不要这样做。他这样评价孔子和他的儒学——
  其一,儒生们能说会道,崇尚空谈,很难用法律来约束他们;
  其二,儒生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愿意当小官、办小事;
  其三,儒生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丧葬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这种做法如果形成风气,对国家和民众生活都很不利;
  其四,儒生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功名利禄心这么强的人,往往难以有真正的气节,是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的。
  最后,晏子总结道:“您看孔子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