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15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晏子剖析地很透彻,齐景公自己也是个明白人,他头脑冷静下来后觉得还是晏子说得对,齐国之所以能够一直强大,跟太公望、管仲等先贤一以贯之的顺民的治国思路是密不可分的,自己一时脑热,差点抛弃了齐国宝贵的治国传统,相信了外来的和尚。
  晏子绝非妒贤嫉能之人,事实上,他不但思想上认为儒家这一套行不通,他的为人处世,也与儒家创始人孔子始截然不同。
  晏子为人节俭,身为齐国这样的大国宰相,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齐景公给他盖大房子、送年轻漂亮姑娘,他都一概拒绝;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才和普通百姓,他毫不吝惜钱财,有一次他在出使晋国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沦为奴隶的叫越石父的贤人,为了解救他,当场用自己马车上的马来交换,使越石父得到自由。
  孔子则不同,虽然身份地位远不如晏子那样显赫,但他特别在意自己的财物,他最心爱的门生颜回去世了,家贫无以下葬,他拒绝了卖掉马车安葬颜回的请求,在他心里马车带来的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及便利性,是远甚于去世了的颜回的。孔子重视物质享受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他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讲究“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从鲁国游历到比鲁国更小的卫国,卫国国君给他跟鲁国一样的六万斗米的俸禄,他不思推让,坦然受之。

  晏子为人忠诚而有原则、不惧强权。崔杼杀死了齐庄公,只有晏子毫不畏惧地为齐庄公伤心地哭泣。后来,庆封与崔杼一起执掌了齐国的朝政,他们怕国内动乱不稳,就与国人盟誓说:“谁不跟随崔、庆两位,谁就别想活命!”晏子仰天长叹说:“我做不到,我只跟从忠君利国的人!”就是不肯参加盟誓——当然,好在他遇到的是尚有一定节操的崔杼,认为晏子德高望重,不应该杀他。

  孔子的原则性是惟利是图的,几近“有奶便是娘”。他靠当时鲁国的下卿孟氏家族起家,后来又投靠齐国势力最大的季氏家族。再后来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得势,召唤孔子一起去奋斗,要不是“子路不说,止孔子”的话,恐怕后来孔子之名也难以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了。后来,孔子成为鲁国大司寇,成为鲁定公的“重臣”了,他又背叛了培养他成长的“三桓”,撺掇鲁定公开展旨在打击“三桓”的“堕三都”事件,当然后来这事由于他当年的恩公孟氏家族的强烈反击而破产了。

  晏子面对死亡威胁也不肯向强权低头,坚决不肯盟誓,而孔子在被蒲人包围,“蒲人惧”的情况下,与蒲人盟誓,然后脱离包围马上就背叛誓言。连一向机智的子贡都问他:“怎么盟誓也可以背叛吗?”孔子回答说:“我是被强迫的,神不会怪我的。”
  所以,晏子绝对不是儒家的先贤,他跟孔子也绝对是两路人,不会成为好朋友。
  日期:2014-10-20 12:41:06
  郑国的子产,当时长期执掌郑国国政,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子产是他的字,他还有个字叫“子美”。一千多年后,他的家乡(河南郑州)又出了个大文豪,非常倾慕他,也管自己的表字叫“子美”,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由此可见,他一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子产这个人的品德也非常好,诸如忠厚、谦让、不贪心——国君“封子产以六邑。子产让,受其三邑”。不过,子产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执政。
  第一个是他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在此之前,中国社会的法律都是依附于礼的“秘密法”——子产的做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执行。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国家政权的垄断,甚至可说,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人治”到“法治”的飞跃!
  当时这种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春秋四贤”中的晋国大夫叔向——他是四贤中唯一一个政治观点与孔子相近的,就强烈反对子产的做法。他反对把法律从礼教中独立出来。他的理由是——
  其一,人们了解了法律的条文之后,就不会再看重道德、遵守礼仪,反而会研究怎么去钻法律条文中的空子。
  其二,人们可以知道官员审判案件时是否合理合法。这样,社会舆论就会对官员产生一股强大的监督力。这对国家统治阶层是非常不利的。
  史书上没有留下孔子对于子产铸刑书的看法,不过从他杀少正卯一事来看,至少他在事实上是喜欢以礼代法的“秘密法”的。
  子产执政“宽猛相济”,并非一味仁和,但他“不毁乡校”的做法,尤其为人称道。子产执政后,有人劝说他毁掉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也就是说,他主张保留人们议政的权力,注意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也太伟大了!要知道孔子杀少正卯时的罪名就是他“以言乱政”。这种敢于让老百姓议论的胸襟气度,在周厉王坏诽谤木制度后,已经数百年不见了!这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即便放到今天我们的社会来看,也是非常伟大的,甚至可说,那简直是古代的民主制度。
  尽管看起来子产与孔子也是如此的不同,可是孔子“与子产如兄弟云”——司马迁在描写传言或他自己都认为不靠谱的事情时,喜欢用“云”字来表明。子产死后,“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
  哎,说起来可能很诛心,但孔子哭子产,他这样的做派,以当时彼此的身份地位而论,明明不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嘛。

  日期:2014-10-20 14:43:53
  现存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可能是最本真的历史。一方面,相比于儒家不遗余力赞美的这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始进入有确切记载的时期,一切都不再只是口口相传甚至道听途说;另一方面,相比于之后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历史记录和社会统序更多被烙上儒家痕迹和更容易被篡改的情况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有最小的被篡改的动机和可能性——除了在个别的方面。

  因此,我们看到的春秋战国,不像之前和之后的历史全然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不尽是阳谋阴谋,不尽是硝烟战火,不尽是忠贰臧否,不尽是垂范后世。春秋战国历史的生动有趣,充分体现的一个方面,就是很多的历史大事件,是跟吃有关系的,舌尖也牵动大格局呢。
  前几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一片,被网络红人胡戈改编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遍了中国,凯歌导演为此十分愤怒,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其实胡戈的创作真不是胡编乱造,凯歌导演也是失于计较,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事情真的多次发生过!
  宋国有一个大将叫华元,他是当时宋国的顶梁柱,不用说非常有能力,他带兵去与敌国交战,在战前他下令宰羊做羊肉汤犒劳士兵。结果意外发生了:为他驾车的车夫——当时主帅是站在战车上指挥的——不知为啥没有喝到羊肉汤。这个车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战斗一开始,他直接驾驶着马车,长驱直入到敌军的重围之中,于是,他的领导华元,顺利被俘虏了,一碗羊汤华丽地决定了一次战役的成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