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2节作者:
海棠栖露 至周夷王时,中央政府孱弱,所以楚君熊渠有了非分之想,说我不想按照你们中央政府的标准来确定名号与爵位了,我要单独执行一套标准,接着就把他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俨然他熊渠比周夷王还高一个档次。
对于熊渠的离经叛道,周夷王自然是极度气恼,可由于中央政权疲软,一时也找不到收拾熊渠的好办法。不意到了周厉王执政时,胆大妄为的熊渠竟然会因为害怕中央政府的征伐,而主动去除其三个儿子的王号。
可见,虢公长父的工作不说成绩斐然,至少还是有所建树的。
再看荣夷公。
荣夷公推行了一项名为“专利”的经济政策。专利是什么?它又有何功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必须从当时的经济背景说起。
以周王庭直辖的王畿为例。周天子把田地和一部分山川林泽赐给臣子作为采邑,其中田地的产出要按照一定比例向中央财政上交贡赋,而山川林泽的产出则完全归采邑主所有。采邑之外的另一部分山川林泽,仍然沿用原始社会的习俗留作公用,任何人均可以进去采集和渔猎。
这种双轨制起初运行得不错,但后来却步履维艰。
究其原因,随着分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成为私人采邑,也就是说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同时,由于井田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位田地的产出效率越来越低。
再加上诸侯不朝以及军费开支庞大等因素,中央财政的收入因之日渐萎缩,至周夷王末期已变得格外突出。
所以,荣夷公的改革思路是,提高中央政府所直接掌控的土地资源的数量以振兴经济。
专利政策的目标就是把山川林泽全部收归国家专营(包括属于私人采邑的,和属于公共资源的),任何人再想从中谋取产物,就必须向中央财政缴纳所得税。
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税基,税收总量必然增长,这是一个很顺畅的道理,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却遭到了世俗力量的反对。大家想想,拥有采邑的王公贵族们作为统治阶层的构成部分,要他们把吞到腹中的肥肉又吐出来谈何容易?
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他们本来就生活艰苦,缺乏收入来源,到山川林泽去采收些天生的野物补贴家用吧,政府却还要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这不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么?于是,反对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譬如有人谩骂荣夷公“天之方虐,无然谑谑”,国家正值动荡,你却一味放浪。“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搞风搞雨,执迷不悟。言下之意,专利政策必须立刻废除,都是些什么玩意?
有人指责周厉王“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你品德有问题,搞不清谁应当做辅佐,谁应当做卿相。“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殷商之所以亡国,不能怪老天不护佑它,要怪就怪它不用旧章旧臣;而如今,你摆着殷商的亡国教训不引以为戒,重蹈覆辙,那你是不是死有余辜呢?言下之意,赶紧把荣夷公开了,有多远赶多远。
还有人警告周厉王“告尔忧恤,诲尔序爵……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要亲近贤良疏远宵小,勿轻易改变旧有的制度体系与权力秩序,否则大家都有灭顶之灾。“维此惠君……考慎其相……自有肺肠,俾民卒狂。”要顺应民心,慎重考察卿相的人选,某些人(其实就是指荣夷公)肺肠恶毒,只会逼得百姓疯狂。
芮国国君芮良夫劝诫周厉王“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荣夷公这厮利欲熏心,浑不知大难将临,利乃万民所需,怎可独占?“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将财利普施给世人,是大周立国的基础,但您却背道而行。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倘若天子也这样做的话,国家焉得不亡?
日期:2015-02-24 15:54:50
谢谢涯叔,咱继续。
第一章 万恶之首(三)
可是,周厉王的想法和我不同,他就是太性急,太在乎面子,太不讲究技术含量了,对于士民的非议,非但不会装聋作哑,反而采取高压手段,令一个卫国籍巫师组建执法大队,昼夜在镐京的大街小巷穿梭巡查,但凡发现谁在诽谤朝政,一律抓起来就地处决,无需报备,无需审理,也无需核准。
这个方法很有效,死人自然是不会再说怪话了,而活人为了避免自己一不小心提前成为死人,也只好三缄其口,不谈国事。
到周厉王三十四年的时候,限制言论的政策更加严厉,已经发展到了风闻奏事的程度,任何人只要被执法队员认定话语中含有讥刺国君的隐晦之意,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
于是老百姓都噤若寒蝉,即使在路上遇见了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相互使个眼色后便各自走路,生怕自己的只言片语被便衣特务听到后剪辑成反动语录,那就铁定玩完了。
这样的局面让周厉王感到很满足,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毫无羁绊地干一番事业了。有一天,周厉王得意洋洋地对召公姬虎说:“我能消除人们的流言蜚语,他们现在都不敢胡说八道了。”
姬虎说:“这只不过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而已。堵住人们的嘴,比堵住流水更可怕。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会伤害很多人;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
姬虎的话,不太凝练,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应当更加符合同学们的阅读审美观。周厉王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危险在一步步逼近。
所谓危险,有两个层面。一是名誉层面。继拒不纳谏、强征专利后,周厉王又闭塞言路,擅行杀戮,搞的完全是严刑酷法那一套,这与儒家思想“德治”、“仁政”的温和观念大相径庭,水火不容。
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有推行仁义道德与和睦体恤的六德和六行教育,这些朴素的思想在春秋末期经由孔夫子整理成儒家思想后,一直作为一种主流的政治理念在各国流传,西汉时更是因为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缘故,被汉武帝奉为至尊宝典。
所以,自西周以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学者基本上都对周厉王其人其事持否定态度,大加鞑伐,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典范,搞得他至今还抬不起头。
二是实体层面。公元前841年,因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的意思不是指“本国之人”。西周时,居住在城邑里的居民称为国人,居住在城邑外的居民称为野人或鄙人。此处,国人是指镐京城内的居民)。
国人们受够了周厉王的粗犷式管理,自发集结起来
,手里拿着金箍打狗棒、大环杀猪刀、霹雳平底锅和九齿粪耙之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起攻打王宫。
周厉王下令调遣兵将实施镇压,不料臣下回答道:“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既然国人全都暴动了,哪还有兵可供调遣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