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12节作者:
海棠栖露 郑桓公恍然大悟,随即向周幽王请示并照会东虢国和郐国,说想在东边弄块地来安置郑国的人口和财物。
周幽王正值倚重郑国,便慷他人之慨,同意了郑桓公这个无损于王室的要求。而东虢、郐两国国君也没有拒绝,联手贡献出十座城邑,交付给了郑国。
于是,在公元前772年,郑国不动声响地于虢、郐之间获取了一处兼具避难和拓展功能的上佳土地,郑桓公立即将大量的人口和财物搬迁了过去,这一事件,史称“桓公寄孥”。
日期:2015-02-27 20:59:41
第一章 位置决定成败(二)
随后,便爆发了犬戎犯京的事件。东虢和郐这两个死没良心的家伙居然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看着犬戎把周幽王逼上了绝路。而郑桓公面对敌人的铁蹄与屠刀,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为了护卫周幽王而战死疆场。
我相信,郑国这种“彼以国士报君”的英勇行为,必然会收获“君还以国士待彼”的嘉奖。
周王室的嘉奖看起来简单明了,就是任用郑桓公之子郑武公担任王庭的卿士,但暗地里其实还大有暧昧可寻。
丧失了西域故土而整体蜗居于虢、郐之间的郑国,在之后三年的时间内,以没有及时勤王为由,用武力把郐国和东虢国相继抹除,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新的主人。
而周王室对这样粗暴破坏分封制度的行为保持了罕见的沉默,事前没有阻止,事后也没有谴责,安静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从建立根据地到随周王室整体东迁,再到取虢、郐而代之,这一系列组合拳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其实很是怀疑,在郑国东迁的战略规划中,对于犬戎犯京的后续发展已有先见之明,早就盘算好了要借虢、郐的消极懒散来逐渐吞并两国。毕竟,虢、郐之间的那一点土地太过于狭隘,无法为郑国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当然,也有可能事情就是这么机缘巧合,虢、郐两国的碌碌无为无意中给郑国制造了惩罚不臣之国的借口,并最终被郑国所吞并。
总之,无论归功于谋划得力还是运气太好,郑国赢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郑武公在虢、郐之间地带修建起宏伟的京城(城邑的名字就叫京城,并非首都的意思),在郐国故都的南侧建立国都,取名新郑,然后推行“武公之略”,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扩建城邑,整军顿武,巩固国防。
短短二十几年,郑国不但在虢郐故地上站稳了脚跟,而且拥有了不逊于任何强国的实力。
接下来,我们不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品评一下,郑国精挑细选的这处新址到底价值几何。
郑国的西面是东周的王畿。紧靠权力中枢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正像今天我们调侃,要想知道国务院的哪个部委最重要,只需查看一下它们中间谁和中南海隔得最近一样。
郑国的北面与卫国划黄河而治。在该河段的郑国一侧,有一个天然的优良渡口名叫制邑,传闻周穆王曾在那里关过老虎,所以又别称虎牢关。背靠黄河天堑且扼守虎牢关隘,可以帮助郑国减少来自卫国的威胁,从而集中精力向东、南扩展。
郑国的南面是南阳盆地和淮河流域,这里分布着南申国和许、胡(春秋时代同时存在两个胡国,此处指姬姓胡国,后文另有归姓胡国)、蔡、息等小国,南阳盆地往南是一群被称为“汉阳诸姬”的姬姓小国,再往南就是成长中的超级大怪兽楚国。
因为有了汉阳诸姬的缓冲,楚国的爪牙一时半会伸展不到南阳盆地,所以郑国在刻意与南申国结为姻亲(《史记》有载: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后,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实施远交近攻政策,将许、胡(姬姓胡国被郑国吞并,故后文中的胡国专指归姓胡国)、蔡、息等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郑国东面的安全形势相对较差,这个方向大国林立,自西向东排列着宋国、鲁国和齐国等。
其中,宋国与郑国几乎是比邻而居,这样的地缘结构也造成了郑、宋两国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了争霸中原的主角,打闹个不停。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提醒大家,宋国是殷商遗属的封国,历来就属于周王室高度防范戒备的对象,且其地一马平川,无险可据。就天然资质而言,宋国的综合竞争力不如郑国。
日期:2015-02-27 21:59:39
第一章 位置决定成败(三)
之所以要详细介绍郑国所处的区域环境,是因为它不仅决定了郑国的兴衰成败,而且也牵引着春秋初期中原格局的走势。
春秋初期,周王室衰落,以周礼为基础而确立的政治秩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天下诸侯名义上虽然接受周王室的节制,但实际上强大的诸侯周王室控制不了,弱小的诸侯周王室也保护不了。这就为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诸侯创造了包括吞并和羁縻小国等形式在内的扩张机会。
回头再看郑国,其最大的地缘特点就是,它乃中央之国。齐、楚、秦、晋四大强国各自偏居于中原的边缘地带,他们与处于中原腹心地带的郑国之间,散布着众多的中小诸侯国。
当四大边缘强国忙着整合本地的政治势力时,它们是没有闲暇觊觎中原的,因此不可能与郑国发生直接冲撞。
这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之内,郑国是中原食物链最顶端的角色,它可以把触手伸向西面八方,充分攫取土地人口,迫使那些身材长相抱歉的诸侯唯郑国马首是瞻,从而迅速成长为春秋初期独树一帜的大国。
对于郑国的这种成长趋势,比邻而居的卫、宋等国以及周王室都感受到了压力。
卫、宋两国是与郑国体量相当的竞争对手,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有压倒性优势,所以彼此的遏制与反遏制过程错综复杂、曲折漫长,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春秋初期最为重要的多边关系和历史构件。
卫国与宋国共存已久,基本达成了战略平衡,而郑国是中原俱乐部的新成员,它每做大做强一点,等于就是消减了卫国和宋国的发展空间,必然遭致卫国和宋国的反弹。
在郑国的不断压迫下,卫国和宋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又稍有差异。
卫国和郑国之间因为隔着一条滔滔黄河,使得卫国不那么清晰敏锐地感受到郑国的锋芒,当然反过来卫国也会较为迟缓地对郑国施加制约。
而宋国与郑国的边境利益犬牙交错,郑国的任何动作都会对宋国产生细致入微的影响,所以宋国对削弱和控制郑国,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和更积极的愿望。
至于周王室的心态,则与近现代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有神似之处。
英国的主旨是要避免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绝对强权的国家,因为英国的繁荣昌盛,有很大一部分基础就是建立在英国凭借操纵欧洲大陆的政治天平、从而维护英国的海上霸权和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上。倘若某个强国一统欧洲大陆,孤悬海外的英国势必失去外交转圜空间,甚至面临沦为大陆政权附庸的危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