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13节作者:
海棠栖露 周王室东迁洛邑后,暂时摆脱了戎人的威胁,大大改观的安全形势使得它对郑国的依存度逐渐减弱,并慢慢地开始考虑如何恢复自己的尊威。
很显然,周王室需要的郑国,是一个有限强大的郑国,强大到足以保护周王室即可。倘若郑国强大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反过来又可能会对周王室形成新的威胁,这绝对不是周平王愿意看到的情景。
可问题是,以当前周王室的孱弱,周平王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遏制郑国蓬勃发展的势头呢?
办法肯定有,只是周平王一时半会还在酝酿,等他想好后自会慢慢揭晓,此刻我更愿意提前剧透的是,郑国的好运并非没有尽头。
当齐、楚、秦、晋四国终有一天整合完所在地理单元的政治势力,开始心无旁骛地向中原进军时,郑国就会发现,它突然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郑国地处中原核心,假如我们把观察的角度拔高点,也可以认为郑国其实处在四大边缘强国的包围之中。
起初,包围圈没有缩紧,但随着郑国日益扩张和四国不断进取中原,他们终究会发生直接碰撞,那时又是怎样一副光景?
郑国环顾周遭,前后左右都是超级竞争对手,今天对付这家,明天对付那家,或者同时对付几家,没有休整的时间,没有调整的空间,没有课间活动,没有周末放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满负荷运转,即便是个超人也会虚脱而死。
所以,可以预见,郑国将在四大边缘强国的轮番侵蚀下,逐渐衰弱,褪尽所有的光环,最终沦为一个随波逐流的国家。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得益于中原通达便利的位置优势,郑国成为了春秋时代最早崛起的大国;受制于中原四面受敌的位置劣势,郑国的崛起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的刹那芳华。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虽然与统治者的施政能力息息相关,但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地缘条件才是恒久发挥效力的决定性因素。
而郑国先盛后衰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看作春秋时期天下格局演变的脉络,这也正是老师以探讨郑国区域环境作为春秋历史开篇之作的原因。
日期:2015-02-28 09:37:29
第二章 郑伯克段于鄢(一)
公元前744年,周平王试图遏制郑国的梦想得到了初步实现。帮助周平王实现梦想的功臣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卿士郑武公。
郑武公当然不会傻到自己主动遏制自己,之所以说他帮了周平王一把,那是因为,他把自己死掉了。
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君主,郑武公的逝去绝对是郑国的损失,极有可能导致郑国的发展势头就此中断——如果郑武公继承人的才具不如郑武公的话。
而实际情况是,要探讨郑武公继承人的才具还为时过早,因为作为郑武公继承人的郑庄公,此时此刻连王位都还没坐稳。
郑武公的夫人武姜一共生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因系难产所生,差点要了武姜的命,所以被取名寤生(“寤”是个多义字,可作“逆”解)。次子名段,他的出生过程相对寤生而言要孝顺得多,所以颇得武姜钟爱。
周人为保持家族的稳定性和血统的一致性,订立了父终子及的继承法则,然而当时少数民族的继承法则比较随意。郑武公认为立公子寤生为世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武姜不这么认为。
武姜的娘家南申国带有游牧民族血统,因此她对于周人礼法的理解程度明显没有根正苗红的郑武公来得透彻,具体表现在她希望公子段成为世子,而她所陈述的理由是公子寤生出生时让她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武姜的理由,有点牵强附会,一个女人在初次生产时,因为生理和经验的原因,肯定不会那么顺畅,这个道理,武姜应该听女性长辈或闺中密友讲述过。
郑武公懂这个道理,他当然不会因为武姜在枕头边刮台风就擅自更改祖宗成法,更何况他死的那年,公子寤生已接近十五岁,勉强具备了一定的政务处置能力(古人以男子十五岁为舞象之年,意思就是说可以上战场了),而公子段只不过十一、二岁,还处在光着屁股玩鸡屎的年纪。
以郑武公的认知水平,怎么可能轻率地把郑国的大好前程托付给一个小屁孩来打点?
但武姜对于公子段没能获取君位继承权耿耿于怀,甚至是怀恨在心,总想着有朝一日要为公子段扳倒公子寤生。
可是,哪怕武姜心里有一千一万个不服气,她暂时也很难剥夺公子寤生的世子之位。
因为,公子段的年纪实在太小了,就算她利用郑武公逝世造成的短暂混乱,发动政变把公子段推上去,公子段也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最终必将导致郑国大乱。
武姜没这个胆魄,所以她只能选择等,等公子段长大成人。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可以顺便给公子段谋取一些实权,积蓄力量,为将来推翻公子寤生做好准备。
武姜打定从长计议的主意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向寤生提要求了,这一年是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寤生才刚刚接掌君位。
武姜的口气不小,直接让郑庄公把制邑封给公子段。
制邑是郑国的北方门户,牵一发而动全身。武姜的用意很明显,既然国君之位已属公子寤生,那么就让公子段在外掌兵,将来一旦事态有变,则公子段提一劲旅扣关,或可左右局势。
但问题是,如此简单的道理,猪都能想明白,郑庄公又怎么可能会将这个战略要地交给自己的政治对手呢?
不过郑庄公似乎有点怵惧武姜,并没有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绝,只是委婉地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意思就是说,制邑之地太过险要,当年东虢国的君主就是因此而死,我不愿让弟弟去承担这个风险;如果请封其他的地方,我都会听从母亲的懿旨。
武姜说也好,那就把京城封给公子段吧。郑庄公闻言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京城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比起制邑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期:2015-02-28 11:30:08
第二章 郑伯克段于鄢(二)
京城就在新郑北方不远,是郑国第二次立国的发祥地,也是郑氏宗庙的所在地,城墙高逾百雉,所辖面积比新郑还大。当年郑武公把京城建得如此宏伟,应该是出于蓄纳更多人口与财赋,从而迅速在虢、郐之间立足生根的考虑。
但京城实在是太大了,以致于当它几百年后被秦国降为京县时,因为面积超过县城的标准太多,所以秦人不得不在城中建了一道东西走向的城墙,把整座城邑一分为二使用。
如果让公子段掌管京城,那他带来的威胁将远比掌管制邑大,两害相权其轻,想必郑庄公对于武姜的第二个议案更加难以接受。
看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发现了一处不正常的地方。
在一般情况下,假设我们向别人求取一件东西而遭到拒绝后,即便心有不甘,也只会选择继续求取一件差一些的替代品。可武姜哪里是退而求其次,她明明是更上一层楼。
我们可以认为女人都是拎不清的动物,但还有一种可能,武姜的腹稿本就是要为公子段谋取京城,而从制邑说起,其实是一种处心积虑的谈判技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