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21节

作者: 海棠栖露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天,西伯侯姬昌准备出去狩猎,出门的时候卜了一卦,卦辞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姬昌经过渭水边时,就看见了姜子牙。当时,姜子牙正在一本正经地垂钓,鱼钩却是直的,乍一看有点宝气的样子。
  姬昌认为这个白胡子老头非同寻常,就屈尊降贵主动上前搭讪。
  几句话下来,姬昌被老头的谈吐折服了,喜不自禁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说完,就拉着姜子牙同车返回镐京,并拜为太师。

  姜子牙在周国执掌军事,极富韬略,相继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周武王感念姜子牙的功劳,将他分封到滨临东海的齐国。齐国是距离镐京最远的封国,但周武王的这道人事任命没有包含把姜子牙发配边疆的意味。
  西周的政治中心镐京偏居王朝版图的西域,对于中原东部土地的实际管控能力很差,事实上那里的土著夷人也并不承认西周的统治,或划块地盘自立为王,或非法武装集会冲击临近诸侯的政府机关,闹腾得挺欢势。
  这样的暴力行为,周王室当然不能容忍。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暴制暴,你不听话,我就打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周武王环顾左右,手下最能打的,那非姜子牙莫属了,于是就把征服东夷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姜子牙。
  姜子牙就任齐国国君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至周成王初年,爆发了“三监之乱”,淮夷也闻风而动,王朝东部,叛火几成燎原之势。
  周成王派召公姬奭命令姜子牙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因此取得了专伐的政治权力,国势日渐强盛。
  回到之前的话题。郑庄公之所以要和齐国拜把子,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仅凭一己之力,郑国很难在中原地区继续做大,特别是当西面的周王室已经不能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撑后,郑国必须另外寻找合适的政治同盟,以牵制其他中原强国的力量。
  所以,虽然郑、齐同盟+齐、鲁同盟≠郑、鲁同盟,但郑国至少可以通过齐国,居中转圜郑国和鲁国的关系,让彼此都更加亲近一点。
  日期:2015-03-04 21:11:58
  第五章 庄公小霸之远交近攻(三)
  除了拉拢宋国东面的鲁国,宋国南面的陈国也是郑国公关的对象。没想到陈桓公的态度非常坚定,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让郑庄公碰了一鼻子的灰。
  如果说鲁国是久负盛名的大国,春秋初期其周边小国还时时朝觐(这个传统源自周召分陕),致使鲁隐公有资格跟郑庄公玩太极,那陈国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封国(陈国的祖先为舜),凭什么在郑国面前摆谱?

  对此,陈桓公应该是这样考虑的。
  在前年攻击郑国的五国联军里,卫国同样是实力不凡的大国,为什么郑国不与卫国讲和而偏偏与弱小的陈国讲和呢?显然郑国不是因为惧怕陈国,而是出于分化离间五国集团的目的。
  况且脱离五国集团而就郑至少会得罪卫、宋、蔡三国,一旦郑国和宋国交战,陈国何去何从?从宋则郑怒,从郑则三国皆怒,左右里外都不是人。
  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陈国也就犯不着更换国际阵营与郑国结盟了。

  陈桓公的这番分析是比较恰当的,结合前面他决然诛杀州吁的行为,可见他是一位冷静而理智的领导人。
  可是,我很怀疑陈桓公心里未尝没有这样朴质而热烈的想法:你他娘的郑庄公,以前张牙舞爪的是你,现在讨好卖乖的还是你,你怎么不去死!
  陈桓公的举止很潇洒,只可惜,这是一个讲究实力的年代。陈桓公逞一时口舌之快遭致的后果就是,郑国无情的打击。5月11日,郑庄公举兵伐陈,大获而归。
  入秋后,宋国终于拔下了围困超过半年时间的长葛。
  宋国攻打长葛在我看来是一宗历史谜案,它的第一个谜点就是,长葛深处郑国腹地,邻近新郑,战略位置显然十分重要,郑国为什么要任凭宋军在长葛城下盘踞如此之久?为什么不调集军队围歼孤军深入的宋国部队?为什么要坐视长葛沦陷?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无从追索。

  第二个谜点,宋国倘若是突入郑国、奔袭长葛、速战速回还好理解,它为什么又要冒着孤军深入的危险在长葛城下纠缠不休呢?
  第二个谜点的答案和第一个谜点的答案有所关联,宋国似乎算准了郑国不会调兵救援长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线索隐约表明,宋国必欲攻下长葛而后快,是因为宋殇公认为长葛城里住着一个他做梦都想清除的人物——流亡郑国的公子冯。
  历史的真相已经无法还原,老师唯一能确定的事实是,公子冯没有死于长葛之战,他还有很多的戏份在等着上演。

  日期:2015-03-04 21:16:42
  第五章 庄公小霸之远交近攻(四)
  冬季,王畿发生饥荒,洛邑方面遣使四处告急,鲁国作为周王室最亲近的诸侯,出面向宋、卫、齐、郑诸国购买谷物予以赈济。
  郑庄公也想借着王畿饥荒的机会,主动拜谒慰问周桓王,稍微改善一下周王庭和郑国的关系,毕竟如果在关键时刻能够借用周天子的名义,还是能为郑国增加很多胜利砝码的。
  然而周桓王一如四年前执政之初时那般的冲动,依然没有给主动请安的郑庄公好脸色看。
  双方的交谈很自然地从农业生产开始。
  周桓王问:“爱卿今年国内收成如何呀?”
  郑庄公答:“托您洪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周桓王感叹:“那就好,这样成周的稻米就可以自用了。”
  郑庄公殊为难堪,因为周桓王此话是在影射当年郑国强取王畿禾麦的往事,但他也没有发作。
  时任周公黑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抛开和郑国昔日的恩怨不论,今天郑庄公前来朝见,算是依礼而行,表达了一番善意,你周桓王朝思暮想罗致诸侯,即使心里怄气,也不争在这一时半会发泄吧?
  公元前716年整个上半年,中原呈现出了久违的宁静,郑、宋、卫三国没有一如既往地相互攻伐。
  不过刚到下半年,宁静就被打破了,事情是这样的,郑国和宋国这对老冤家竟然结盟了,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老师没有骗大家,《左传》上白纸黑字地写着,它们结盟的时间是7月17日,结盟的地点在宿地。
  郑、宋结盟固然给我们一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感觉,但我们也应当尝试着去理解,两国这几年频频互殴,动作幅度又那么大,彼此都有点吃不消了。
  从古至今,打仗都是最耗费心力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无休止的战争谁也承受不起,既然眼下谁也掐不死谁,那就都消停消停吧。
  当然,从稍微专业一点的角度来看,媾和也是斗争的另外一种方式。双方藉由和谈,一者可以巩固在前阶段斗争中各自获取的既得利益,二者可以为下一轮的斗争赢取准备时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