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
第39节

作者: 秦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06 08:44:34
  第六章 弟弟(44)
  第七封信(4)
  没有摸到枪,是这次军训的最大遗憾。高中的军训,是学校和单位人武部合办的,人手一支1956式步枪,反复操练肩枪、持枪这些动作。趴在操场上练习瞄准,练习拆枪和装枪,我还参加了比赛,成绩大约在两分钟之内,不错的成绩,而且是蒙上眼睛。最令人激动的是,最后一天,我们被拉到北塬上的靶场,实弹射击。8个靶子,一圈黑一圈白的站立在百米之外,似乎整个晚上都站在那里。共六发子丨弹丨,第一枪是试靶,我按照三点一线的理论,透过近视镜片瞄准,扣动扳机,伴着清脆的一声,枪使劲顶了顶我的肩窝。报靶,是旗语,我不懂,教官说,是九环,他踢踢我的屁股说,好,就这么打。有的人偏的太多,教官就说,应该往哪边哪边调整。我真为报靶的士兵感到担忧,子丨弹丨可是胡乱飞的。接下来就是五颗计入成绩的子丨弹丨,我几乎是极其爽快的一泻而出,射的酣畅淋漓,之后趴着看左邻右舍眯着眼睛瞄准的样子,小胖同学,努力的闭右眼,用左眼瞄准,可是右眼总是何不拢,他很生气,脸憋的通红,我真想上去帮他捂上。我最终的结果是,三个九环,一个八环,一个七环,合计42环。打的不算赖。有的人,靶标上多了一枪,不知道是谁在暗中相助,有的人,靶子上没中一发,三点一线的原理似乎很难。全班上40环的不多,当然,有打的更好的,49环,其中一个是位眉眼细细的女生,我佩服的多看了她几眼。高中的军训就回忆到这里吧,回到大学军训的现场。

  训练的间隙,听教官讲故事,他是防爆支队的武警。他说他的前辈给他讲,十多年前,北京发生学生群体事件时,他们冲进人群,警棍打的断成几截,身上满是血污。我不知道他是否有夸张,只是感觉心中满是敬意,我们英勇的子弟兵,关键时刻面对学生挺身而出了。
  某个周末的下午,校园中突然开来许多摩托和全副武装的武警,摩托闪烁着灯,钢枪上挺着明晃晃的刺刀,原来是我们的教官,到操场上为学生表演了军体拳,擒拿格斗,劈砖头,断木头的功夫,还表演了摩托车特技,极其的威风凛凛,女生们在不时的惊呼着。
  晚上还要训练,有时就停下来拉歌,热烈的青春的气息温暖着初秋的夜。我总和小云南聊天,他说他的祖上是蒙古族,忽必烈征服大理国后定居云南。我推了推眼睛,在如银的月光下仔细端详黝黑瘦弱的他。他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咳了下说,蒙古人身体强壮,人高马大并不是人种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你找一群强壮的蒙古人,让他们连续几代在云南的大山中啃土豆,就会变成我这个样子。我心中默算着,忽必烈是13世纪进入大理的,现在是21世纪,这些蒙古军人的后代,在云南的高山峡谷之中,已经生活了800余年,二三十代人,早就被当地的自然环境驯服了,他们已不是蒙古人了,是云南人。我说,有道理,甘肃某个地方有个村子,村民眼睛是蓝色的,专家研究说他们是某支罗马军队的后裔,定居甘肃千年之后,也是瘦弱的样子。他说,是啊,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我说,同意你的观点,也不同意你的观点,水土是可以改造的,比如,我们不能只种土豆,也可以饲养出羊群的。他说,话是这么说,但要有能激发土地活力的和人的创造精神的机制。我想了想,望一眼月亮说,有道理。月亮用冷冷的眼睛看着人间万物,没有一丝的热量。

  军训最后的成绩是向领导汇报,踏着解放军进行曲的节奏,我们接受检阅,喊着“首长好”和“为人们服务。”之后正步走过主席台,脸上的肌肉在脚步中微微的颤动。汇报完毕,军训宣告结束。第二天,也就是昨天,我们宿舍四人到天安门广场游玩,国庆的天安门广场,到处是花的海洋,人的海洋,这些花和人,烘托出人工的和谐祥和的气氛。
  日期:2013-05-09 10:25:56
  背回了《醉翁亭记》的第一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