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49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日期:2014-03-04 09:11:13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五 厂、卫并行(9)
上回说到,纪纲不止奉旨害人,他还在遵旨行事中走些私货,趁机大发横财——
他每接到抄没的旨意,就率领一大群官校去“请”昔日的同僚,今日的阶下囚。此刻纪纲表现出一个人格卑劣者的本质,他并不把犯事者直接监到狱里去,而是带回自家的私宅,先请对方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宽敞房子住下,好吃好款待,然后假意说:你不用怕,等我见了圣上,一定替你说好话,赦免你的罪。
那犯官虽然深知纪纲不是阿弥陀佛的心肠,但此刻沦落,正在神乱心慌之际,突听阎王殿上判官这么肯帮忙,还不感激涕零?但感激不能光吸溜鼻涕呀,总得真金白银,出点血吧。只听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没听说小鬼也来学雷锋!于是命家人将家中的金银绸缎、奇珍异宝,可劲儿地往纪纲家里搬。
纪纲做出勉为其难的样子,道:“这些钱嘛,本不该收你的,但你也知道,这世上没有空手套白狼的好事,你的事重,不能光靠我空口白牙地说,御前那么多人都要打点。”他以这些理由,像挤牙膏一样,将犯官的家底儿慢慢挤得只剩下个锡皮。
而犯官为了活命,明知被纪纲讹诈,也不敢二言。用不了多久,身家已空,再无干货好榨的了,这时,突然大门一开,好多壮士涌进来,挟着犯官就往外走。犯官大惊,连问:纪大人在哪里?纪大人在哪里?可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已被推到西市斩讫,脑壳高悬竹竿之上,瞪着大眼发呆。
纪纲这么做,得罪了整个权贵阶层,成为他们既恨又怕的人物。纪纲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坟墓。所以纪纲一旦失势,他的末日也就到了,即便朱棣想网开一面,饶他不死,他也很难存活下来,普天之下,每一条河边,都高举着追打落水狗的棍棒;众人推墙、落井下石,此时便是义举!
日期:2014-03-05 09:23:57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五 厂、卫并行(10)
上回说到,纪纲之死有其必然性——
纪纲被处死的时间非常特别:永乐十四年七月。这在永乐政治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我们把三年来的“时间流”做一简单的梳理:
永乐十一年( 1413) 二月,朱棣第二次北巡,来到北京。此次他在北京停留的时间较长,约3年有余。这期间他除了把皇后徐氏下葬于刚刚建成的长陵,还发动了对瓦剌的新的战争。
永乐十四年( 1416)八月,他最后一次回銮南京。这次南返,似乎主要是为了与群臣讨论迁都和营建北京等事宜,所以仅仅呆了5个月时间,在他用强权威逼群臣接受他的独断,达到目的后,即于次年三月匆匆北返,同时大规模的新都建设工程在北京开始了。
请注意:纪纲之被处死,正是在朱棣仓促南下的前夜。
按照正常的逻辑,可以将朱棣在临发前除掉纪纲,视作他在銮驾出外之际所采取的一种内部安保措施;这正如他在结束南京之旅北返时,勒令觊觎储位的汉王高煦离开南京,为皇太子高炽免除后顾之忧,是一个道理。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议题:既然我们认定东厂是永乐中年在北京开设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朱棣在第二次北巡期间(永乐十一年四月—十四年八月)在北京开设的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必须首先考虑到锦衣卫的缉事权。
在开东厂之前,朝廷缉访大权尽属锦衣卫,而命内臣领官校缉事,是将原来统属于锦衣卫的权力一分而二,使其“内外相制”。因此,东厂的开设,必然与权倾一时的锦衣卫帅纪纲的命运发生紧密的关联。
如前所云,在永乐中年以前,纪纲最受宠信,成为朱棣铲除异己的主要帮凶。但纪纲势焰太盛,已引起朱棣的猜忌,所以一旦有“内侍仇纲者发其罪”,立刻以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朱棣赶在南行前夕,除掉了他豢养的猎犬和心腹之患(害怕烈犬反过来噬主)。
第二年五月,朱棣回到北京,随即大兴土木,修建皇城宫阙城池,数十万民户被强制迁来,以充实畿辅;他还雄心勃勃,准备连续发动对漠北的战争,各地征发而来的军士夫匠充斥着这座建设中的新都。在这样一种纷扰的形势下,纪纲虽死,缉访之权却必须加强,此时开厂缉事,才有其现实的需要。
所以我判断,东厂的开设,应是在永乐十五年之后。
对于东厂的设立与锦衣卫的关系,有官员看得明白,如宪宗朝大学士万安说,起初用锦衣卫缉奸,单用外官(此“外”字是相对于内官而言的),但恐怕他们徇情,遂增立东厂,令内臣提督控制之,使(东)厂与(锦衣)卫彼此并行,内外相制。这个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即东厂的设立,除了加强对臣民的监督与控制,也是为了制衡锦衣卫,避免其“秘权”过大,难以驾驭,或成为“奸臣”弄权的工具。这与明代政治凡事讲求制衡之术,是能够对应上的。
然而,由于东厂控制在宦官大佬手里,明中期以后,东厂太监多升入司礼监参与机务,或“提督东厂”一职由司礼监太监兼任,东厂的权势很快便大大超过了锦衣卫,卫权实难与厂权比肩。此为后话,请见后文。(本节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