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48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3-02 23:10:25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五 厂、卫并行(7)
  上回说到,锦衣卫缇帅纪纲谋反的最重要证据,就是借大内射柳,威服人心,然而其情甚为可疑——
  纪纲的造反证据,除了上文说到的那几样,真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后人只可循常理辨之。比如射柳这一情节,颇富戏剧性,故事生动,刻画鲜明,远比说他“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更容易让人记住,这也是史家运笔的偏好。
  然而,关于纪纲谋反的种种证据,由于疑点太多,不能不令人质疑。

  纪纲秀才出身,是个心机既刻而深之人,他若真心谋反,绝不会像史书描绘的那样,采取那样一种狂飙突进的张扬姿态。好比说他借射柳以试探人心,即借指鹿为马的手法来观察他的威力是否已足以压服众人,除了自我暴露以外,到底有何意义?纪纲会那么愚蠢吗?自然,在他主子眼里,他不过就是一头蠢驴,所以往往欲加之罪,总是那么荒唐不经、经不起推敲的。
  自古以来,凡欲谋反者,不过威慑与恩结两条道路。
  以恩惠相结者,是司马懿父子的手法。司马家与世家大族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政治同盟,慢慢侵蚀掉曹魏家的统治根基,到末了轻轻一推,一声兵器相碰的声音都没听到,糟朽的曹家大屋即轰然倒塌。
  曹操霸夺汉室江山,则是以威相加。曹丞相使汉献帝整日生活在他的白色恐怖之下,连自己怀孕老婆的命都保不住;在熬受了曹家父子的长期折磨之后,只好乖乖地把皇位禅让给曹公子丕,不过履行一道手续而已,人家姓曹的早已是站着的天子了!
  毋庸置疑,威慑的前提是曹氏父子掌握着随时废立汉帝的巨大权力,他们才敢这样张狂无忌;而恩结者,野心起时,势力有限,只好暂取低调之态,慢收人心,待到权柄运转,朝廷大权如潜流一般发生根本的转移,最终才扬手一击,推倒久已被掏空的曹氏王朝那棵枯藤老树。

  诸位试想,纪纲若属“造反派”,他该举起大棒,还是拿着一根胡萝卜?
  纪纲不过是皇家鹰犬锦衣卫的头子,他既没有司马氏世家大族的背景,也没有曹操一手遮天的强大武力;他既不掌兵,在文臣中也毫无根基,他还得罪了许多人,手中血债无数,人们既畏惧他,更痛恨他。这样一个人,如果真的发了疯要篡位,只能暗自邀结人心,即采取恩结的手段,岂可妄自拿大,以指鹿为马的方式去威慑群臣?
  这不傻子吗?谁都会这么想、这么说。那么,一个傻子会想到谋反吗?
  其实纪纲绝无谋反之心,只不过皇帝要烹掉这条走狗,只能给他强加这样一个死罪。历朝历代,那些得意一时的倒霉鬼们,无不着了此道。喊冤吗?没用的!
  而纪纲之倒台,确是那样轻而易举。
  日期:2014-03-03 09:01:27
  拙作出版——
  《明代宦官史料长编》胡丹辑校
  全书约200万字左右,全编依朝代为序,总分十二卷,在位时间长的,析为卷之上下或上中下,正统、景泰、天顺合为一卷,而分上下;祚短之建文、洪熙、泰昌三朝各附洪武、永乐、万历朝之后。
  全书采用史料长编的形式,以月系年,以日附月,使事相连属。凡史料不详其日,则附于月下;不详其月,则附于年末;不详其年,则附于卷末。每卷或每年末多设一“附”(分别称本卷附、本年附),分诗文(含碑铭)、典章(含敕谕)、史事、人物(含小传)等类,史料各从其下。
  凡与内府及宦官相关之敕谕、奏疏、官制、职司、宦游、文书、政务、恩命、家族、人物、行事、议论、雅好、传记、碑刻、志石等,但与本编体例相合者必录,编者不以主观意见擅断其价值而去取之。其中收宦官及其家族墓志199方,相关碑刻约千通。

  为减少文繁而事湮的弊病,对部分史料作汇聚处理,附各卷后(如永、熙、宣三朝关于民间自宫的多条谕旨,以见明初自宫之浸盛)。这样既使正文脉络显得清晰,也使许多史事的端委头绪更为畅达。又将各书记载不一之处,然或可相互印证,或可互为发明补充者,统以“【考】”的形式,汇集到一起,以使谬者不攻自破,真相自然明白。
  日期:2014-03-03 19:54:34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五 厂、卫并行(8)
  接着说纪纲。
  永乐十四年七月,也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后不久,有宦官奏发纪纲之罪——显然这位宦官是瞄了准头、适时而发的,甚至可能是直接受了朱棣的指使。
  从朱棣的迅速反应来看,他正等着这封揭发信呢!
  朱棣接读检举信后,立刻批旨,秘令科道官(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御史)当廷弹劾纪纲,在次日朝会上,出其不意地向纪纲发难。
  纪纲完全没有料到,言路会突然向他发起严厉的批判攻势,他毫无防备,听着当朝宣读针对他的弹章,他张口结舌,不知所措,而朱棣已不容他自辩,马上下旨,将他拿下都察院按治。

  而纪纲一旦下狱,就像以前所有被他抓捕下狱的罪臣一样,完全失去了自我。审讯的结果,无不如圣意,纪纲及其党羽很快承认,他们有谋反的预谋。而就在谳词奏上的当日,纪纲即被磔死于市,其家属无论老少,全部戍边,朱棣还将纪纲的罪状颁示于天下;他的部下,杀的杀,谪的谪,也都星散了。
  纪纲之死,有其必然性。
  试想,历朝历代,哪一位圣明之君不用酷吏杀人?该杀的人杀了,该除掉的人除掉了,圣君该把手洗干净了,他驾前立功的酷吏,便不幸地成为他的擦手布,擦完血,随手扔掉。朱棣命“列(纪纲)罪状颁示天下”,其目的是将永乐朝前期令人惨目的大杀戮,归之于纪纲(还有已死的都御史陈瑛)。
  纪纲并不如科道官和史书所指责的那样残酷,他不过是一只可怜的替罪羊,幕后的真凶其实正是那位把屁股洗得干干净净坐在宝座上的朱皇帝。

  纪纲并非毫无人性的刽子手,好比内阁学士解缙,是明初有名的才子兼狂士,因为得罪了朱棣和汉王高煦,被下到锦衣卫狱里关起来,纪纲就比较关照他,给予他许多优待。
  有一次,朱棣查阅诏狱里关押的囚犯名册,见到解缙的名字,恨恨地说了一句:“原来他还没死啊!”朱棣不想让解缙活,却一时找不到让他就死的罪名,就让纪纲将其秘密处死,给心烦的人来个“人间蒸发”了事。纪纲不敢违命,又不忍心告诉解缙,回到狱里,就请解学士喝酒。解缙是多聪明的人哪,马上知道原因了,两人皆不语,只是求醉。待解缙喝到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纪纲命人将他抬到院子里,用雪盖起来,解缙很快就死了。这大概是纪纲能想到的,既让解缙死得不痛苦,又能留其全尸的办法吧。

  纪纲必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开罪的人太多。解缙得罪,主要是他拥戴皇太子朱高炽,因此成为汉王高煦的眼中之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可纪纲却在狱里关照他,显然是不给二皇子汉王面子。
  纪纲得罪的人,多为权贵;他作为皇帝剪除异己的爪牙,却不幸成为朝臣愤怒攒集的众矢之的。纪纲害人,分明是奉旨行事,但大伙都把帐记到他头上——许多账,譬如血债,皇帝是一定要赖掉,请臣下代还的。
  当然,纪纲也非善类,他自然不会秉持公心,替无罪之人优容转圜;那些得罪了皇帝,被“下岗论死”的宦官与武臣,享受不到解缙的待遇,纪纲还会落井下石,趁机大发横财,如猫吃老鼠,下口之前必要将老鼠戏耍一番,极尽其猎者之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