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5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6-11-9 23:26:55
【一○九】英雄是英雄的镜像
(前209年)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器过人。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他们的人生好像就是为了对手而存在,他们相互为性格和命运的镜相,比如刘邦和项羽,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看人生得一劲敌亦足矣。在今天,我就发现,许多朋友,就是生活在和竞争对手角逐的乐趣之中,人心最底层的东西,不是平和,而是竞争。“天下以智力相雄长”,这是自然规律,看《动物世界》,不论猴子还是狮子,都是如此。所谓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心平气和,物我两忘,都是后来强加于人性的,都是覆盖在人心最底层上的堆砌物。
正是这样,历史才精彩,我们所能熟知的历史,不是大治承平的历史,而是天下纷争、枭雄搏杀的历史,所谓一时瑜亮,所谓双峰并峙,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审美价值。还是那句话,当他们斗智斗勇以及斗狠的时候,历史才有张力,才有戏剧性。
刘邦就是项羽的命里中的克星,项羽在自刎乌江前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或许就是他在临死的时候,天眼开了,看到了命运之神在捉弄自己,他于是决定不玩了。
项羽是贵族出身,他的老爸是项燕的儿子,陈涉时起义时假借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可见项燕不同寻常。因为已经有高贵的血统,也因为没有最后做了皇帝,所以项羽的母亲没有和什么神怪异兽性交的故事。项羽和刘邦一样没有读什么书,不过,刘邦是没有条件读书,而项羽是有条件而自己不愿意读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早的读书无用论的样板案例,秦始皇以焚书坑儒饱受后世诟骂,而具有喜剧意味的是,刘邦和项羽这两个推翻秦帝国的核心人物,都不是读书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历史总是打一些错位球让我们看。
刘邦和项羽出身不同,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刘邦是家里的老三,有父兄辛苦劳动,基本上可以让他游手好闲。后来当上了亭长,亭长大概管几个村,相当于乡干部,实际相当于治安员也未可知。这么个游手好闲的家伙,怎么能当乡干部呢,我想大概是和选调皮学生当班干部差不多,是以毒攻毒的办法,这下,他算是秦帝国体制内边缘的人物了,亭长有没有工资不知道,估计有也是乡里凑的份子,不属于国家财政编制。刘邦由于无赖泼皮而获得了一定的管理权,这个经验告诉他,良民是做不得的,种地是没有出息的,如果秦帝国的二世、三世稳定大局的工作做得好,刘邦也就一辈子做个基层干部,混吃混喝打发日子了。他对秦帝国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没有革命的原动力。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对秦有家仇国恨,秦统一后,对地富子女管理不到位,让他们有良好的教育机会,想学剑就学剑,想学万人敌就学万人敌,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是复辟的急先锋。总之,项羽对秦帝国的态度是仇恨的,是时刻想复辟的,他参加革命的主动性要比刘邦强得多。
日期:2006-11-12 15:58:34
【一一○】俘获敌酋之后的政治策略
(前209年)赵王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求割地;使者往请,燕辄杀之。有厮养卒走燕壁,见燕将曰:“君知张耳、陈馀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棰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将相终已耶!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县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赵王武臣外出闲逛,被燕军所擒,做了人质。燕军想拿他换取赵割让土地,赵国的使者来索要人质,均被拒绝,双方僵持起来。这时,赵军有个“养卒”跑到燕国(伙夫之类)对燕将分析了赵的内部局势:张耳、陈馀这两人便也想分赵国土地而称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罢了。而今天赵王自己傻兮兮撞过来做了人质,张、陈二人名为求释赵王,实则想借燕国之手杀掉赵王,方便这哥俩分赵自立。
秦末混乱之际,各路人马的价值取向是复辟,而不是建立新朝。为什么没有喊出“新朝当立”的口号?看来造反派都倾向于“封建”制度,思想上政治理念上都比较保守。实际的情形也是,楚、赵、燕、齐等旧的诸侯国,都在名义上恢复了。只不过原来的国君的后裔被秦杀得差不多找不着了,于是,大家找一些近支贵族“拥立”起来,比如项梁拥立的义帝,这些遗老遗少,自己没有实力,搞不好就被从来没有臣服过自己的大臣砍掉了;还有一类就是革命党人,但也要冒充是旧贵族,以迎合当时的民众心理,但是像武臣这样的人,只不过是陈涉的朋友,也不是原赵国人,自封了赵王,辅佐他的是魏国的张、陈,他们怎么让赵国人归附,是个问题。一方面要打六国的名号,一方面又是一帮不相干的人称王,他们当时是怎么分析利弊的呢?
赵王武臣怎么蹓跶着就成了俘虏?是警卫带得不够疏忽了还是张耳和陈馀做的局呢?
值得探讨的是,当运气太好,敌对一方和领袖或头领被我们抓获以后,该如何处置,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一个考验政治智慧的事情。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再往上的明朝土木堡事变,还有金国俘虏徽钦二帝,都是可以一齐拿来做研究的。包括今天的台湾,对国民党来说,把陈水扁搞下台(相当于杀掉赵王),还是让他继续在位、成为民进党的巨大负资产一直拖到下届选举,是一个策略性很强的选择。
从资料看,延安当时对蒋介石并没有处置权,蒋毕竟是张、杨的手里,他们自己的定义是“兵谏”,谏者,以下劝上,他们是承认蒋的地位的。但是,好像也不排除延安方面通过运作让蒋不能返回的可能性,南京当时也确有希望蒋回不来的力量,最后共产党还是运用自己虽然弱小但可能改变大局的力量,做出了最有利的选择。土木堡事变中,蒙古瓦剌把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镇俘虏后又放回,策略上也是对的。金人掳走宋朝徽、钦二帝,让这爷俩老死北方,也让高宗赵构得以时间巩固阵地,倘若在合适的时机放回杭州,会不会上南宋王朝陷入内战呢?
在赵王武臣被俘又能重返赵国的事件里,起到改变事件(说它改变历史进程有点夸大)进程作用的,是一个“厮养卒”。锐圆说“人人是刀斧手,个个是权谋家”,这就是一个佐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