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贞儿说:“今后有机会的话,我给菊心姑姑说说,让她禀告太后恩准你进端本宫入侍太子殿下。”乔韵儿欢天喜地地答应了。
万贞儿刚回到端本宫,就得知了一条堵心的噩耗。
日期:2013-12-30 15:28:05
第十九章 于谦蒙冤
万贞儿辞别乔韵儿出了锦绣坊刚回到端本宫,菊心姑姑就说:“红芍姑娘刚来过了,奉太后懿旨给太子送冰糖燕窝粥。红芍说,太后这几天心里很不舒服,因为于谦大人前几天被腰斩于市了。太后刚刚才晓得,心里很是悲伤呢。太后说,于少保大人有功于社稷,不应该被杀的。”
万贞儿心里也不由一震。她和菊心姑姑等女流之辈长期待在深宫内闱,本不大晓得朝堂外廷的国家大事的。但于谦大人的英名和事迹却是大明朝无人不晓、妇孺皆知的啊!万贞儿后来前前后后地打听,于谦被冤杀的前因后果也晓得了一个八九不离十。
在宫外沂王府时,教导师傅辅导沂王朱见濬学习于谦的诗作《入京》和《石灰吟》时,万贞儿就听到教导师傅大赞于谦大人是我朝大大的功臣,教导师傅讲述了不少关于于谦的趣闻轶事。
于谦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在宣德元年以御史之职跟随宣德帝朱瞻基讨伐起兵反叛的汉王朱高煦。他在阵前言辞凿凿、声色俱厉地数落朱高煦的罪行。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曾经威风凛凛的汉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自此,于谦得到了宣德帝的赏识和重用。
正统年间,大太监王振得势专权,进京奏事者大多到王振门下献金示好。但是于谦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奉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日期:2013-12-30 17:54:34
于谦轻松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此诗表明的意思是不想进贡,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后来“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土木堡之变后,郕王朱祁钰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摇,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诸位忘了北宋南渡的事吗?”孙太后和郕王支持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京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郕王暂代皇帝上朝,廷臣们请求将怂恿正统帝亲征的司礼监太监王振灭门九族,王振的党羽马顺跳出来斥责言官。给事中王竑冲上前揪打马顺,廷臣们都跟着他行动,同时还殴打其他的王振同党。朝上一时秩序大乱,两派的侍卫都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身逃跑,害怕和王振一党的锦衣卫报复。
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示意不要起身,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百官不予追究。”大家这才安定下来。
于谦的袍袖在纷争中也被撕裂,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这个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用?”
日期:2013-12-31 10:42:26
正统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后,朝臣们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登基称帝。
正统十四年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宫回答景帝的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上皇,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奏请皇上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命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微臣愿意一力承担,若是管理得没有成效就请皇上治微臣的罪!”对他的意见,景帝全都认真地予以采纳。
于谦被景帝擢升为兵部尚书,领导京师保卫战。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景帝调南北两京和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积极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妥善安排和调度,坚决主战,率领大明军民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瓦剌也先想挟持上皇以突破中原的目的。
日期:2013-12-31 13:03:00
到了景泰元年八月,太上皇朱祁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便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漠北迎接上皇回朝,景帝见状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你们硬推上来的,如今把上皇迎回,就是想把朕赶下位了?”
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朝廷于情于理都应该尽快把上皇接回来,万一也先真有什么阴谋,我们就有话说了。”
景帝看看他,便改变了脸色说:“朕听于爱卿的,朕听于爱卿的。”景帝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上皇最终被迎回,也有于谦的功劳。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恶、嫉恨他的人也很多。
于谦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他建言能够回来,但上皇对他也并不满意。徐珵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他自己也名声大坏,不被景帝重用。徐珵后来把名字改为徐有贞,希望得到提升进用,但景帝一朝始终未重用于他。徐有贞因此经常咬牙切齿地痛恨于谦。
日期:2013-12-31 16:17:01
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景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他也并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他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
景帝下诏让于冕到京师,于谦推辞,景帝不准。于谦回禀景帝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微臣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微臣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景帝因而同意了于谦的意见。石亨闻知自是又愧又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