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
第30节

作者: tqzrd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11 16:22:14
  3、分封与宗法
  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分大饼的时刻终于到了。
  首先分封的是先代贵族。所谓先代贵族,多数是由早期氏族部落发展壮大的诸侯。文王在搞发展的时期也对他们极力拉拢。武王急忙先伸出橄榄枝,可以理解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感受到了新秩序的优越性,就没人再企图恢复旧的秩序!从此后,大家该拍手拍手,该举手举手,一起走进新时代。结果: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黄帝的后人封于祝(江苏赣榆),尧的后人封于蓟(天津蓟县),舜的后人封于陈(河南淮阳),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县)。最有趣的是,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商朝的首都殷(河南安阳)。不服气的都已经杀了,愿意俯首称臣的,该给的政策还是要给!

  其次分封的是同姓王族。也就是把自己的叔伯兄弟子侄分封出去做诸侯,武王的设计应该是:一方面把血亲王族分封出去,大家可以合力保卫王室,另一方面,如果王族全部留在都城,而王位只有一个,也是引起王朝动荡的因素之一。结果:叔鲜封于管(河南郑州),叔度封于蔡(河南上蔡),霍叔封于霍(山西霍州)。如果孩子们心里有一幅中国地图,估计已经能够看出来,这三个王室的分封地正好包围了武庚受封的殷。所以,叔鲜、叔度、霍叔又称三监,意思是包围监督武庚。

  第三分封的是开国功臣。功臣们拼了性命跟着周王干革命为了啥?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吗?我不知道!我不能否认有高尚情操的人存在,但也不能否认有革命为分一块饼的人存在,总之,革命结果是:姜尚封于齐(山东营丘),公旦封于鲁(山东曲阜),召公奭封于燕(河北省北部)。周公旦和召公奭其实是双重身份,既是功臣也是王族。把姜尚和周公旦封在山东,一是因为此二人功勋著作,得给两人分块肥沃的土地。二是因为两人革命经验丰富,能力强,可以镇得住东夷各部。

  各位诸侯被分封出去,不是完整独立的政权组织:各诸侯在封国内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可以世代承袭封国和爵位,自己也可以分封卿、大夫;但天子对诸侯的土地和爵位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而且诸侯必须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
  据记载,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同姓之国40余个。
  分封完毕,皆大欢喜。诸侯们高兴的去上任了。但武王睡不着了,商朝的灭亡历历在目,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兴建的王朝千秋万代呢?
  武王把被纣王囚禁的商朝贵族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箕子认为:商朝动荡和灭亡的的主要原因是王族内部为了夺取最高权力矛盾重重。于是,武王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夏商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
  日期:2015-03-12 17:10:11
  首先,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这个制度规定了选择继承人的标准:第一身份更高贵,第二,年龄更长。其他诸如贤德、智商、相貌统统不列入考察项目。为何要这样规定?万一嫡长子正好脑残或者品德败坏该怎么办呢?武王及其幕僚也不是没考虑这个问题,关键是智商这东西不好量化指标分出等级,那时候可没有智商测试打分一说,贤德也不好量化谁更贤德。但是身份容易确定等次,王后的比王妃地位高,所以嫡子比庶子地位高,这种标准用于排序很清楚。年龄就更不用说了,同年的可以比月份,同月的可以比日子,同一天还可以比时辰,那时候也不能剖腹产,跑得快早些生出来肯定是天意,所以年龄也方便清晰排序。只有继承顺序被容易量化的指标确定下来,王权才可以更平稳过渡,要不然像商朝那样,王族内部人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当王,大家你争我抢,斗得昏天黑地,最后王族势力一步步遭到削弱,王朝很容易就被其他崛起的势力取代。所以,即使嫡长子是个脑残,也得确立这样简单清晰好用的继承顺序,以保证王族内部团结,权力交接顺利运行。

  此制度确立以后,历代王朝都沿用,但执行的过程中一样问题重重。比如:大家看的后宫题材剧《美人心计》、《卫子夫》等,虽然里面的故事情节多半鬼扯,但道理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投胎的儿子固然没办法选择在哪位妈妈的肚子,哪个时间跑出来,但没做皇后的妈妈们为了自己的儿子的光明前途往往放手一搏,做了皇后的妈妈晚上睡觉都要竖起耳朵,防备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即使是皇后的地位非常超然,完全没有竞争对手能PK,那也不见得就皆大欢喜,比如,两个儿子都是皇后生的,大儿子能力弱,小儿子能力强,大儿子和小儿子肯定又要有一番斗智斗勇的较量。我们的优秀君主李世民同志就是干掉了大哥才登上皇位的。所以啊,宫廷总是诞生许多风起云涌,惊心动魄,巾帼不让须眉故事的地方。

  为何不想其他既防止王室内部斗争,又能兼顾继承人才德的好办法来选择?如果哪一位孩子想到了这种好办法,不妨说出来大家讨论一下。后来清朝皇帝康熙想到了一个“秘密建储”的制度:皇帝生前不立太子,但选定继位者,等皇帝去世后,朝臣将有关遗诏昭告朝野。虽然这个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恶性斗争,但也不意味着斗争就此结束。而且,康熙死了一百多年后,君主制度就被废除了,也就不存在嫡长子继承王位的说法了。

  其次,确立大宗与小宗。
  这个说起来有点绕口,规定大约是这样:天子由嫡长子继承,被叫“大宗”,其他兄弟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这些诸侯被称作“小宗”。诸侯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其他兄弟被封为卿大夫,相对诸侯卿大夫就是“小宗”。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承,成为“大宗”,其他兄弟封为“士”,相对卿大夫又是“小宗”。比如:武王是天子,相对于诸侯周公就是大宗。周公被封到鲁国后,他是鲁国的始祖,周公的儿子伯禽及其嫡系后裔,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鲁国内,他是继承其始祖周公的,伯禽又是大宗,同理类推。

  西周一朝,分封和宗法两种制度互为表里,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这两种制度不仅在周朝起了巨大作用,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宗法制度。比如中国的“父权统制,男尊女卑”的观念就起源于宗法制。中国的家国同构的观念也起源于宗法制,中国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建立祠堂、家谱、族权仍起源于宗法。最有趣的是,中国的人姓氏传统也跟分封和宗法有密切联系:国家分封出很多诸侯国,诸侯国分封出很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后来,这些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所以中国人的姓氏的其中一个来源就是: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