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15节

作者: 锐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6-12-6 13:20:53
  【一二五】黄袍加身岂止在陈桥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资治通鉴》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萧何、曹参、樊哙等,是刘亭长的基本班底。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陌生人靠规章制度、操作手册一类东西是组织不成有战斗力的团队的,领袖或者老板要有自己的班底,要有一帮子弟兵,事业做大了,要及时地把人才路线更张为“五湖四海”,但老班底沉在下面仍然是基础。
  所谓老班底,就是发家之前,都是相识,甚至是亲戚,老板和他们相互之间知根知底,谁能喝几杯,谁能尿几壶,大家都清楚,该输诚的输诚,该交底的交底,该承诺的承诺,合作的条件不待明文规定而各自门清。班底一旦形成,在革命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就会起到最后防线的作用,也会形成一个核心的利益集团。
  有名俗语叫“家鸡撵得团团转,野鸡赶得到处飞”,“家鸡”一般情况赶不走,对于基本团队的稳定有帮助,事业发展之初,老板手头没有更多的资源吸引人才,只能靠原来的人脉资源启动。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人事振荡,这时,老班底又像压舱石,能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
  老班子的素质一般不是最优秀的,很少有老板像刘邦这么幸运,一开始就得到萧何、曹参这样的人物,所以当事业发展,老班底不敷足用的时候,就要吸引更多的人,就要搞五湖四海。
  这样,在一个集团内部,就会形成元老派和新人的某种对峙,老板在其间肯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他平衡、制衡的一套心得和办法,就是传说中的权术。优秀的老板就是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把老班底不断扩大,井冈山是老班底,那是相对延安说的;延安也是老班底,那是相对中南海说的。光靠井冈山是玩不转中南海的,许多老板不知道延安的重要性,所以事业做不大。
  这里面,老板的格局气宇是关键,没有这个,终究是土匪,有了这个,那叫执政党。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我认为萧何的作用最大,做一方诸侯,做割据的军阀,有张良在侧韩信在前足矣,要坐天下,则不能少了萧何。
  萧何进了秦丞相府,不知是哪位丞相,李斯耶赵高耶,这已经不重要,关键是“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萧何的治国意识就此可见。我们讨论到,当是时,各路英雄,不论六国之后,不论郡县之民,对未来的设想多数倾向于复辟“天子虚位、列国并存”的体制。能认识“皇帝”两个字价值的,可能只有刘邦、萧何。张良是复辟派,韩信也是,猴急急地要封王,刘邦和萧何的心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刘邦在这个阶段受到了萧何巨大的影响也说不定。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往往是下属抬起来的,黄袍加身不只宋朝有,只不过陈桥兵变,那帮兄弟们做的比较明显具备形式感而已。
  刘亭长乍入皇宫,“帷帐、狗马”我所欲也,“重宝、妇女”亦我所欲也,人性底层的毛病统统暴露,这不算什么,不这样做反而有些矫情,显示不出乡村干部的纯朴本质。让人意外的是卖狗肉火锅的樊哙语出惊人:“你是想做皇帝呢?还是想做小地主呢?”皇帝可以天天猪肉大饼,小地主只能逢年过节改善伙食,这个选择题出的比王小丫有水平。
  如果狗屠之辈有此见识,后来韩信还耻于与樊哙为伍,那就是韩信有毛病,韩信有毛病不至于死,但确实欠扁;反过来如果韩信看人没错的话,那就有这样的可能,樊哙这几句震憾历史天空的话是萧何一字一句教的,著作权是萧何的,只不过借樊哙的大嗓门和威武气势发表一下而已。如果真是这样,张良“愿沛公听樊哙言”的劝告就有点晚了,见机已经落在萧何之后了。
  我甚至这样联想,“进了咸阳做皇上”这句话,萧何早就已经念叨给刘邦听过了:黄袍已经加身,登基还需努力。

日期:2006-12-6 18:42:45
  一般人看,刘邦见未来老丈人,空着两手进门就敢喊“礼金一千”,绝对不是正经庄稼人。这样女婿肯定败家,当初我都是这种观点。偏偏人家吕老头识货,日后一家老小攀着龙尾巴就登天了。
   革命初期,萧曹推老刘当头,肯定也是考虑过的,好咋呼,敢担风险,显然也是需要的。不过谁又能长后眼知道刘亭长日后真能坐了殿呢?
   好在老刘真能干,他那身本事,扔到乡里也就是个地痞,想混到县处级都困难,但是一扔到造反派堆里,成龙入大海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李斯的耗子理论也很有道理,人的天赋和能力很多都是无目的养成的,一旦能力和环境配套了,才真看的出效果。
   有张仪,苏秦这种揣着能力硬找环境的,也有老刘这样自己也未见得知道自己能力,其他人也看不清楚他能力,偏偏就进了这个环境的。所以说看了几年历史书,小说,电视剧再没兴趣看了,文艺作品再怎么编,还真没这些真人真事来的精彩。
  ---------------------------------
  这一段精采!赞!!非常严重地同意!!!

日期:2006-12-7 12:10:48
  【一二六】刘邦忽悠人项羽坑人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资治通鉴》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约法三章,话一句耳!”我忘了这是那位古人说过的,印象很深,所以每当读书读到此处,看到刘邦忽悠三秦父老时,这句话说自然而然冒上来。甚至后来每当看到有人在描绘美好未来的时候,每当有人在言之凿凿承诺要如何如何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话一句耳”。锐圆哥哥在伟大的祖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人生观谈不上,经验还是有一条,对美好的承诺和许愿怀疑一下没坏处。“听其言,观其行。”对陈水扁如是,对其他人也不妨如是。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汉法多承秦法,“悉除去秦法”盖不可信。我不是学法律史的,也没读过这方面的书,但总体感觉,中国的历代,法本身如何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执法者的尺度掌握,“公门里面好修行”,表明了一个方面;“灭门县令”说明了另一个方面, 都是讲掌握的尺度,和秦法、汉法抑或《大明律》、《大清律》关系不是很大。直到今天,李敖都说我们的宪法是全世界最好的宪法,在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力方面非常充分。但是,我们的宪法实践则远远不如那些“差劲”的国家。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杀了什么人?什么人杀人?伤人到什么程度?盗了多少?抵什么罪?刘邦一句就能把如此繁复的立法工作全部搞完?我认为关中父老之所以欢迎刘亭长,关键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一是灭了暴秦,二是纪律尚好,后来军队没有驻扎在咸阳,而是“军霸上”,这两条起作用,约法三章今天看来,任何一个原始部落都自然而然能做到,我不相信关中父老仅为此就会对刘亭长感恩戴德。
  项羽是作为刘邦的反衬出现的。项羽在河北灭了王离降了章邯,全部击溃了秦帝国的主力军团。当他胜利之后环顾形势的时候,发现刘邦卡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搞叛乱和政变,不控制首都不是瞎整吗,另外,对秦皇的仇恨还没有渲泄,对咸阳的奢华也没有亲灸,于是项羽挥师西向。
  项羽在西进过程中坑杀降卒。关于此事论者众矣,但多从道义、人性方面的批评项羽,杀降不祥,如此而已。其实在技术层面,项羽有些不得已,人心浮动,不好控制。整建制的部队投降,从现代的经验看,一、要把将帅和士卒分开,降将不能继续带降卒,否则上下一体,随时可能复叛。二,降卒要化整为零,溶解到老部队中。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兵源基本上是国军的俘虏,共产党对俘虏兵,一是洗脑,看一出《白毛女》或《血泪仇》,进行阶级教育;二是,均分到部队里。即使是起义的部队,也是这样,傅作义的部队在北京起义之后,没两月,他就找不着了,去哪了,掺到共军里面了。项羽保持了江东子弟兵的纯洁性,所以他想不到这些招数,没招了,就用最笨的招,坑杀。
  项羽所坑者,应该都是章邯所部,联系到项羽后来封章邯雍王,留守关中,而在这之前又把章邯所部尽皆坑杀,从关中父老看,对项羽是恨,对章邯是怨,章邯王关中绝无人望可以定矣。项羽封这么一个“跛脚王”防范刘邦,岂能有功效。
  项羽以为有八千子弟兵,骁勇无敌,即可纵横天下。这哥哥个人英雄主义太严重,不知道笼络人心,网络人才。章邯是个人才,以文职官员,率民工和囚犯,灭了很多起义军,可见其绝非等闲。要用人,就要给人才起码的环境,项羽把章邯的兵都杀了,章邯就是想死心踏地地想为项羽打工,但他连自己的小兄弟都罩不住,他连活下去的面子都没有了,基本上也就是个废人了。项羽降卒不能用,降将亦不能用,最后还是个“一人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