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14节

作者: 锐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6-12-3 01:22:10
  【一二三】生死一阉人
  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二世……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及弟赵成谋……二世自杀。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乃立子婴为秦王。以黔首葬二世社南宜春苑中。
  ——《资治通鉴》卷八 二世皇帝下三年(甲午,前207年)
  “指鹿为马”是一种支持度调查,也叫信任投票。只不过牵头鹿到朝廷之上,有些匪夷所思。民主社会搞信任投票这一套,威权社会其实也搞,只不过后者的票数那是相~当地集中,萨达姆曾得过100%的选票,从赵高到萨达姆的历史告诉我们,支持度越接近100%,这个政权越危险。物极必反,票高必倒。
  赵高举行了一次公务员考试,表现上考的是生物学知识,实际上考的是政治敏感度,考大家怎么站线。赵高敢这么高调地指鹿为马,不仅考自己对群臣百官的威慑程度,也考对二世的控制程度,靠,秦二世胡亥已然认出那个畜生是鹿,赵高说,就是马。二世最后也没争辩,赵高对这个结果那是相当地满意。
  赵高是秦二世的福星,也是秦二世的灾星,所谓“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说的是韩信哥哥,二世哥哥则是“生死一阉人”。
  秦二衰、赵阉人、李仓鼠,三个人,用了三年时间,把并吞六国、席卷宇内的秦帝国三下两除二,几脚就踹没了,牛人三个。
  从历史文本交待的一些细节看,赵高对秦二世平日里并不是肆无忌惮,为了免责还装过病,直到最后实在隐瞒不住,索性把敬爱的二世皇帝干脆干掉。赵高和二世相处多年,有师生之谊,在始皇帝积威之下,对二世兄可谓“敬爱”。赵高隐瞒前线战况好理解,但最后杀二世的举动,不是很好理解。后世皆认为赵高是标准小人,王夫子《读通鉴论》评论赵高说:“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戍之徒之而寡其妻孤其子者,郡县之民也;而剸二世之首,欲灭宗室,约楚降而分王关中者,赵高也。故怨在敌国,而敌国或有所不能;怨在百姓,而百姓或有所不忍;狎及小人,而祸必发于小人。故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圣人且难之,况中主以降乎!小人之心,智者弗能测也,刚者弗能制也。料其必不能,而或能之矣;料其必不欲,而或欲之矣。”秦的功绩是灭六国,立郡县,真正仇家是六国之后,郡县之民,
  但是,灭了秦帝国香火的,是阉人赵高。王夫子只能在圣人的经典里找答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总觉得似是亦非是。
  前些日子看过一个报道,有个孩子因偷了家里的钱去玩游戏,最后怕父母知道,索性杀了父母。这也是“料其必不能,而或能之矣;料其必不欲,而或欲之矣。”赵高有些畏惧二世,也可能非常喜爱他,他也许最害怕的,就是二世对自己的失望,他内心最不能接受的可能就是二世面对面地抱怨和指责。有个故事,说有个人面对大恩人,无以为报,索性也一刀砍了恩人。赵高的心理或和这个故事有类似之处?
  我始终觉得赵高不是一个简单的坏人,他在二世面前一直保持着忠诚、博识的形象,他无法接受二世看破这一切之后的一切一切。他杀机一起的刹那,肯定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应该也有斗争和犹豫。以丧心病狂解释赵高的行为,能说得通,也说不通。
  二世死到临头,有两个细节:第一个,他问身边的近侍,你们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何至于此?近侍的答案堪称经典:“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诛,安得至今!”阴谋总是受害者最后知道。第二个,二世问,能不能见下丞相赵高,回答是见不着,二世这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盯着赵高的眼睛,一切尽在不言中。二世又接着请求,愿得一郡为王,愿为万户侯,愿和老婆一起做平头老百姓,条件越开越低,答案却只有一个“弗许”。最后一个条件在死后满足了,以黔首葬之。
  赵高弑(用个专业的词)二世之后,又立子婴为秦王。等于宣布统一的帝国法统更改,继续回到以战国时代。许多事情,退而求其次亦不可得。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抑或孙子,没闹清楚,反正是秦始皇的嫡子孙,他在祖业毁灭的最后时刻,把帝国不赦的罪人干掉了,这次轮到赵高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杀我?

日期:2006-12-4 18:29:12
  锐圆读《资治通鉴》随笔[卷第九]
  【一二四】过秦论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贾谊论曰: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资治通鉴》汉纪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秦帝国猝死,震惊了当时代的所有人。要知在秦之前,夏、商、周,都是几百年的江山,这种长间距的朝代替换,不仅影响了秦始皇,他说起来一世二世到万世根本不打磕,也影响了当时代所有的人。强大的帝国眨眼间大厦颓倾,对人们的心灵震撼那是相当地大。
  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也好,儿子也好,作为亡国之君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他最后成了考察刘邦与项羽政策水平的符号性人物。刘邦讲政策,留下了子婴,项羽不讲政策,杀了子婴。毛泽东熟读史书,也深知杀降不祥,对国民党俘虏比较优待,他老人家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结果,他自己反而在文革中绝对“粗心大意”,致使许多老干部喟叹“革命不如反革命”。
  秦帝国诚如贾谊《过秦论》所言,一夫作难而七庙堕,土崩瓦解于瞬间,这种巨变在当时就是社会学热点问题,一直到后世,说起王朝兴衰,天下兴亡,莫不从秦亡说起,开言不说秦二世,说尽兴亡亦枉然。
  贾谊的《过秦论》是经典的总结性文字,全篇行云流水,文采极好,最后把主题扣在了“仁谊不施”四个字上面。对不对?对。但是,这个答案也过于“标准”了,套在谁头上都行。
  讨论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相信是汗牛充栋。我这里,只能凭感觉说两条。
  从民意基础看,“天下苦秦久矣”,确实是“仁义不施”。一是政治高压;二、经济上国有重点工程太多,劳民伤财;三、严刑峻法,以暴力为先,人民的私人生活空间不够。注意,从报道看,秦帝国没有出现后世经常出现的苛捐杂税过多,官员腐败等问题。
  从施政得失看,没有用意识形态的力量让人心归附,反而焚书坑儒,拒绝和文化精英合作。而整个社会还不习惯过大一统的生活,巩固人心的工作没有做好。这也是个历史性的任务,交给秦始皇父子完成也确实有困难,但他们没有往这儿想,是个错误。这个任务到了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的框架结构建起来了。以后,只是逐步完善的装修工程了。
  从政权交接看,完全失败,秦始皇没有做好安排,如果前面的问题存在,接班人选择好了,可以拨乱反正,也可以萧规曹随,总之,坚持正确,修正错误,和我党一样,执政经验会越来越多,手法会越来越高明。接班人选错了,好的经验不一定能留下,所有的失误都会无限放大。说实话,哪朝哪代不对老百姓严刑峻法?哪个皇帝不搞重点工程,穷奢极欲?变相搞过焚书坑儒的也是屡见史册,也不一定就一夫发难就全面崩溃。
  儒家讲究“好人政治”,虽然不符合现代理念,但咱们中国的历史反反复复就是证明了这一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