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13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6-11-24 21:26:42
苏轼/范增论
汉用陈平计,闲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闲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日期:2006-11-27 23:01:43
【一二一】刘邦洗脚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常为说客,使诸侯。
——《资治通鉴》卷八 二世皇帝下三年(甲午,前207年)
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改变了战略格局,且不说他;张耳陈馀闹矛盾,也不说他,有兴趣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这是一部关于友谊信任和仇恨的样板戏。我们掉过脸来再说刘邦。
刘邦西进的路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大战斗,只有笼络人才的小故事。当然,这都是写历史的人故意这么安排,故意这么写。历史家在撰写历史文本时,他选材不同,重点不同,所谓客观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今天读历史,其实是读描述历史的一种又一种文本,历史真实,充其量是文本真实。
刘邦北击昌邑,遇到彭越,彭越率其部属千人跟从。到了高阳,遇到了高阳酒徒郦其食。郦其食发音为“历异己”,听岔了,还以为是“里脊”。
郦生见刘邦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一般讲到刘邦,不会不提这一段,历史书上这些带细节的故事可以看到性格。
刘邦一边让两个漂亮MM给他做足底,一边接见被客人,这种做派肯定会激怒很多人。这恐怕也是后世认为他是个流氓的佐证之一。当时的刘邦还处在发展初期,按照常理,应该礼贤下士,如此倨傲,难道不怕影响革命大业?
礼貌,首先是家教和习惯,刘邦没这个家教,项羽或许有也未可知,所以怎么舒服怎么来,不拘小节,这是第一层。及到混迹江湖,阅人无数,接人待物就不能简单以“礼貌”或“倨傲”所能概括了。此时的刘邦把当初做亭长、做基层干部的那种大大咧咧的习惯已经升格为一种做派或者作风,在外人面前故意装大老粗、没心眼,以疏阔示人,不露自己的真相,这是第二层。这类领导今天到县乡常能见到。具体到见郦生这件事,刘邦在西进路上,定有类似的儒生不断上门来建言献策,就像今天的大企业老板天天有拉赞助的上门提供“惊天动地的策划案”一样,见多了,自然不新鲜,内心也有点鄙视,但又不好拒之门外。所以态度倨傲,来者是兜售空头战略的,这个态度就挺合适,如果来者有真才实学,刘邦也好,曹操也好,这类枭雄会马上改变做派,聚精会神地听你讲,认认真真地和你讨论,恭恭敬敬地礼遇你一把,让你很快就会有受到重视的感觉,要是再上两句高屋建瓴的点评,给予你价值上的认可,你马上会有得遇明主、碰到伯乐他爹的感觉。
享受到刘邦洗脚接见的除了儒生郦生还有豪强彭越,老彭去见刘亭长,老刘又在洗脚——看电视里有请皇帝给方便面做广告,其实洗脚城请皇帝更贴切——老彭心里很不爽,但从刘邦处出来,被带到刘邦给他安排的住处,哇,和刘邦的一个级别档次,老彭马上又欢喜起来。先抑后扬,先冰浴后桑那,刘邦最会忽悠人。
做领袖有时会端着架子,礼貌的要命,有时也会端另一种架子,不礼貌的要命。拿破仑就爱坐在马桶给将军们面授机宜,前些时候有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其中有个场景也是袁世凯做总统后,在新式的洗手间里和亲信商量事情,一边如厕一边办公和一边洗脚一边见客一样,不能以不礼貌简单论之,这是一种成功人士的心理满足形式。所以单就这场戏,我就认为导演颇见功力。话说到这儿,也不妨提提周恩来,周也有在马桶上办公的习惯,回忆记录此事的是他的秘书,当然作者给的理由是周总理患有便秘,为了不浪费时间,每天早上周就和他的秘书班子在卫生间议事。周公待人接物非常儒雅,礼数周到,这是有公论的,他不仅对外宾和民主党派人士执礼甚恭,对待部下也常是衣冠楚楚,极为客气,唯独对秘书等身边人才如此不拘。
做个民意测验:总书记要见你,你是愿意让他穿着正装在大会堂接见你,还是愿意到家里让他一边洗脚一边见你?
日期:2006-11-29 23:36:30
【一二二】章邯的啜泣声回响千古
王离军既没,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资治通鉴》卷八 二世皇帝下三年(甲午,前207年)
巨鹿一战,帝国和反抗者的战略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攻守之势易也。
二世胡亥领导集团如果如能在此时改弦易辙,励精图治,君臣一体,将帅一心,或能再坚守几年,也许有翻牌的机会,因为反秦势力内部也多有间隙,不是铁打一块。
但是,秦帝国外忧未止,内患日剧,章邯孤军一支,本已不堪重圧,而中央已经大脑梗阻,油盐不浸。所谓气数已尽,盖指此也。
章邯是秦帝国最后的一根支柱。秦帝国最精锐的部队是蒙恬戍边的三十万下正规军,因主帅被政治迫害,即到陈胜起义,这支部队或改编到章邯手下,或流散,或直接变成反秦的力量也未可知。而章邯的部队因兵源不足,还编入了劳役的犯人、奴隶,尽管如此,刚开始战斗力仍然不弱,把陈胜的主力之一周文打败,继而在定陶击败项梁。直到和项羽在巨鹿接战之前,章邯所部用所向披靡形容并不为过。当是时,战事都在原楚、赵间进行,秦仍具肴函之固,关中千里,仍有可观的战争资源可供利用,但是,政治上的昏暗让前线军事上的胜利显得毫无价值,章邯内心之气苦恐岳飞、文天祥犹不及也。
总结一句,浑蛋做皇帝,忠臣很心苦。
秦帝国暴虐天下,激起民反,但国家资源仍然具备。晚清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家资源相对应该不及秦国,但是咸丰、慈禧前后主政时期,对前线镇压太平军的军队,一、政治上坚定支持,二、在一切战争资源的供给上,有银子出银子,没有银子出政策,可谓识大局,讲政治。反观秦朝当时的情况:章邯派代表返回首都汇报工作,寻求支持,得到的却是闭门羹和追杀。
二世对秦国的资产负责,形势如此危急,他即使再耽于玩乐,也应该关心一下前线的战事,应该和前方统帅保持畅通无阻的联系。在这方面,秦国肯定有完善的制度,秦灭六国,大多是秦王居咸阳,很少御驾亲征,而是派统帅出征,即使古时通讯交通再落后,中央也一定会定期通过专门的管道了解前线的状况。读高阳的小说,我们知道在清朝就有什么“六百里加急”的专门汇报制度,相当完备。二世只要过问战事,赵高尚对二世有所忌惮,前后方的信息大致可以沟通,最起码最起码,章邯能拿到个空头支票和精神鼓励,多多少少也有点心理补偿。然而没有,自己派去的汇报人员反而遭到追杀,这个时候,章邯第一反应是气晕,第二反应是气愤,气愤之余,就是报复,老子投降敌人,让你重新认识一下老子的价值。
章邯向项羽投降,“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一个统帅大军让敌风闻风丧胆的大将军,见到往日的对手竟然痛哭流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这是一种被小人愚弄的悲哀,是一种气苦憋屈到极点的悲哀。
英雄流血不流泪,当一腔热血毫无价值之时,也会像怨妇一样啜泣。章邯的哭声,传透千年,至今依然可闻。因为像章邯这样境遇的人,永远会有。
想一想,能和项羽这样“若妇人”的英雄泣诉衷肠,章邯也还算幸运的。很多人,直接气死了。
2006年11月28日于赴宁飞机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