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苦逼文艺男的成佛之路:细读王维及其时代》
第11节作者:
王二小仙 然后两句“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执政者只是根据规章依法将自己惩罚,但明君并没有惩罚自己之意。这样两句回护当权派和最高统治者的解释,自然不得罪他们,却取消了开头“微官易得罪”所隐含的指责,让诗句自相矛盾。
诗句的自相矛盾,反映了王维心里的自相矛盾:有苦说不出,想抱怨又不能干脆,还想不想在官场混了,想不想回长安了?
当然想,结尾自己就说了:“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纵使哪一天我再回来,见到的也是愁容满面,已然老去很多的我。
第一次,王维的诗里有了愁容。
从此,就有了一辈子驱赶不尽的悲愁。
王维所去之济州,境内有济水、黄河流过,治所在今山东苒平。通过他一路所写诗歌分析,其行程路线大概是:长安—陕州河北县—洛阳—郑州—荥阳—汴河—滑州(隔黄河,对面为黎阳)—济州。
悲伤的人,那悲伤的眼,一路上看到的山水,也只剩悲伤。
这日傍晚来到郑州地界,有诗曰:
宿郑州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这有点像旅行日记,时间、地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刻意修饰,拉拉杂杂都收入笔端,十分好读。
这是秋收的季节,庄稼的成熟和农人的忙碌,是这个农业帝国一年中最为喜悦的时刻,他当然看到了:“雀喧禾黍熟”、“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不过他只是记事,没有注入情感在里面。他更关注自己的痛苦: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是该诗最受赞誉的句子。天涯孤旅的寂寞,让他暂时忘记与僮仆本来具有的身份距离,亲密无间起来,“语极沉至”。晚唐崔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说了同样意思,在清代诗评家施补华看来,不啻对“孤客亲僮仆”一句的注水,“便觉味浅”。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秋雨凄迷,笼盖着一马平川的大地,看不到前方之路洛阳。可能是实景描写,也可能是移情入景,即慨叹前路之茫茫。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看来还没从被贬的打击中回过劲儿来,再一次恨恨地自我说服道:我这日夜兼程,旅途劳顿,要去干吗?不是为了那份微薄俸禄,谁稀罕去那种穷疆僻壤!
日期:2014-03-03 13:17:13
2.3 从天上到人间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改变,有时很简单,就是抬抬眼、低低头的事。
在长安时,王维一直往上看着,看得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的高大门楣,看得是倚仗他们的奖誉提携所能爬到的更高的职位官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
来到济州,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耀武扬威的达官显贵都不存在了,他不由得低下了高昂的头,看到了他以前所不知道的人间。
在这穷疆僻壤,王维意外地发现,原来像他一样的失意人,并不在少数。
济州是个下州,不足二万户,下辖庐、平阴、长清、东阿、阳谷、范六县。他所担任的司仓参军,官阶从八品下,有属员五人(佐二人、史三人),负责经济财税事项,具体包括:管理公廨田、供给公厨,征收纳入正仓的国家租赋,参与农业、商业管理,负责常平仓和义仓的运转。
他所交往的圈子,一部分当然是从京城来的各级官员。最值得提到的是裴耀卿,于724-725年任王维的上司——济州刺史。王维见证并参与了裴氏领导的如下重大工作任务:725年唐明皇封禅泰山大典时,途径济州的隆重接待工作;次年天灾流行,黄河决溢,亲督士民修筑堤防。后裴氏733年出任宰相,据推测,在王维735年被授予右拾遗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因为工作机会,或职务本身带来的机会,他也接触到一些与他处境类似或尚不如他的下层精英。
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济上四贤咏三首》里。
崔录事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世东山下,因家沧海隅。
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录事是类似行政办公室干事的官职,九品官阶,广泛存在于各级机构中,具体负责公文文书的管理监督。崔录事也曾少年任侠过,后仕途长期困顿,至“解印归田”时,才是个最低官阶的录事,老来遁世济州,与世无争。
成文学
宝剑千金装,登君白玉堂。
身为平原客,家有邯郸娼。
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场。
中年不得志,谢病客游梁。
文学是设于太子府和诸王府的文学侍从官。该诗前六句以极度溢美之词追记成文学的辉煌过去:佩宝剑,着华服,出入豪贵之门,阔谈公卿之座,家蓄歌伎伴舞,外结游侠论交。既往矣,岁月蹉跎,到中年仍是一介弄臣,郁郁不得志,托病去职,客游济上。
成文学应是最能引起王维共鸣的人物,故在对成文学辉煌过去的追忆文字中,依稀看到他自己的影子,投入他自己的经历——他的才逝去不远的风流少年时光。
从成文学、崔录事们的今天,他也许想到了他的未来。他会不会也像他们那样在官场的底层一直沉沦,并到了实在忍受不了时,告病归隐?
郑霍二山人 (节选)
……
岂乏中林士,无人献至尊。
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
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
郑霍二人应是未曾做过官的高士。他们品格正直、志趣高洁、著述亦颇丰,长期以来过着隐逸的生活。不是他们不愿为朝廷效力,是无人荐举;而我这样的低贱小臣,又没有推荐的资格。
王维将崔录事、成文学、郑霍二山人等合称“济上四贤”,有点另立一版他心目中“当代商山四皓”的意味,然而其意不仅在于颂扬,还在于设立一个参照系,批判权贵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不公正的入仕、晋升、奖惩体制。
因为,他自己也是这种体制的受害人之一。
少年时期,王维以从五品官二代的身份跻身国子监太学,与更高品级官二代、官三代同窗,后又长达五年周旋于各类贵族之间,虽有苦闷但还算游刃有余,或许让他产生自己就是准贵族的幻觉,以及准能成为贵族的迷梦。
贬黜济州,无异将他从天上的幻觉与迷梦中,一下打到人间冷冰冰的现实里。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微官”身份,以及“易得罪”的尴尬处境,主动放低姿态,重新确认自己的社会交往圈,与崔录事、成文学、郑霍二山人等底层士人往来,以自己之遭遇体验他们的心理悲凉。
下层精英在王维精神世界的出现,预示着他的觉醒,从当年“盛世浪漫病”的天真浪漫中,开始睁眼看人间现实,思考社会政治的种种问题,寻找心灵解脱的方案。
日期:2014-03-03 13:18:27
注释:
从当时社会结构来看,终其一生,王维只在精英群体的上下层之间打转,从没进入过更苦难的底层民众的精神世界。即使有过“孤客亲僮仆”,也是旅途寂寞中的特殊状况,一旦回归到正常社会秩序,僮仆仍旧是他的下人,难以继续“亲”下去。后来他的大量诗篇中,屡屡出现田父、牧童、渔人等角色,也是经过他主观改造和美化了的点景人物,并非实际生活中的那些底层人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