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25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6-12-21 18:20:35
(以下《资治通鉴》卷第十【汉纪二】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 公元前204-203年)
【一四二】韩信一战成名
(丁酉,公元前204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资治通鉴》卷第十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 公元前204年
韩信做了大将,副将是张耳。韩信的才华在这之前,只是小露峥嵘,一是发表了韩信版《隆中对》,天下形势、竞争格局倒也讲得清楚,只是塞了一些私货,说项羽舍不得封王裂土,大秤分金,所以人心涣散,刘邦作为老板,和同样是老板的项羽心是相同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老板也一般黑,老板都是在和兵仔的斗争把自己炼黑的。所以,刘邦心里明镜似的,但一定要装傻,一般人的格言是“难得糊涂”,老板的格言是“一定要糊涂”。第二次表现应该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是一次战略转移,不是和敌人硬磕硬地干仗,不算大手笔。此次击赵,应该是韩信初出茅庐第一仗,非常重要。
刘邦从巴蜀到关中,再到中原,采取的是分兵各进的策略,自己带一支部队,韩信带一支,互为战略后援,再加上田横、彭越、英布等盟军,分头搞震,项羽烦也烦死了。
刘邦和张耳是故交。起初,张耳和陈馀一起响应陈胜起义,扶佐陈胜的部下武臣做了赵王。后来两人闹翻,张耳被陈馀打败,只好投奔刘邦,而陈馀做了代王,扶佐赵王歇,刘邦起兵,期望陈馀一起反对项羽,但陈馀记恨张耳,非要刘邦交出张耳的人头才愿意配合,刘邦哥哥找遍汉营,终于打到一个和张耳长得一模一样的,然后把头砍下来,送给陈馀,骗得陈馀出兵。按说,陈馀和张耳朝夕相处,属于那种烧成灰也认得的朋友,刘邦送来的假冒“产品”陈馀居然没认出来,也算刘邦和张耳的幸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时没有冷藏车,人头腐烂,陈馀只能依稀仿佛大概差不多地判定张耳的人头到也,后来知道张耳人头是假,自己做了一次猪头是真,所以又和刘邦搞翻了。
刘邦派张耳和韩信一起出征,殊为妥当,显示了刘邦“搭班子”的高超能力。第一,刘邦对张耳很信任,出道前的朋友,信任度大一点,后来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儿女亲家,天然的政治盟友。第二、张耳对陈馀很熟悉,知己知彼,能帮助韩信支支招。刘邦这个人事安排,就象派个政委给韩信,有督促作用,也有参谋作用。
韩信在攻击赵国的战役中,把兵法上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高超理论演绎了一次。对于史书上描述的战争,结果无疑是准确的,胜败不能改写,至于胜之所以胜、败所以为败,写家就有创作的空间了,不能排除从结果推导出原因。“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理论上没错,实践起来,嘿嘿。胜利是胜利者写的。
陈馀先生在此一役身亡。这个人在当时也是公认的豪杰,但为人比较意气用事,和张耳从革命战友演变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司马迁很有意思,把这哥俩列在一传里面,互为衬映。不是冤家不聚头,信哉斯言。
日期:2006-12-22 12:49:04
【一四三】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
(引文同上)
韩信击赵,用导演主演了大片《背水一战》,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尔后韩信一战成名,成为楚汉间堪与项羽PK一把有军事家。在韩信之前,有项羽导演主演的大片《破釜沉舟》,两部大片的题材一样,故事结构一样,情节也大多仿佛,关键是阐述的主题思想也一样,都 是自断后路,否极泰来,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但是,细细揣摩,两部大片还是差别的,容本哥哥饮口茶慢慢道来。
项羽破釜沉舟之前,刚刚犯上砍了宋义,篡夺了前敌的领导权,需要一场胜利巩固自己的地位,证明自己革命路线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守我攻,敌以逸待劳,而我则要渡河仰攻,项羽在战略上处于守势劣势,战术又必须处于攻势,其所率又是联军,军合心不齐,一旦劳师疲惫,章邯王离从后面掩杀过来,很可能一败涂地。所以,项羽不攻亦无地方可退,才抱必死之心,持三日粮,破釜沉舟,一把赌输赢。
和项羽不同,韩信面对的赵军从战略上处于守势,汉军可击之,亦可围之,韩信在战略上比较宽裕,从容,不似项羽那般紧迫。从对手实力来讲,项羽面对的章邯王离军团,那时已经身经百战,积胜积威,战斗力相当可观,而赵王歇的军队,从武臣时代起,不停地易帅,训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肯定不到位,说他们是乌合之众应该不是污蔑吧。另外,韩信用兵还是相当持重的,陈馀如果采取了李左车的计策,也就没有韩信后来表现的空间,陈馀效宋襄公在决战的时刻玩高风亮节,没有袭击汉军的粮道,也就把最好的机会丢掉了,“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李左车)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敢引兵直下,韩信此时已经有了兵法讲的“庙算胜”的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尽在掌握,玩个背水一战,就像金牌到手的跳水运动员在做最后一个动作时,难度系数提高,让动作更具有表演性质和审美价值。
项羽破釜沉舟过的是黄河,过了黄河有死心,是真正的自绝后路。章邯虽狠,但狠的斗不过不要命的;韩信背水一战?是什么“水”?河北一带没什么大河,何况是冬十月,平趟着就过了。韩信胜的把握很大,“今日破赵会食!”有点卖弄显摆。压抑太久了,一旦放开,有点飘。
日期:2006-12-23 11:21:36
【一四四】韩信借张耳透露心曲
(韩)信募生得广武君(李左车)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代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遣使报汉,且请以张耳王赵,汉王许之。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页
韩信破赵二十万之众,俘虏了赵王歇、砍掉了陈馀,然后在俘虏中搜查广武君李左车。
李左车(ju)(生卒年不详),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南羊马人(一说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李左车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韩信一定是久闻其大名,所以悬赏千金必欲得之。韩信见李左车,亲解其缚,恭请上座,跪倒纳头便拜……没有,这是宋江,小时候看《水浒》,在宋江执政后期,梁山好汉经常能抓一些朝廷命官,宋江一见就是这付德性。凡是上了“一零八”黑名单的,都一定感动得和宋哥哥对拜。这叫折节下士,用这一招搞掂那些持才傲物狷介不羁的知识分子特别有效。
韩信拜李左车为老师,说明这小子还是有智慧的,韩信也是持才傲物之人,也是特期望别人能这样对自己折节下士。两人讨论了汉军击赵以后的战略形势。
打开中国地图,赵在河北或河北偏南地区,北方是燕,正南偏东是齐,韩信率汉军中间突破,气势如虹,下一步该当如何,韩信自己有两个目标“北攻燕,东代齐”,所以他咨询新拜的老师“何若而有功?”
老师也不是白当的,李左车说,你现在劳师远征,士卒疲惫,打谁都够呛,而且北上攻燕,南下攻齐,另一方都会在背后骚扰你,偷袭你,攻击你,直到消灭你。所以,你不要动,抓纲治国,把赵国的事情办好,他们也吃不透你有多大实力,你对他们保持一种高压势态,说不定他们会经受不了压力自动投降呢。李左车喝高了,一定会对韩信说,我们要早知道你只有这么几个鸟兵,这么几斤鸟粮,我们就会关起门来睡觉,尻死你。
以前看过一本国民党被俘将领关于淮海战役的回忆录集,他们叫“徐蚌会战”,这本书是他们特赦以后写的,尽管对解放军的英明歌颂有加,但是在说到一些具体的战役战术问题时,也流露出一点点不服气,也感叹当时不了解共军情况,要不就如何如何……,仗打完了,才发现敌人并不那么强,做事后诸葛亮也挺痛苦,肠子都悔青了,能不痛?
韩信采取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到燕,燕一檄而定,不战而屈人之兵。韩信是智慧型的统帅,披坚执锐并非其所长,在当时混乱的形势下,有大局观的统帅非常难得。
这里闲插一笔,韩信请以张耳为赵王,汉王刘邦许之。张耳是老革命,长期在赵从事革命活动,后来被项羽封为常山王,王赵地。这次,他是作为韩信的副手击赵的,取得胜利以后,韩信推荐自己的副手为赵王,表面上看是尊重老干部,实际上已经向刘邦发出了很强烈的信号。刘邦收到了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