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黄巾大暴走(三国中平元年)》
第11节

作者: 我狂我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将军梁冀和他的老婆襄城君孙寿平日威风惯了,向来是她们欺负人,哪见过这样的架势,六神无主之下,选择了一条外戚先辈们也曾走过的老路子——自杀。
  他的家族成员及其宾客党羽,也终托了他的福,大多也跟着他一起共同进退了。

  因为为国家除了大害,单超、唐衡、徐璜等人,一日之内,全都被封为侯,当时人称“五侯”。
  东汉历史上的宦官时代就此冲向顶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宦官时代也就此开启。
  朝政的归属,也全在这些宦官的手中。
  宦官们掌权后,所做的全是胡作非为的事,任意妄为,将朝廷当做自家的私人后花园,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汉桓帝虽然看出苗头不对,有过整治,五侯也因此有所收敛,可一代又一代的宦官成长起来,又有着皇帝在背后撑腰,其权势似乎不可动摇。

  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
  就在他们整治外戚掌握了大权后,他们得罪了一个最不应该得罪的新兴阶层,以至于他们在后来的第五回合、第六回合的较量中,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最终整体覆败,即那个皇帝可以选择的外力之一:
  士大夫。
  日期:2014-02-20 14:28:14
  途径
  这“士大夫”可是大有来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种,他和宦官一样古老,可以追溯到那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朝代——西周王朝。
  当时,“士”与“大夫”是分开来解释的,“士”就是武官,“大夫”就是文官。
  西汉王朝时,为打破贵族垄断朝廷职权的惯例,给昏昏沉沉的顽固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才互动的先进经验,以官员及地方政府的推荐方式,大力地招贤纳士,从而将大量的非贵族出身的读书人(也称为知识分子)笼络到了政府里面。

  这些人越聚越多,互有所好,互有所需,渐渐地,形成一股朝廷的新势力。
  这也就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士大夫阶层。
  这是一个在朝廷中,足以和外戚集团、宦官集团,鼎足而三的阶层。
  我们也可以说,这就是掌握了东汉王朝命运走向的“三驾马车”,汉王朝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就决定在这“三驾马车”的行驶方向及向心力上。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官僚、后党和帝党三个政治利益集团。
  从字面上、或是上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理解为,“士大夫”就是一群因读书读出了成果而当了官的知识分子,若从广义上来讲,所有以当官为一生奋斗目标的读书人都可以列入这一阶层,如正在做官的读书人、想要做官正努力着的读书人、已经辞官退休在家的读书人、在家待业被举荐了的读书人……
  既然是读书人,当然以所读的书为荣,以所读的书为准则,以所读的书为信仰。
  他们读的书,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儒书。
  就是所谓的各种儒家经典,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这些读书人,要想出来做官,主要途径有两个:
  一是世袭;二是举荐。
  世袭并不是人人有份,不是说你老爹的位置就一定会传给你,儿子多着呢,你若不是嫡子或是长子,想要世袭官位的机率相当于中五百万的彩票,所以,还是实际点,找个像样的差事,填饱肚子再说。
  举荐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孝廉”与“茂才”。
  前者是指孝顺廉洁的人,后者是指优异表现的人。

  孝廉大多是有郡国来举荐,视郡国的大小,每一年或是每两年甚至每三年举荐一次,每次名额一人;茂才,本为秀才,为避刘秀讳而改,其对象大多为现任官吏,这要州里来举荐,名额更少,差不多也是每年举荐一次,每次名额一人。
  也就是说有了这两种特长的人,又有了上面的推举,被授予这两项荣誉称号的人,就可以出来做官。
  值得注意的,这些人到了中央以后,也不是立马录取的,还要经过考试。
  考试一般分为两种,对策和射策。
  一个类似于命题考试,一个类似于抽签考试,前者考试举士,后者考试博士弟子。
  儒生们所考的内容大都是经学,官吏们所考的内容大都是举奏。
  考试中的成绩优异者,报大皇帝审批后,量才录用。
  举孝廉,一般先是在朝廷混个小职位,做皇帝身边的郎官,如表现不错,下放到地方上,政绩还是卓著的,提拔回中央,做朝廷重员,举茂才,大多充任地方县令。
  从推荐方式上可以看到,一个被举荐的人除了要有学识外,还要有品德。
  日期:2014-02-20 15:35:58

  品德
  学识是看不见的,要想争论高低,还颇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也伤了文人们的一团和气,所以,只得在品德上下功夫。
  于是,为追求极致,独显自己的那份与众不同,很多光怪陆离的现象不断出现。
  比如拿服丧来说,儒家的圣人虽然独创了不近人情的守三年之丧的不明文定律,有些人却觉得这还不够,大守特守,将年数成倍的增长,老爹死时服丧三年,等到推举的关口上,再服丧三年。
  有一个人,名字叫做赵宣,更是了不起,破记录性的服丧二十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赵宣清流”。
  而在这服丧期间,赵宣似乎什么事也做不了,就忙着跟自己老婆生孩子了,一生就是五个,真不知他是否是将儒家经典的书读错了,昏昏欲睡的眼神,将服丧期间不可与老婆同房的格言,看成是积极参与造子运动的号召。

  为名声搏出位,似乎搏过了头。
  赵宣因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时的宰相陈蕃(这人还会出现)就是看他这种沽名钓誉、又做的不彻底的行为很不顺眼,找了个理由,让他去那些早已载入史册的儒家圣人面前,重新将这礼义廉耻学过一遍。
  为了这“品德”成为最为稀罕的,最起码也要最为另类的,当时的士人们争相攀比,就好似现在的攀富一般。
  有些人明明是可以继承家族产业的,却偏偏不受反而让给其他的弟兄,聪明一点的,反其道而行之,将所有家产据为己有,让兄弟们以谦让的姿态赢得孝廉之名,多年以后,才将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揭示大众,并还财产给诸多兄弟,也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
  有些人有着大好的爵位,不想继承,逃避在外,隐居山中,对朝廷的任命更是不闻不问,只待好时机的出现,才会勉为其难、带着好似苦瓜的脸,为圣明的君主打工,终南捷径也就是这么产生的。
  有些人的廉洁程度已经到了登封造极的程度,别人送的礼一概不收,不是劳动所得不收取,朋友馈赠不接纳,就连亲戚们的嘘寒问暖都成了妨碍名声的最大阻力,其中最为有名的那个范丹,去姐姐家吃顿饭,还急着付饭钱,纯粹是将老姐家当了饭馆,矫情到了这地步,就成了虚伪。
  当然,也不是每个士人都能这样做的,不是不屑做,而是做不了。
  毕竟,这样的事,不是活宝人物,不是极品人物,还真是没这能耐做得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