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黄巾大暴走(三国中平元年)》
第13节作者:
我狂我故 这为与李膺、王畅齐名,太学中人称为“不畏强御”、年少时立下“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宏愿的陈仲举却是一点的讲究也没有,走到承明门,这一特别行动小分队,便碰上了刚捕杀完窦武、带着“胜利成果”回宫的王甫。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什么也不说了,开打。
八十多个人,还大多是平日里缺乏锻炼的儒生,所要面对的对手,却是久经训练的武人,而且还是人数众多。
不用我说,结论了吧。
窦武、陈蕃失败后,宦官之中有十七人被封为侯爵(借着皇帝的名义自封的),东汉的政权渐渐把握在他们的手中。
少年登位的灵帝,只顾着自己的爽快,哪顾及到天下的民生及大臣们的喜怒哀乐,整天被宦官们围着,将他们看做是比父母亲还要亲的亲人,甚至说出“张(让)常侍是我公,赵(忠)常侍是我母”(十常侍中的知名人士)的混账话来,宦官的气焰想要不嚣张,那倒是件违反人情的事。
这一回合的较量后,也致使宦官加速了对士大夫的迫害力度。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一位平民百姓朱并来到京城洛阳,特意向朝廷上书,告发张俭与其同郡二十四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灵帝下诏追捕,张俭逃亡,宦官以此为名,大肆追查,理所应当,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成了张俭的党人,不合作的官员,也是党人,看不顺眼的,也是党人,前前后后,总共被抓、被流放、被禁锢、被处死的人数,达到三位数,有六七百人之多。
这也便是东汉时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事后,某些细心的人士发现,这朱并不是别人,而是宦官侯览的同乡。
侯览也没什么事,只是曾经被张俭弹劾过。
万事皆有因,若问今日果,昨日做者是。
日期:2014-02-21 11:32:34
第五回合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也就是段颎平定羌人的前一年,灵帝刚即位没多久,在窦太后的支持下,大将军窦武(外戚代表)与太傅陈蕃(士大夫代表)联合作战,密谋除去大宦官曹节、王甫等人。
虽然说是密谋,事情办得一点也不密。
二人还没有商议出一个计划安排呢,曹节等人收到风声,迅速采取行动,率领大队人马,闯入宫中,名为护驾实为劫持来着,将汉灵帝与窦太后软禁起来。
之后,可以预料,子虚乌有的皇帝圣旨来了,命令是逮捕窦武的。
大将军就是大将军,一看形势不对,便往军营里跑,想此作为庇护,但这也只能是稍稍推迟他死亡的时间。
没有了退路的曹节、王甫等人,招集了数千的兵马直接向着军营展开了围攻,窦武有心无力,抵抗不住,只得跟其亲朋宾客一起去阎王爷那做畅快地长夜之饮。
当时,陈蕃听到了消息,顾不得年老体弱的身躯,招集了属下官员和学生弟子八十多人,拿了几把国家管制刀具,便向着皇宫冲去,一副拼命的架势。
有时拼命也是要讲究策略的,精神固然可嘉,一味地冲动行事,别人命没拼着,倒是将自己给搭了进去。
这为与李膺、王畅齐名,太学中人称为“不畏强御”、年少时立下“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宏愿的陈仲举却是一点的讲究也没有,走到承明门,这一特别行动小分队,便碰上了刚捕杀完窦武、带着“胜利成果”回宫的王甫。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什么也不说了,开打。
八十多个人,还大多是平日里缺乏锻炼的儒生,所要面对的对手,却是久经训练的武人,而且还是人数众多。
不用我说,结论了吧。
窦武、陈蕃失败后,宦官之中有十七人被封为侯爵(借着皇帝的名义自封的),东汉的政权渐渐把握在他们的手中。
少年登位的灵帝,只顾着自己的爽快,哪顾及到天下的民生及大臣们的喜怒哀乐,整天被宦官们围着,将他们看做是比父母亲还要亲的亲人,甚至说出“张(让)常侍是我公,赵(忠)常侍是我母”(十常侍中的知名人士)的混账话来,宦官的气焰想要不嚣张,那倒是件违反人情的事。
这一回合的较量后,也致使宦官加速了对士大夫的迫害力度。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一位平民百姓朱并来到京城洛阳,特意向朝廷上书,告发张俭与其同郡二十四人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灵帝下诏追捕,张俭逃亡,宦官以此为名,大肆追查,理所应当,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成了张俭的党人,不合作的官员,也是党人,看不顺眼的,也是党人,前前后后,总共被抓、被流放、被禁锢、被处死的人数,达到三位数,有六七百人之多。
这也便是东汉时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事后,某些细心的人士发现,这朱并不是别人,而是宦官侯览的同乡。
侯览也没什么事,只是曾经被张俭弹劾过。
万事皆有因,若问今日果,昨日做者是。
日期:2014-02-21 13:21:07
手段
士大夫也不是没有胜利的时候,当他们反击时,比任何人都要恶劣。
这些读了圣贤书的儒生,经过文化的熏陶后,行起事来,比之于不识字的宦官更为凶悍,更为惨不人道。
正因多读了书,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他们的做事风格,向来有着赶尽杀绝的宗旨。
济北相腾延在收捕宦官侯览等人仆从时将其宾客杀尽;
宛县商人因与宦官有旧,家族及门客共有二百多人被杀;
宦官侯鉴全家被杀,连他母亲都被指控为盗贼,而遭杀害;
0宦官徐宣因射杀民女被抓,其全家都被涉及,不分男女老幼,全被严刑拷打;
宦官赵津在大赦之后,被杀。
这历历在案的血腥惨事,全都是由士大夫一手操办,并冠冕堂皇地记载在史书上。
读过书的人,就是有手段,做起事来,毫不打马虎眼,说杀你全家,绝不会留下一个活口。
每每读史到此,我所想到的是,记录下来的历史,并不是我们所歌颂的那么光明伟岸,他也有其阴暗残忍的一面。
很多人将东汉末年的祸乱,归纳给于宦官与外戚的专政无行,个人觉得,还要添上一个,士大夫的偏激。
朝廷中的政局本就是由这三股势力维持着,出了事,谁也跑不了,谁也推卸不了责任,正是他们的行为不当,在造就了东汉末世的局面。
士大夫与宦官的较量往往处于劣势,这与他们本身的先天不足及策略失误有关。
宦官因身上缺少的那个物件,使得他们与皇帝有着零距离的接触,至高无上的皇权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稀罕物,但他们也只仅限于行使它,利用它,代表它, 所有权的归属怎么也轮不到他们。
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毒害,君父思想的浓厚,生活位置的不同,使得他们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有一种距离感,而对宦官出身的极度鄙视,又使得他们对宦官有一种欲除之后快的狂热。
真是要剪除宦官,比起消除外戚还要来得容易,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若是能抑制住这种皇帝所赋予的皇权行使权,宦官专政之症状是能够被根除掉的,最显明的例子,王甫父子的被抓,就只是大臣的弹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