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黄巾大暴走(三国中平元年)》
第21节作者:
我狂我故 接到任命后,朱俊没有急急忙忙前去赴任,而是回到了本郡,挑选出强壮的家兵及调拨士众,凑足了五千多人后,兵分两路,奔向交趾。
所以,他的部队常常带有私人部曲的性质。
到了州的边界地方,朱俊却不前进了,命令部队停止步伐,整装待命。
在此期间,他做了两个部署:
一、派遣使者察看南海郡的动静,大力宣传军队的威德,以动摇对方的士气及军心;
二、招集起七个郡的兵士,以壮大声威。
部署完毕后,带着这么一支大部队,朱俊出发了。
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梁龙难以抵抗,被斩杀,在强大的军事优势面前,投降者的数目不断扩大,还未满一个月,这场反水事件就被平定。
朱俊因此被封为都亭侯,朝廷征召他为谏议大夫。
这回黄巾一闹事,朝中公卿便觉得以他的才略及以往的表现最为合适,推举他出来,做这个平乱的主角。
他也欣然接受了,准备大展宏图,为国家出点力,可等着他的却非是他所想象的那么顺利。
临出发前,朱俊还举荐了一个人,当自己的佐军司马。
这位佐军司马,将来成为一个举世知名的风云人物。
日期:2014-02-25 14:32:15
大名人
卢植是个大名人,他字子干,与他那个皇帝学生同属于一个老家——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他的形象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小伙子,长得那叫一个“帅”字。
八尺二寸的身高,标准的模特身材,洪亮如钟的嗓音,刚毅不屈的行为处事,都为他的个人魅力不断加分。
年轻时的卢植,做了一件对他一生有过重大影响的事:
不远千里,辗转来到陕西扶风,拜当时的大儒马融为师。
马融是著名的外戚豪族,与当时的明德皇后有点沾亲带故,本身的学识挺高,家庭背景的深厚,形成其资本的富裕,家庭条件的优越性,骄贵的个性,令其眼中容不得凡庸之人。
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俗之人。
卢植给予马融的印象很是不赖,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马融便将侍讲的位子给了他,提升之快,在马融众多学生中可算是一个特例。
马融的讲课方法,很是特别,自己坐在高堂上,施下绛纱帐,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朦朦胧胧的神秘感,在这帐前所坐的便是听课的学生们,据说,鼎盛时期可以达到千人以上。
未免予讲课过程的枯燥,丰富娱乐生活,做到寓教于乐,马融在课堂上还常常布置些小节目:
不时地,将自家所养的美女歌舞团使唤出来,在众多的学生面前,跳支火辣辣的劲舞,哼个时下流行的小曲什么的,或是举办个活动,表演一下热门话题什么的。
美女在前,男人的定力往往都比较差,尤其是深明“书中自有颜如玉”大义的读书人,这样的大环境熏陶下,还能将老师的话听进了耳朵里的,没有几个。
听进去了,而能继承其衣钵的更是少了,经后人的估算,其中成就最大者,也就是两个:
涿郡卢植,北海郑玄。
日期:2014-02-25 15:35:45
老同学
郑玄也是个非常人物,大帅哥,家里条件一般,吃了上顿还不知道有下顿的人,治学方面却是很刻苦,通晓各种儒家经典,经了卢植的推荐,才做了马融的弟子,两人关系也十分要好,正所谓“物以类聚”。
郑玄后来成了一代经学牛人,家庭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可谓“名利双收”,而他的牛B程度,直可以从他家仆人的身上透析出来。
传说,有那么一次,郑玄家的婢女做事情没有做到位,惹来郑玄的家法伺候。
那婢女觉得自己没什么错,很是冤枉,想要辩解上几句,正好逢上郑玄在怒头上,不由分说,命令着家人将婢女拽到院子里的泥地上。
凑巧着,另外一位婢女走过,看到这事,便问道:
“你为什么跪在泥地里?”
那婢女回答说:
“我本来是要解释清楚的,谁想正好赶上他在生气的火头上。”
这一问一答,翻译成现代文,便看似平淡无奇,若是还原为文言文,意义可就大不同。
“胡为乎泥中?”
这是问话。
“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是答话。
问话出自于《诗经?邶风?式微》,原意是一对失国的夫妇感伤之作,答话出自于《诗经?邶风?柏舟》,原意是女子思念丈夫、又难以表述的闺怨之作。
在这里,当然已非本意,而是特定坏境下的特定话语。
日常生活里,连婢女都这般的咬文嚼字,可见主人的超凡脱俗。
对卢植见了美女,从来不斜看一眼的非正常男人行为,马融看在眼里,落在了心里。
虽有弟子千数,唯有这个弟子值得敬重与大力培养。
马融给予这个“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的弟子,众弟子最为荣耀、最为引以为傲的礼遇:
登堂入室。
日期:2014-02-25 16:27:02
规劝书
在这亦师亦友的氛围内,卢植飞速成长着,侍讲位置上的多年积累,使得他更为老练成熟,当然,常常怀有济世之志的他,不会满足以这小小天地里的微薄成就,他向往着外面的大世界,那才是他的驰骋之地。
学以成,有所归。
历经多年的风霜雪雨,卢植又一次踏上漫漫长路,新的征程开始了。
这条路,他并不陌生,为了求学,他曾经走过一次,这次为了回归,他还将走上一次,同是一条路,心情却是大有不同。
来时,踌躇满志,希望与梦想并存,那是理想之路,归去时,轻松悠闲,信心与抱负满满,那是未来之路。
变化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改变着人生轨迹。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十三岁的小皇帝刘宏安坐上皇帝宝座,皇太后窦氏、大将军窦武荣升为实权人物,而卢植依然只是布衣一身。
那年六月,还并不热的夏天,朝廷有了新的决议,对“劳苦功高”的大将军窦武加以封赏,而卢植依然还只是布衣一身。
布衣就布衣吧,不论处庙堂之上,还是隐于江湖山林间,这天下之事,还是要事事关心。
封赏的背后,卢植敏锐的嗅觉所感受到的是刀光剑影间的血腥味。
以布衣之身,向着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员,卢植递出了看似危言耸听、实为真知灼见的规劝书。
献书写得很有文采,很有感情,也很有力度。
其核心内容,只有一个:
不要封赏,保全身名。
这样的物件,能否到达窦武的手里,本身是个问题,即使入了他的法眼,十有八九会成为废纸篓的遗物,连享受碎纸机的待遇都没有,如果窦武有废纸篓的话。
因而你喊得多响,多有思想,上层总是听不到的,被权力欲望蒙昏了双眼的他们,所能见到只是权利所带来的眼前微利,从未想过,权力本也是把双刃剑,他可以将你送上云端,成为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众人景仰的神,他也可以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从此万劫不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