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误读——撕开野史面纱,直面历史真相》
第11节

作者: 九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李斯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里面肯定有出于嫉妒导致的恐惧,害怕自己的地位被韩非代替,由此产生的仇恨。但是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政见的不合,因为李斯主张灭韩,而韩非主张存韩,李斯不允许任何人阻碍其帮助秦王设计的扫平八荒六合的通天大计。
  第二是姚贾,当他打听到是韩非在秦王面前进言,使得自己差点人头落地,此仇不报非君子。像这样的小人在后来肯定会变本加厉的还回去,肯定没在秦王面前少说韩非的坏话。
  第三,秦王嬴政对韩非之死要负很大甚至可以说比李斯更大的责任,当时读到其文感到得见此人,此身无悔,真正韩非来到秦国,秦王又没有重用他,可能是因为韩非口吃,不能在朝廷上正常的商量国事。但是后来韩非被打入大牢,秦王后悔派人去牢里将其放出,却得知韩非已在牢中服毒自尽后,秦王也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从中可以看出秦王对韩非的文章的欣赏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根本没有想过要重用韩非,再后来当韩非阐述自己的主张时,可能杀机早起,只是一时不能表现出来罢了,人是自己请来的,来了后又把其杀了,传出去谁今后还敢来为秦国效力。所以李斯送去的毒药很可能正是秦王授意,李斯只是代为执行,因为按理说李斯绝对没有这个胆量因为一己之私对一个秦王请来的又是使臣的这样一个人狠下杀手,他就不怕到头来秦王要了他的脑袋。

  还有那个亡国君韩王安能够重用韩非,就不会有后来这一系列的事件,所以其是否也该负些许责任。
  最后韩非自己也应该负有一定责任,一方面韩非对姚贾的弹劾在我看来是赤裸裸的嫉妒,他一个鄙陋的小人够能够拜为上卿,我堂堂一个韩国公子却在秦国未得到重用。另一方面,韩非入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存韩弱秦,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不自量力,一位天才的阴谋学家却掉入了别人的阴谋当中,这是多么大的讽刺。秦王和其所在的秦国绝对不允许任何阻碍其统一天下的另类声音,任何阻挡其大事的人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韩非之死,死在了那个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天下大裂变时期,一个人不可能使得历史的车轮能够停下,不可能阻挡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总有一天秦国会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但是韩非无疑是伟大的,让我们看到他身上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为了自己的祖国能够保存的长久一些,不惜牺牲自己,舍我其谁的精神力量!
  日期:2014-02-26 16:44:58
  010 焚书坑儒——“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背后
  可能在中学时大家能背诵过唐代诗人章碣的一首诗《焚书坑》,这是其所有诗作中最出名的一首,全诗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全诗描写的就是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其实末句“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论述是不准确的,刘邦的文化咱暂且不说,但是项羽肯定是读过书的,而且还写过书,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记载着《项王》一篇,班固自注“名籍”,在汉代不会有第二个人,肯定是项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焚书坑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件,它集中体现了秦朝社会的黑暗面和对文化的摧残,多少年以来秦始皇也为此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但是笔者在这里要更正,焚书和坑儒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而且这两件事情的责任不应该全都由秦始皇一个人来背负,或者可以这样说要你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上,会不会做出与嬴政相同的决定甚至更遭也不一定。
  咱们先说焚书这件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几十万秦军犹如泰山压顶一般从燕国南部直扑齐国首都临淄,齐国宣布投降。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开始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先后剪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完成了其祖上几十代秦王的夙愿,扫平天下、一统宇内,建立了万世之功勋、成就了千古之霸业。
  当时天下初平,秦王和众臣都沉浸在开国的喜悦之中。丞相王绾,廷尉李斯都开始马屁上了,“以前的那些天子也拥有幅员千里的土地,但是外族或是地方的诸侯们是否听命于天子,天子管不了也不敢管。如今陛下您兴正义之师,讨残存之贼,现在天下一统,六国之地都成为秦国的附庸,法令都由您一人发布,这样的功绩是自上古一来未曾有过的呀!因此臣等与儒学博士 们商量了以后建议,古时有天皇、地皇、泰皇(后世书写成人皇),以泰皇为尊。所以臣等冒死请求给大王上尊号,尊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大王自称为朕。”嬴政把“泰”字去掉,取了“帝”字,自称为“皇帝”,追封他的父亲庄襄王子楚为太上皇,以后他的子孙以“二世”、“三世”一直传至万万世。

  丞相王绾又建议,“现在天下刚刚平定,燕、齐、楚等地都离我们这太远,如果不分封诸王,恐怕难以治理,恳请陛下分封诸位王子到各地去镇守。”嬴政把这建议发给群臣商议,廷尉李斯反对,“看西周文王武王所封之人,同姓的手足兄弟有多少,到后来的关系都疏远了,各国诸侯更相争伐,对自家兄弟跟仇人一般,周天子都不能禁止。如今天下仰仗陛下神威,刚刚一统,应该全部设立郡县,各位有功之人都用赋税赏赐,废除分封制。嬴政同意李斯的建议,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县,设立守、尉、监三个机构来管理各郡事物,改百姓为”黔首”,没收天下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立于咸阳,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三个创举在中国文字史、货币史、度量衡史、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这样相安无事过了几年,嬴政这几年也没有闲着,到处巡游刻碑,歌颂他的丰功伟绩。转眼来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这天嬴政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席间周青臣趁机拍起了马屁,“以前秦国不过千里之地,但是现在凭着大王您的文韬武略,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之地,没有不殷殷诚服的,以诸侯之地改为郡县,不再有战争之患。人人安居乐业、户户人丁兴旺,这样的制度传之万世又有何难,这是古代任何帝王都比不上的啊”!嬴政听了这话当然心里美滋滋的(悦),但是随后就有人给了泼了一阵凉水,此人名唤淳于越,是当时的大儒,他进言,“听说殷周之时历经千年,就是因为采取了分封制度,分封各位子弟功臣,让其在四方镇守,拱卫京畿,而先如今陛下拥有海内之地,荣登九五之尊,但底下的子弟却都是寻常百姓,地位卑微,万一出事,谁来相救?做事不以古为师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以谄谀的姿态数落陛下的过失可见其不是忠臣。”嬴政又没辙了,私下找李斯商量,此时李斯以位极丞相,李斯上书说,“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都是运用各自的制度和方式将其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如今的郡县制和以前的分封制不是相互抵触的,只不过是时代不同了。如今陛下创下万事之基业,根本不是那帮腐儒可以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都是三代的事情了,有什么值得效法的?那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各国都厚待游学之人,现在天下太平,书同文、车同轨、法令出一,百姓男耕女织,力侍工农,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禁辟,诸位儒生不以现在为榜样而以古为师,诽谤当代,惑乱百姓,臣冒死要说一句:那些儒生以古代的例子来否定当今、以虚假的言论来迷惑现实,那帮人惯于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否定陛下如今所建立的。现在陛下统一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只要法令一出,那些人就运用自己的知识非议,入朝则心中否定,出门则交头接耳,而且还带领部下造谣诽谤,如果不禁止这样的行为,那么主上的权威就会下降,下面还会结党。所以臣请求下令让史官将除了秦国的史书外的书籍全部焚毁,天下有藏有诗、书、百家语者全部交到所在郡县烧毁,敢有私下讨论诗书者弃市(杀掉后尸首扔在街上),敢有以古非今者灭族,如果官吏知而不报者同罪连坐,下命令下达后三十天还不照办者黥(脸上刺字用墨涂黑)。医药类、占卜类、农业种植类书籍不在烧毁之列,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拜官吏为师。制曰:“可”秦始皇同意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