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
第32节

作者: tqzrd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15 11:45:07
  2、营建洛邑
  据说,武王在灭商回师的途中已经想要营建洛邑。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首先,周朝的发源地在偏处西方的岐山,后来建立的都城镐京也在西面,剪灭了商朝以后,商朝在东南的附属方国臣服了周朝,那时候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电话网络,要对臣服的领地实施有效沟通和管理,只能在附近建立新的都邑。其次,先秦以前,中国人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天地的感知,他们当时认为地是平的,而且有边界,所以推论出大地有中心。当时的周人,通过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认为洛邑是天下的中心,而王者应该居住在天下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寻找“天下之中“的观念,在夏商时期已经比较明显,通过周朝的孕育和发展,古人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区域居于天下之中的观念,并据此形成了“中原”和“中国”等概念。只是随着华夏民族文化的扩张,中原、中国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后来我读世界史,发现工业革命后的欧洲,也曾由于自觉或下意识地的优越感,全方位向世界渗透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很多国际标准如本初子午线、公元纪年、称呼亚洲地区为远东等都包含欧洲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目前普遍被批驳为西方学者的傲慢和无知,批驳很有道理,但我认为傲慢来源于自信,只是不该过于自信到了目空一切而已。其实,中国人也曾经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上千年的传承,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失去了。历史不温暖,但它会诚恳地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寻找什么。

  因为“三监”伙同武庚、东夷作乱,周公在东征结束后,觉得非常有必要将武王的想法付诸实践,于是派召公去洛邑测量,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营建了洛邑。洛邑建成后,周公命令把象征王权的九鼎搬了过去,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进贡的路程都一样。”同时,将东征后留下的商朝贵族迁到洛邑,派兵监视他们。
  有意思的是,确定了新都洛邑,成王没有迁都洛邑,而是保留了原来的都城镐京。估计在周王室看来,虽然新都有利于沟通东方,方便国土治理,但周人的根基仍然在西方的镐京。从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这奠定了后来王朝多都城制度的传统。
  日期:2015-03-17 14:11:23
  3、礼乐制度

  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退回到臣子的行列里。
  如果周公的故事就这样结束,天涯各路英雄的板砖一定会直接敲晕我。虽然写了以下文字不见得能躲开大侠们的盖世神功,但我还是先端正态度认真交待一下周公的功绩。
  为何必须对周公做隆重介绍呢?这样说吧,周公有一位超级粉丝叫孔子(孩子们千万别说不知道孔子是谁?中国人不知道孔子,脸就丢到大西洋去了)——中国三千年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正因为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奠基者。据说,孔子对于周公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年轻时候因经常梦到自己和周公谈论天下大事,接受周公的教育而感到神清气爽,到了老年,梦不到周公了,相当忧虑的说:唉,我老了,已经很久梦不到周公了。

  周公如何为儒家文化奠基?先给大家介绍周公的两本著作:《周官》和《仪礼》。这两本书的作者,其实有争议,有人说这两本书是后世人假周公之名写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属于集体创作,只是周公独享了版权。不管怎么说,为了介绍方便,我们先认定这两本书就是周公独立创作作品。
  (1)《周官》的内容:
  《周官》一共六篇,其实就是设置六个中央机构,为每个中央机构写一篇职能职责说明书。六个中央机构分别以天地春夏秋冬命名。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每个官属下辖六十官职,共计三百六十官。
  以第一篇《天官冢宰》为例,我大概说明一下《周官》的内容。因为原文是说明文形式,内容有些枯燥,我尽量简单介绍,请耐心阅读。
  首先,明确天官机构的职能掌管天下的治理,辅佐王使天下人各本分,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丞相府。
  其次,明确天官机构的人员设置:大宰一人,由卿担任;小宰两人,由中大夫担任;宰夫四人,由下大夫担任;其他再配有官员若干。
  第三,明确天官机构官员的职责、工作方法和行为准则等:比如太宰,先说明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六种法典,再在后面详细说明这六种法典的使用范围,操作模式:治典(治理官府、民众)、教典(教育官吏)、礼典(谐调各类关系)、政典(政风端正,民众赋役)、刑典(惩罚违法者)、事典(治事的规章)。然后要求太宰用八条原则来管理官府,后也详细说明八条原则的内容。再又规定太宰治理王畿内的采邑有八种制度,后也附八种制度的详细内容。甚至规定以九类职业任用民众。比如哪种地形生产哪种谷物,如何开发利用山林川泽的材物,畜养鸟兽,财物应该何如流通等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