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46节

作者: 海棠栖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20 09:58:55
  第十二章 生死时速(二)
  两个公子争抢一个君位,那必定至多只有一个人能成功。至于吕纠和吕小白两个人中,到底谁能胜出,起码我们目前还看不出明显的征兆。
  但是,看不出征兆不代表我们不能对事情的发展进行评估,至少在老师看来,最终决定两人成败的要素包括了以下六个方面:师傅的能力、个人的资质、支持国的实力、在国内的政治基础、回国路线的距离以及偶发的因素。
  接下来,老师就一一进行分析。
  首先看第一个方面:师傅的能力。
  师傅也就是智囊,专门出谋划策,是搞政治斗争的必备工具,其重要性不必赘述。

  前面说了,吕纠的师傅有两位,分别是管夷吾和召忽,吕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召忽此人资料不详,据说是个军事专家,但未见诸史籍,所以不敢确信。不过可以肯定,他是个忠于主上的烈士。
  管夷吾和鲍叔牙的能力孰优孰劣,是个很大的课题。
  老师的整体感觉是,两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相较于鲍叔牙而言,管夷吾有大才,精于国家大政,搞权谋算计则不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鉴于具体的比较要牵涉多人多事,只能在以后的篇幅中慢慢铺述。就之前的作为而言,鲍叔牙似乎更胜一筹,这不仅体现在他早早地预见到了齐国的动乱,还体现在他处理和管夷吾的关系上。
  说来有趣,我们在这里把管夷吾和鲍叔牙比作各事其主的对手,但两人事实上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好到什么程度呢?《史记?管晏列传》里记录了管夷吾的一句原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即鲍叔牙)也。”
  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而且没有包含任何夸张的成分在内,他们两人的友谊,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千古传唱的一段佳话。

  《史记》中以管夷吾自述的方式,记载了两人交往的几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故事一:在进入仕途以前,管夷吾和鲍叔牙曾经合伙投资做生意。
  说是合资,其实管夷吾穷得叮当响,入的全是干股,启动资金基本上都是鲍叔牙掏的腰包。可到了年底分红的时候,管夷吾拿走的钱却比鲍叔牙还多。
  鲍叔牙的仆人很气愤,就对鲍叔牙说:“管夷吾不是不太无耻了,本钱没出几个,利润倒是恨不得一口独吞哈!”
  鲍叔牙若无其事地说:“管夷吾家里很穷,老母亲一没社保二没医保三没低保,生活压力大,让他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故事二:管夷吾和鲍叔牙曾经一起带兵打仗,管夷吾总是冲锋在后而撤退在先。
  别人都嘲笑管夷吾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可鲍叔牙却站出来一本正经地辩解说:“你们误会管夷吾了,他并非怕死,而是时时刻刻想着要保全性命回家去赡养老母”。
  故事三:管夷吾刚走上仕途时,境遇非常坎坷,三次为官,又三次被国君亲自罢免。
  旁人都觉得管夷吾不学无术,不堪大用,唯独鲍叔牙不以他为愚钝,逢人就说:“管夷吾只是时运不济罢了,他的才华要到关键时刻才能显现。”

  这三个故事,只是管夷吾和鲍叔牙交往的几个剪影,仅凭它们当然不能充分反映两人之间笃厚的情谊,出于保留悬念的缘故,进一步的证据,老师只能在后面的篇幅中陆陆续续地加以补述。
  但是,性急的同学可以马上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两人友谊镌刻的痕迹。鲍叔牙一生嗜好做两件事,一是吃盾鱼,二是饮玲珑。
  盾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老师浑浑噩噩地混了小半辈子,也只是在电视里见过。
  盾鱼这种叫法,如果同学们听着耳生,那老师不妨告诉你们,它其实还有一个流传度更加广泛的名字,叫鲍鱼。
  玲珑则是一种茶叶,又名鲍叔芽,据说现在一个叫胶南玉观音茶厂的公司还有得卖。
  盾鱼和玲珑各自的别名里之所以都带了个鲍字,正是管夷吾飞黄腾达后为报答鲍叔牙而施加影响的结果。

  了解了这段原委,希望同学们以后吃鲍鱼的时候,摒弃那种暴发户式的大快朵颐,要注意保持优雅的吃相,啜起樱桃小嘴,捻起兰花小指,细细咀嚼,慢慢吞咽,就像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那样。
  日期:2015-03-20 15:43:26
  第十二章 生死时速(三)
  其次看第二个方面:个人的资质。
  要说谁从能力上更加胜任齐国国君,到目前为止看不出来,因为历史还没有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要说谁从身份上更加具备继承大位的资格,也不好精确地区分。吕纠和吕小白都是庶公子身份,特殊情况下都有王位继承权。
  按排行算的话,吕纠年长于吕小白,似乎继位的优先度要稍微高一点。可是,现在不是父亲传位给儿子的时候,长幼有序的规矩并不一定适用。

  这一方面双方基本打成平手。
  再次看第三个方面:支持国的实力。
  鲁国无疑要比莒国强大,因此能提供更加充裕的钱粮兵马扶持吕纠。
  而且,鲁国支持吕纠的主观意愿,较之莒国支持吕小白的意愿更加强烈。鲁国与吕纠有亲缘关系,政治互信度高,如果能够帮助吕纠夺取君位,有助于鲁国扭转自己被齐国压制的不利局面。
  这一方面吕纠明显占优。
  接着看第四个方面:在国内的政治基础。
  作为流亡公子,要回国争夺君位,绝对少不了国内政治势力的提前布置与临时接应。毕竟流亡公子必须藉由接管旧有的权力体系迅速控制国家的要害部门,而临淄的那些官僚也想藉由拥立新君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

  吕纠在齐国有哪些政治盟友,老师不清楚,但吕小白的私交,《史记》上却记载得很清楚。
  齐国有个卿大夫世家——高氏。高氏始祖是西周时期齐文公吕赤的儿子吕高,吕高封邑于高地,其后世子孙遂以“高”为氏。吕高的后人高傒与另一位卿大夫国懿仲(国氏的背景和高氏一样,均为齐国公室),同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监国大权,在齐国威德素著。
  或许是志趣相投,或许是有意结纳,总之吕小白打小就和高傒的关系十分亲密,高氏和国氏两大世家都是吕小白的忠实拥趸。
  这一方面吕小白应该占优。
  继续看第五个方面:回国路线的距离。
  公孙无知死后,齐国不可能长期维持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必须尽快继立国君,这是一个整体利益的诉求。
  也就是说,在没有明确到底谁是继承人的前提下,齐国当局不会拒绝吕纠和吕小白两人中的任意一个回国继任国君,只要他能抢先回到临淄。
  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从曲阜到临淄的行程距离,以及从莒国都城到临淄的行程距离,分别有多远。
  然而,对于老师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因为,行程距离不等于航空距离,即便掌握了曲阜、临淄和莒都的精确坐标,我们依然无法测算出两个公子需在地面上走过的路程到底有多长。
  为了这个难题,老师几欲抓狂,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一个名为《地缘看世界》(作者:鄙视抢沙发的)的神帖,里面述及齐国和鲁国的地缘格局时,恰好提到了吕纠和吕小白的回国之路。
  (下面的图是别人帮我从鄙视兄的贴子里转出来的,不知为何切去了签名,罪过罪过)
  鄙视兄不但标识了他们回国的路线,而且测量出了每条路线的距离。虽然不知道鄙视兄是否考虑到了路面起伏不平的因素(起码吕纠的回国路线有一截需横穿泰鲁沂莲山脉),但老师对于他的结论总体是非常拜服的。
  根据“鄙视抢沙发的”的考证,吕纠的回国之路约长250公里,而吕小白的回国之路约长170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吕纠和吕小白同时出发,以同样的速度前进,那么吕纠到达临淄所需耗费的时间,大致是吕小白的1.5倍。
  这一方面,吕小白占有绝对优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