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47节

作者: 海棠栖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21 00:29:26
  第十二章 生死时速(四)
  最后看第六个方面:偶发的因素。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会受到偶发因素的影响。偶发因素是指进行精确规划时无法确定的因素,譬如临场发挥、天灾人祸、情绪波动等等。
  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变数,暂时无法做出具体的分析和比较。
  好,在了解了决定两人成败的六大要素后,我们就以时间为脉络,看六大要素如何交织混合,将吕纠和吕小白一步一步推向命运终点的吧。
  公孙无知之死是件大事,齐人无法刻意隐瞒,所以消息会在无阻碍的条件下向四周自由扩撒。因此,临淄方面的线人们会在第一时间向吕纠和吕小白发报。
  那么,连晚上睡觉时也要睁开一只眼盯着临淄方面风吹草动的吕纠和吕小白,他俩谁会率先收到情报呢?
  老师认为,如无意外,应该是吕小白。因为临淄距离莒都的路程短,信息传递的速度相对要快。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里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也就是说,吕小白的线人的反应速度,有可能要稍微领先于吕纠的线人。
  相信两位公子早就做好了动身回国的一切准备,收到临淄方面传来的信号后就会不约而同地发足狂奔。

  既然吕小白的起跑时间要早于吕纠,那吕纠有没有可能赶在吕小白之前抵达临淄呢?
  这取决于他们前进的速度,而速度又取决于他们身边各自带了多少人马。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轻车简从要比集团行进的速度更快,这是个基本常识。
  其次,轻车简从也要讲究个度,单人多马固然可以达到理论上的最快速度,但实际上不可取。
  一则路途不安全,甭说遭遇车匪路霸,就算遭遇了女色狼也很危险;二则就算安全抵达临淄,如果模样太寒酸、神情太狼狈,别人肯不肯接纳你为国君,还真不好说。
  至此,随从的多寡成了决定这场长跑比赛成绩的关键。
  而吕纠的随从规模就很庞大,跟在他屁股后面的,除了幕僚,还有鲁庄公亲自率领的鲁国军队。
  鲁国军队出现在吕纠回国的队伍里,给我们透露出了丰富的信息。

  第一,基于路程远近的现实考虑,鲁庄公预计很有可能吕小白会抢先一步到达临淄,等吕纠进入齐国时,吕小白将会以齐国国君的名义,调遣兵力进行阻截。
  第二,鲁庄公干涉齐国事务的决心很坚定,在预计齐国会出兵阻截的情况下,他做好了使用武力击败吕小白,强行护送吕纠进入临淄的准备。
  第三,如果吕纠幸而得以成为齐国国君,那么鲁庄公可以趁势提出点诸如驻军或割土取酬的要求。
  至于吕小白的随从规模有多大,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鉴于莒国对他的支持力度小于鲁国对吕纠的支持力度,所以不难推断,他的随从规模要小于吕纠的随从规模。

  而且,事情的后续发展也证明,吕小白的随从确实不多,甚至少到了不能护卫他周全的程度。
  总之,吕小白的行进速度要比吕纠快。
  所以从目前的形势看来,吕纠的处境很不妙,吕小白路程近,动身早,又跑得快,“先入为主”几乎已成定局。
  日期:2015-03-21 22:29:24
  第十二章 生死时速(五)
  就在吕纠的内心火烧火燎之际,一直陪伴辅佐他的管夷吾制定了一个新的紧急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一个条件,从而把“抢先到达临淄的人继位”这一游戏规则改为“活着到达临淄的人继位”。
  当然,对于管夷吾来说,活着的人只能是吕纠,而创造的条件则只能是让吕小白死亡。如果吕小白死了,吕纠就没有了竞争对手,自然稳操胜券。
  这个想法很有创意,预期效果很令人期待,只是,实施起来的难度非常大。那么,难在什么地方呢?
  要让吕小白死在路途上,最保险的方法莫过于人工干预,也就是说,吕纠的团队派人到吕小白的回国路线上实施截杀。
  管夷吾决定亲自执行这项任务。于是,他与吕纠兵分两路,吕纠随大部队赶赴临淄,他则抄近路截击吕小白。
  这时,又产生了另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借助数学模型加以解析,同学们可以一边阅文一边画图进行思考。
  假设曲阜、临淄和莒都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AB边长为250公里,BC边长为170公里,角ABC估摸为65度,那么在BC线段上是否存在一个D点,使得管夷吾沿AD线段运动到D点时,正好截住以轻车简从的速度从C点向B点运动的吕小白呢?
  身为一个曾经的文科生,老师被这个自己亲手设计的数学题搞得是恶心烦闷、几欲晕厥。但是最后老师想清楚了,D点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管夷吾的运动速度必须要超乎想象的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