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史:探究史记背后真相,戳穿中国历史之终极阴谋与谎言》
第51节

作者: 扫地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常常有人认为,评价一个君王的标准与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不能一致的,这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也绝对不能因此就认为君王是非常人的。事实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君王——作为普通人慈善,他作为君王才会对国民普遍慈善;否则,多半只怕是炒作和蒙蔽而已。
  所以我愿意特别赞美汉惠帝,他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前面也提到过,他宁肯违背本是“一条船上”的母后的意旨,千方百计的保护差点夺走他王位的小弟弟;他非常尊重庶出的兄长齐王,为了怕齐王被母后毒死,宁愿舍身取鸩酒而饮。最后,在得知是母后将戚姬弄成了“人彘”时,精神又受到巨大创伤,为此不惜在实际上断绝了与吕后的关系——《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那么,汉惠帝如此之仁善,是否不尽人情呢?我们知道,汉惠帝从小的生活,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甚至曾经被父母抛弃……这样的人生经历,多半使人要么极其仇世,要么极其悲天悯人,汉惠帝成为了后一种!
  了解了汉惠帝的这一切,那么现在我们的问题来了:汉惠帝的时代,是无为而治的吗?显然不是的,他是积极进取的,不管这个时代算不算取得了成就,至少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以鲜明的政策、具体的管理为特征的——我也不想因此就说汉惠帝的时期走的是法家路线。
  日期:2014-11-27 20:17:08
  2、汉文好刑名

  有汉一代,汉文帝是被作为道德标杆来景仰的。《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汉文帝是汉惠帝的弟弟,他和他的兄长一样,再挑剔的人也得承认,史书里记载的他的确是仁善之君。尽管他也与他的兄长一样,对男色是有一定偏好的,宠爱邓通这样上了《史记#佞幸列传》的臣子。
  对于汉文帝的品德和功绩,汉家官方这样总结:“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那么,汉文帝施行的,算是哪家的政策?儒家?法家?黄老?
  我们不必断言,但先可以看看司马迁的观点。《史记#儒林列传》:“孝文时颇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这是极其重要的信息!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文帝征召了很多儒生加以任用,但是他从根本上来说是喜欢“刑名之言”的!
  通常,人们把“刑名之言”理解为法家的学说,那么司马迁的意思是汉文帝是法家的信徒,行的是法家治国之策吗?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怎样算法家治国呢?任何时代都有法律,但以法律为治国的第一要义者,就算“以法治国”或“依法治国”。在这样的国度,任何主义或学说可能都很盛行,但是在任何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只有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的,必定以法理为先,这样的国家应该就算司马迁所说的“刑名之言”吧。

  事实上,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非常先进和真正人性化的主张——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法家”往往被自动与残暴挂钩,实在是因为关于秦国、秦朝的种种被妖魔化。
  这样来看的话,汉文帝的治下,是否当得上是“依法治国”呢?
  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里,司马迁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张释之的依法办事,其中的故事为人们耳熟能详,这里就不详述了,其中确实可以印证司马迁的观点:在名臣也是诤臣张释之等的辅助下,汉文帝确实是依法施政的,并不“人治”。
  当然,汉文帝的值得赞颂之处,也在于他沿着汉惠帝的施政思想,去除恶法。“除诽谤,去肉刑。”诽谤,前面我们提到过,源自上古的诽谤木制度,由于专制王权的施压而堕落成为一种压制言论自由的罪名。汉文帝去除了这种罪名,是很了不起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只要专制的威权存在,诽谤作为一个罪名就必然存在而不可能消失,不同的只是可能会换一个脸面出现而已,尤其是思想和言论自由都被严厉管控的社会里。

  日期:2014-11-27 20:17:29
  汉文帝、汉景帝父子时代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被视为是中国社会第二个确切的“盛世”——第一个是周朝的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被称为“成康之治”。而由于成康之治时的历史并不像汉朝的这么详细真切可信,所以文景之治所具有的标杆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意义非凡重大。
  那么,汉文帝到底做了什么有利于促成盛世的事情呢?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们知道,盛世在古代的语境里,首先就是农业发达,天下子民都有饭吃。这方面,恰好《汉书#食货志》里面有详细的记载——《汉书》里面的“志”,是《汉书》作为史书的主要精华所在,算是对《史记》的一个发展。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谊上《论积贮疏》,建言大力发展农耕的重要性。“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接下来晁错的建言更加令人惊奇了——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他的意思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是发展农业,这就要让粮食值钱,具体办法是,用粮食作为赏罚的工具……让天下人把粟交纳给边境军队,用来得到爵位和免除罪罚,不超过三年,边境地区的栗一定很多了。
  “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大家想到什么了?是不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换句话说,晁错与汉文帝所行的,不就也是变相的奖励耕战之策吗!如果说,这不是法家,那什么叫法家!
  当然,晁错与汉文帝高明的地方,在于政策施行的灵活。晁错建议,“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汉文帝从善如流,于是下诏免除汉文帝十二年天下租税之半——也就是施行了事实上的“三十税一”,第二年在粮草储备目标达成的情况下,甚至免除了田租,不能不说这是了不起的。

  日期:2014-11-27 20:18:05
  3、太后政治
  汉初的政局之所以后来被人习称为“黄老之治”,其实是从汉景帝继位后,出现了太后政治开始的。
  本书的楔子部分就已经提到了,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是理解汉初政治的一个关键人物——包括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汉景帝的继位、贾谊的任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的背后,都有窦太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存在。如前所述,我倾向于认为窦太后当时制造了系列宫廷阴谋;即便有人对此有不同意见,但也很难否认,窦太后确实是个权力欲极强、心狠手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角色。
  大家都跟随着司马迁的说法,说窦太后“好老子书”,这真是只看问题的表面,难道司马迁能像我们这样随意谈论窦太后?他已经够大胆了!所谓的窦太后好黄老之言,也就是司马迁所使的一个障眼法罢了,他何尝真的认为窦太后是这样的呢!
  窦太后被认为好黄老而不喜儒家,在汉景帝的时期有一个主要的例子,就是窦太后问老子书于辕固生。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辕固生是一个著名的儒生,“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