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52节

作者: 海棠栖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24 09:47:14
  第十三章 春秋第一相(六)
  经济方面
  第一、实行“四民分业”政策,将每个城邑中的居民大致分为士、工、商、农四个行业,四民分业聚居,个人从事的行业世袭罔替,以便于推进生产专业化和产业集群化。
  第二、实行“相地而衰征”政策,即根据土地的肥瘠程度实行差异化税率,提高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又保障了贫下中农的基本生活。
  第三、实行“官山海”制度,利用齐国山海资源丰富的特点,鼓励人民入海捕鱼,发展渔业生产,同时国家专设铁官、盐官,管理铁矿开采和煮盐业,迅速积累财富。

  第四、设置“轻重”之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倡导按照年岁的丰凶和人民的需求来经营货物,政府丰年高价买入百姓所产,凶年平价卖出百姓所需,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军事方面
  第一、贯彻“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思想,把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紧密而科学地结合起来。在“三国”的二十一个乡里,由工商之乡提供军费开支,士农之乡提供兵员输送。
  士农之乡平时按行伍编制,乡的长官效法军事制度与号令,组织百姓进行田猎,并实行赏罚,使百姓增强基本的军事素养。
  在战时,依托“三国”的垂直架构,每家出一个壮丁服役,每轨出五丁为一伍;每里出五十丁为一小戎;每连出二百丁为一卒;每乡出二千丁为一旅。以上各级军事长官均由同级行政长官担任。每五乡出一万丁为一军,由齐桓公与世卿高氏、国氏分别统领,建立一只三万人规模的中央直属常备军。
  这种寓兵于民、兵民结合,出则为军、入则为民的创举,使得士兵之间“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是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不但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迅速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而且确保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第二、重视军备发展,利用犯人自赎来获取武器装备。具体标准为:重罪赎以犀甲和一支戟,中罪赎以皮盾和一支戟,轻罪赎以铜铁(制作兵器的原材料)半钧,诉讼僵持不决的则双方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箭矢。
  收获的铜铁,则“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
  于是齐国的武库变得非常充足。
  外交方面
  第一、推行“尊王攘夷”的对周政策。
  “尊王”即尊崇周王室。当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微,但作为“天下宗主”地位仍然很牢固。所以,要“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用“尊王”为口号来体现齐国的正义性,以此获得行动上的主动权。

  “攘夷”就是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地区。当时,少数民族不断进犯中原,给中原民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打出“攘夷”的旗帜极易博得周王室与中原诸侯的好感,从而获取舆论上的号召力。
  第二、推行“钓之以爱,致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的诸侯间交往策略。
  归还齐国过往侵占的他国领土,倾心扶助他国度过危难,以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天下诸侯。等天下诸侯纷纷归附时,再进一步施以经济上的重利,以显示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格魅力。
  对于道德败坏,敢于冒犯周王室或虐待邻国与百姓的诸侯国,则毫不犹豫的实施武力打击。
  这样一来,天下诸侯既喜欢齐桓公的仁爱,又贪图齐桓公的货利,既相信齐桓公的仁义,又害怕齐桓公的武力,一个个神魂颠倒,忘乎所以,最后都成了齐桓公手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棋子。
  日期:2015-03-24 21:11:23
  第十三章 春秋第一相(七)

  上述关于管夷吾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的新政,老师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管夷吾的新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行为。
  老师在这个章节里较为集中地展示了管夷吾的改革措施,但实际上,其改革所牵涉的人与事以及产生的效果,都是沿着时间脉络,陆陆续续地出现的。
  所以,同学们切莫以为管夷吾搞改革就是一声令下,然后齐国朝野按照指示,整齐划一地完成一套规定动作就完事了。
  从结局来看,管夷吾的新政促进了齐国的崛起;但从过程来看,齐国依然经历了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论述管夷吾新政的史籍主要是《管子》一书。《管子》约成书于汉代,是后人以《国语?齐语》为基础,对管夷吾的学术思想及言行进行归纳总结的一部著作。今人欲研究管夷吾,《管子》仍是首选和不可能绕开的关键史料。
  老师在酝酿《我的春秋我做主》这部作品的时候,就曾经给自己定下过一个基调,那就是在忠于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尽量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少搞枯燥的学术研究。
  前面论述管夷吾新政的篇幅,是为了保证行文连贯和逻辑严谨不得不为之的结果。说实话,自己看着都意兴索然,就更不期待同学们驻目停留。
  所以,老师想表达一个观点,即大多数基于《管子》来论述管夷吾新政的文字,都是陈词滥调。
  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准备从另外三个较少有人涉足的研究方向,粗略讲一讲和管夷吾新政有关的问题,希望可以稍微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第一个是从《史记?管晏列传》的研究方向。
  该文评述管夷吾“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这段古文比较浅显,就不逐句翻译了。文中以三个事例为据,说明了管夷吾执政时,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从而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三个成功的外交案例。
  日期:2015-03-24 23:30:23
  第十三章 春秋第一相(八)
  其一“托辞伐蔡”。齐桓公有个夫人(之所以是“有个夫人”,而不是“的夫人”,那说明齐桓公的夫人不止一位,详情后述)叫蔡姬,是蔡穆侯的妹妹,她童稚未脱,不拘小节,别有一番风味。
  公元前657年的一天,齐桓公与蔡姬在园林里泛舟游玩。
  齐桓公估计是个旱鸭子,非常怕水,坐在舟上显得有点紧张。而蔡姬的水性很好,见齐桓公的窘样,当下童心大盛,就玩起了恶作剧,故意把舟弄得摇摇晃晃。
  齐桓公吓得脸色煞白,紧紧扣住船舷,俯下身子叫蔡姬别摇了。谁知蔡姬兴致不减,愈发作死地摇,摇得齐桓公七荤八素,一颗小心肝几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
  等到上岸后,齐桓公稍微恢复了元气,便把蔡姬臭骂一顿,接着又赶回了娘家蔡国。
  蔡穆侯见妹妹被强制遣送回家,不由得勃然大怒,心想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三条腿的男人莫非还成了濒危动物不成?既然你齐桓公不给蔡国面子,那蔡姬也不一定非要在你齐桓公这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于是转手就把妹妹改嫁他国。

  不料,这一下惹祸了。齐桓公怨怒蔡姬是没错,可他并没有宣布和蔡姬断绝婚姻关系。也就是说,蔡穆侯改嫁妹妹的行为,实际上是公然给齐桓公戴了顶绿帽子。
  是个男人都受不了这种屈辱呀,于是齐桓公决意派几万个小底敌到蔡国去讨还公道。
  管夷吾说这样不行,为了个女人发动国战,不符合为齐桓公量身打造的仁义形象,即使打赢了也没什么好处。
  齐桓公说那这口鸟气我怎么咽得下?
  管夷吾说很简单,找个借口就行了。

  当时周王室衰弱,楚国野蛮扩张,进犯中原,遭致中原诸侯的恚怒,恰巧郑国受到楚国的侵略而向齐国求援。
  管夷吾遂于公元前656年春让齐桓公打着伐楚的旗号,以蔡国依附楚国为由,对蔡国实施了军事打击。
  “托辞伐蔡”这件事,管夷吾巧妙地将蔡国和邪恶轴心楚国捆绑在一起,把师出无名变为师出有名,使得齐国霸权的膨胀转化为了正义的申张,可谓是瞒天过海,不露痕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