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物理——旅行到时与光的尽头》
第25节作者:
一朵熊ss
日期:2014-11-27 01:30:36
μ子正传
时光回到八年前,就在麦克斯韦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时候,历史把一颗真正能理解其非凡创见的头脑悄悄送到了人间。现今,学界常常把公元1666年与1905年称作“奇迹之年”,两位举世罕见的思想者分别在一年左右的光阴里,奇迹般地参悟出天地间许多的奥秘。但如果把镜头拉远,聚焦于整条时间轴:公元1642年春,伽利略终于挣脱尘世的宗教审判,隐入他自由的思维圣殿;同年圣诞节(儒略历),牛顿出生。而公元1879年,麦克斯韦离世,爱因斯坦降生。此后的五十年内,两人分别将前者的学说传承延伸,把经典物理打造得光辉万丈,并永久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看来命运之神也是数字游戏的一流玩家,透过种种绝妙组合,向众生传递着振奋人心的讯息——1642与1879,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酝酿奇迹的奇迹年。
1895年,距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首轮结果发布又过去了八年,十六岁的爱因斯坦怀着沮丧的心情来到与瑞士名城苏黎世相隔不远的阿劳镇。此前,由于在慕尼黑路易波尔德中学饱受德国式的“只许接收、不许发问”束缚型教育方式的折磨,爱因斯坦为了逃离学校生活甚至去找医生开了张神经衰弱的诊断书,可校方还没等他递上休学申请,竟先一步下手,通知这名“败坏风纪”的顽劣学子:你还是直接退学吧。可怜的男孩松了口气,他终于不用再担惊受怕地被拖回那座地狱了,但接下来怎么办呢?憎恶学校的教育方式并不等于他不爱学习,爱因斯坦依然渴望着跨入更高一级学堂,去钻研他感兴趣的几何、代数、自然科学……在父母的建议下,他决定报考位于德语区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然而却没能考上。于是,尽管百般不情愿,爱因斯坦也只有被回炉到中学校园,为待来年再战,他加入了州立阿劳中学的补习班。没想到,阿劳中学的学风与古板的德国模式大相径庭,自由而开放,学生可以平等地与老师讨论任何问题。爱因斯坦如鱼得水,生平第一次由衷地喜欢上了上学这件事。“这所中学以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倚仗外界权势的教师的淳朴热情,培养了我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阿劳中学,成了孕育相对论的土壤。”晚年的爱因斯坦在谈及他的母校时深情满溢,他甚至抛开大学教育,把自己撼动世界的伟大发现归功于一所中学,因为那里宽松而愉悦的学术氛围,让他终得驰骋在思维的草原,就如同前例中的路人甲,追逐着手电射出的光亮一探究竟。
一年后,爱因斯坦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可令他大为失望的是教授们教授的内容并不合口味。于是,他躲进租来的小阁楼、从读书馆搬来亥姆霍兹、玻尔兹曼……众名家的著述,独自一人埋头苦读。但他并没有完全脱离校园生活,每天下午放课后,爱因斯坦就晃荡到咖啡馆与一帮好友交换学习心得,桌台旁聚集着来自各专业的学子,话题从休谟到塞万提斯无所不包,在分享与聆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欢畅地吸纳着自己前所未闻的学说与观点。也正是在这里,爱因斯坦结识了他终身的挚友马塞尔?格罗斯曼(Marcell Grossmann),格罗斯曼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家庭,十五岁时随父母迁居瑞士,并和爱因斯坦同年跨入联邦理工学院的数学系。但与爱因斯坦那散漫的脾性恰好相反,格罗斯曼是教授们眼中标准的好学生,每日按时到课,笔记一丝不苟,考试门门高分;1900年毕业季才至,他就被几何学家奥托?费德勒收归门下做了助教。而不幸的爱因斯坦虽然依靠格罗斯曼的笔记,考前每每突击恶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给教授留下的印象实在太糟,根本无人愿意荐他留校“嗯哼,一条懒狗”,德语数学圈的领军人之一闵可夫斯基对他如是评价。
一毕业即失业,万般无奈下,他只得自费刊登小广告:
家教:数学或物理皆可
对象:大中学生
老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ETH师范系硕士
每小时三法郎,试听免费
就这样,爱因斯坦的名头竟以如此幽默的方式初次亮相于报纸一角。尽管小广告为他带来了意外惊喜:应征的两名学子——哲学系的索洛文、数学系的哈比希特——与他共同组成了“奥林匹亚科学院”,三人在“院长”阿尔伯特的带领下废寝忘食地阅读大师论著,为了书中的某句话面红耳赤地争论上好几个星期;但诸位“院士”经济上都十分困窘,精神食粮再充裕,没有面包,一样心慌慌,“实在走投无路,不如挨家挨户给人拉小提琴去。”院长感叹道,索洛文马上附和:“好主意,我学吉他为您伴奏吧。”情绪低落的爱因斯坦曾在信中调侃:自己就像一条无人问津的流浪狗。此时,昔日的好友再次向他伸出了援手,当格罗斯曼得知其父与伯尔尼专利局局长相熟识,立即向父亲建议道:“您的朋友不是想挖掘聪明人到他手下干活儿吗?我同学阿尔伯特,那可是绝顶的聪明!”虽然百年后的今天,“爱因斯坦”这个字眼几乎已成为“高智商”的代名词,但据资料显示,格罗斯曼是第一个用“聪明”来形容爱因斯坦的人——于平凡中见真章,堪称知己呐。
1902年,爱因斯坦终于在专利局谋得了一份三级技师的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发明创造。虽然得不时面对诸如“永动机”一类的荒唐图稿,好在作为一名公务员,他有极大的自由度来支配自己的时间。于是,一个星期的任务他通常两三天就完成了,剩下的日子,身在写字台边的爱因斯坦,心却常常遨游在九天之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