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物理——旅行到时与光的尽头》
第26节作者:
一朵熊ss 日期:2014-11-29 00:35:20
“同时”并不同时
为了理解狭义相对论的诞生过程,让我们先来做个脑筋操吧,这回,你将亲自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如图:在飞船的舱头与舱尾分别固定A、B两点,在A与B 的中点处装有光源C,当光源打开,由于CA与CB等距,位于A、B两点的接收器将同时检测到光信号。
启动飞船,假设一段时间后,它以极高的速率(例如:光速的一半,1.5*10^8米/秒)匀速直线前行。此时,开启C处光源,由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可以预期:处在飞船内部的一切皆无法判断自己究竟是运动还是静止,因此,A、B两点依然将在同一时刻接收到从C传来的信号。此时,“找茬专家”路人甲又要登场了,他站在地面,仰观飞船,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光从C点出发后,飞船并没有停止移动,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后舱头A’将远离光源C,而舱尾B’则越来越靠近C。即:A’C﹥AC=AB﹥B’C。因此,在路人甲看来,从C发射的光线到达舱尾B’所需时间要小于到达舱头A’。
情况霎时变得扑朔迷离:你坐在驾驶室,观测到信号接收器A、B同时响应;而地面的路人甲看到的却是B端先接收到信号,稍事间隔,A端才有所回应。同一个实验,却得到两组结果,一个事件怎么可能既“同时”又“不同时”呢;你与路人甲,到底哪一方更正确?如果伽利略的相对性没有问题,而从麦克斯韦的光速理论也找不出任何破绽,那么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里?
“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原因,剩下的结论不管多么荒诞,也必然直指真相。”福尔摩斯大人的名言隐隐回荡在空中。或许,问题就出在“同时”二字,我们对时间的认知、人类文明延续了数千年的时间观念竟是错误的!或许,宇宙的巨幕背景上并没刻着“绝对时间”,你与路人甲在各自的参照系内都是正确的,谁的答案也不比对方更标准。由此,爱因斯坦决定放弃困住当时许多大学者的死胡同,他不再努力修改麦氏方程以迎合陈旧的牛顿体系,转而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
日期:2014-11-29 00:36:17
μ子简历
μ子是电子家族的一员,它除了质量约为电子的两百倍之外,其余各项性质都与那颗携带负电荷的小微粒十分相似,你可以把它看做是电子的一位身材壮硕的兄长。但正是由于体型过于臃肿,μ子的性状十分不稳定,它的半衰期为1.5微秒,也就是说:观察1000个静止状态的μ子,1.5微秒后将有一半衰变为较小型的微粒(例如:一个带负电的μ子可衰变成一个普通电子和两个中微子);再过1.5微秒,剩下的500个μ子中的一半——即250个——又将消失于视野之中……如此不断衰减,随着时间的流逝,μ子的存活概率将越来越小、最终趋近于零。由于极端阴晴不定的个性,μ子根本无法像它那小巧而结实的兄弟——电子——一样,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原子、分子——时起到关键作用,亿万年来,μ子们悄声无息地飘散于空间各处,静静地诞生又静静地消亡,如同微观世界的流星,转瞬即逝、不留下一丝痕迹……
1937年,当μ子佩戴着“宇宙射线”观光团的闪亮徽章进入地球人的视野之时,首先从我们脑海冒出的问题就是:这些古灵精怪的μ子,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很快,大家就发现这群低调的小家伙竟有一大妙用:它们是狭义相对论最为坚实的证据!
事实上,人类在探测到μ子时距离相对论构建完成已过去二十多年,爱因斯坦是在没有任何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归纳演绎与数学工具,穿透云蒸雾绕的表象独自叩开真理之门,并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时空观。本文之所以选取μ子的传奇故事来讲解狭义相对论,是期望通过一系列的直观现象,让你绕开那堆令人头痛的算符,尽情享受与大自然的捉迷藏游戏。
注:其实,相对论的推演过程比起它同时代现身的哥们儿——量子力学——来说,并不算特别困难,真正伤脑筋的是对关系式含义的诠释。没能参透其物理实质,是爱因斯坦的诸位前辈——电子论鼻祖洛伦兹、数学全才庞加莱等——几乎要触及真相,却又遗憾地失之交臂的真正原因。
日期:2014-12-01 19:03:24
时间延缓
看似空空荡荡的星际“空”间实则蕴藏着数量惊人的粒子:绝大部分是质子(氢原子的原子核),也有少量较重元素(氦、氖、氩,甚至铁等结构复杂的原子核),它们通常以接近c的速率自由自在地飞翔,但如果有谁不小心撞进地球的怀抱,就难免要同散逸层中的颗粒物摩擦碰撞,不走运时还会发生爆炸——当然,这种微粒级别的爆炸,正如微粒级别的流星一样,我们肉眼是观赏不到的。爆炸在万里高空绽开朵朵礼花,μ子就在这孤寂的绚烂中悄然诞生。之后,μ子继续穿越电离层、平流层、对流层……重重雾瘴,最终到达地球表面。此时此刻,你若张开手掌,去感受那无处不在的“宇宙风”,μ子正轻灵地跳跃在你指尖……
问题来了:如果说μ子的平均寿命仅有1.5微秒,那么,在逼近c的速率下,它们平均也就能够行个450米;运气特别好的少数粒子,侥幸钻过半衰期布下的概率之网,如此重复几轮,存活时间能延长5、6倍,但至多也就能冲2000-3000米。可是,仅只最贴近地面的一层空间——对流层——平均厚度就在10000-16000米之间,按说,这群天外来客极难有机会跑完全程进入我们的视野。而科研人员却在地球表面搜集到海量的μ子,它们到底耍弄了怎样一套戏法,竟骗过了时间?
面对两相矛盾的事实,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同一粒μ子,奔跑时与静止状态相比,其衰变被延缓了!这意味着,在接近光速的狂奔过程中,μ子所经历的每一秒钟比起静止时的一秒钟来说——被拉长了。如此一来,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看,这群“魔法小精灵”通过运动延长了自己的生命,使其半衰期增长到原先的数倍,足够它穿越超过85000米的行程来到我们身边。
“生命在于运动”,果然是至理名言呐,从今天起,把爱车打入冷宫,每日跑步上下班,岂不延年益寿抗衰老?这么说,人类渴望已久的长生不老秘方,原来尽在练就一双飞毛腿?为了将爱因斯坦的论述理解透彻,我且为你引荐一把密钥——γ因子,又名洛伦兹因子。
假若地球上立着一座耸入云天的灯塔,从塔顶发出的光芒射向地面,地表再把接收到的光信号返回塔顶,如此循环往复,光所走过的路线如图a所示。现在,请你坐进一辆飞驰的火车,以恒定速率与灯塔擦身而过,此时,透过车窗遥望,灯塔与地面之间的光信号在你手中的检测器上将绘出怎样一条轨迹?如果火车上的仪器认定自己处在静止一方,由伽利略原理,光信号的发射点与接收点就必然得动起来,所测得的轨迹如图b,光线像一道锯齿往后延伸。图中,三角形ABC的直角边A即是相对静止时,光从塔顶传到塔底的路程;而斜边C则是移动的火车上看到的图像。
由图可知:在运动者眼中,光的行程增长了;若光以恒定的速率传播,则必然意味着:运动系统拥有更多的时间。而具体增加了多少呢?假设时间的“延缓因子”为γ,则:
γ=C/A=Δt’/Δt
由于c为三角形的斜边,因此C/A比值总是大于1,也就是说,运动系统相对于静止状态,时间Δt’一定更充裕——延缓因子名副其实啊。利用少许数学技巧,把光在真空的传播速率c以及火车的运行速率v带入几何图形当中,可进一步求得:
观察上式,你将发现:火车的速率v越接近光速,γ的值就越大,这意味着:车上的时间将成千上亿倍地延长!可惜,以目前的技术,别说火车,就连最快的宇宙飞船也才及光速的万分之一。那么一般水平的运动对时间有多大影响呢?回到你的晨跑计划中来,普通人的跑步速率大概3.5米/秒,带入上式,在3*108米/秒级别的光速面前,对延缓因子γ的影响是何其渺小。所以,通过奔跑来延长寿命的方案以我们肉体凡胎大概是难以见成效的了,但请不要泄气,迈开双腿虽然不能显著提升γ值,但对锻炼全身肌肉以及提升心肺功能依然有着巨大帮助,绝对值得你一试。
原来,时间延缓效应只在接近光速的特殊状态下才能发挥威力,也难怪生活于宏观世界的我们,历经千载却未勘破其背后的玄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