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第33节作者:
泪痕春雨 日期:2014-12-02 09:18:02
在平定黄巾之乱(张角一系)、西北叛乱(韩遂、马腾等人)、东北叛乱(张纯等人)的过程中,,东汉帝国的政府军,显然出现了军阀化的倾向。
因为在此过程中,军方大佬自然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一方面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会有意放弃一部分对军队的控制;另一方面呢,也是因为四面战乱,面对军方大佬的步步进逼(一再要求更多的权力),皇帝也不敢轻易与军方大佬决裂。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将帅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自然会变得军阀化越来越明显。
在董卓进京前,汉帝国军阀化最彻底的大佬,自然是马腾、韩遂;这两个人在三国历史上比较著名,因为马腾就是马超的老的爸,而韩遂在赤壁之战后,还与马超一块火并过曹操,甚至一度把曹操打得陷入困境。
为什么这两个人军阀化的最彻底呢?因为灵帝末期,这两个也曾是西北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最后折腾来折腾去,帝国政府那是扳倒葫芦起了瓢,最后只能接受他们割据一方的事实。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军阀。相比而言,当时的董卓怎么说也还算政府军的长官。
在董卓进京之前,实力最大的军阀,自然是董卓。因为,董卓虽然没有马腾、朝遂军阀化的彻底,但是他的实力,显然不是马腾、韩遂可以相比的。如果没有这样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董卓哪敢率三千小弟就进入洛阳城,哪敢把握这种机会更上一层楼呢?
日期:2014-12-02 09:33:42
在此过程中,实力第二大的军阀人物是谁呢?显然是丁原,只是丁原刚刚正式登场,就被吕布火并了,所以丁原的历史地位,一直被人们严重低估了;关键是,吕布在历史上,被人们塑造成了一个打手兼保镖类型的人物,而丁原就被吕布这种人火并出局,自然更只能以一个打酱油的形象出现了。
其实呢?丁原绝对是可以和董卓并驾齐驱的二号军阀人物,只是因为他领的小弟太牛逼,所以很快就被自己的小弟火并了。
遥想当年,在吕布把曹操打得狼狈逃跑之际;在张邈兄弟、陈宫、高顺、张辽都追随在吕布身后时;谁敢说,吕布一定会失败呢?
遥想当年,吕布对袁术的大将说了,刘备是我的兄弟,你们敢打刘备,那就是不给我面子;于是辕门之外一箭射出,遂不战而屈袁术之兵,更让刘备转危为安了。面对此时的吕布,谁敢说吕布一定会失败呢?
面对如此牛逼的吕布,谁敢说吕布只是一个保镖兼打手的勇夫?
丁原出自寒门,最后能混成军界大佬,本身就证明他不是普通人;更主要的是,丁原能领着吕布这种小弟混,更证明他绝不是普通人。因为,吕布那是标准的大哥级人物。
吕布从出场到死,每一次重大的选择,都对时局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吕布最初选择离开丁原,丁原自然是死于非命了,而董卓也因此彻底控制了洛阳城;吕布后来选择离开董卓,董卓自然是死于非命了,更主要的是,董卓一系也差点砖崩瓦解了。吕布后来选择攻打曹操,曹操当时都绝望了,因为兖州地区都挂起了吕布的大旗,只有三个县城还挂着曹操的大旗,而曹操一个不小心,又让吕布打得军队损失惨重。如果不是陈昱等人给曹操鼓劲,曹操当时已决定投靠袁绍去了。当然了,吕布选择攻打刘备,刘备几经波折之后,就只能选择投靠曹操了。
我们常常认为,吕布就是一个打手兼保镖类型的勇夫。问题是,我们在这样评价吕布时,为什么不想一下,这样的一个吕布,为什么能成为曹操、刘备的重要对手?而且还能一再处于上风呢?
甚至而言,如果吕布真是一个保镖兼打手的勇夫,就算他能杀了丁原,又靠什么把丁原的队伍拉到董卓一边呢?当然了,就算他能杀了丁原,又靠什么让张辽也随他一块投靠董卓呢?
当然了,这说起来话长了,而且也是后话,在这里,我只希望通过相关的内容,让大家对丁原有点比较直观的概念。
日期:2014-12-02 09:38:27
东汉帝国的军阀失控的过程,大约是这样的。开始是董卓、丁原两个军阀化的大佬,一块进入了洛阳城。本来呢,这两个军阀化的大佬实力相当,如果士大夫集团能布好局,应该也是有机会建立某种平衡的。
问题是,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的手下(换而言之,就是洛阳的禁军)都投靠了董卓,所以丁原自然不能与董卓相提并论了,在这种背景下,丁原的小弟取代(火并)了丁原,并率领这一系军队投靠了董卓,于是两大军阀势力合流了。在这种背景下,军阀势力遂失控了;至少在洛阳城内,已没有一股力量可以制约董卓了。
面对此情此景,董卓自然有了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念头。
写到这里,三国前的历史背景,大约也算交待的差不多了。下一章开始正式写三国内容。
说三国,道三国。三国历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
三国历史的起点,大约有三种划分方法,第一种是以董卓进京为起点(也就是公元189年或公元190年),因为董卓进京后,东汉就名存实亡了。第二种是以汉献帝迁都许昌为起点(也就是公元196年),因为从此就开始了以曹氏为中心的历史;第三种就是以曹丕称帝,甚至是孙权称帝为起点;因为咬文嚼字的说,魏、蜀、吴三国在那一年,才开始逐个出现,或是全部出现了。
认为三国历史应该从曹丕称帝,甚至是孙权称帝算起;硬咬文嚼字的去说,自然非常有道理。但这显然是拿无聊当学问;这就好像孔乙己把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当成学问一样。虽然严格的说,认为曹丕称帝(甚至是孙权称帝)是三国的起点,一点错也没有。问题是,大家心目中的三国,显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故事,也大都是此前的内容。甚至而言,我说自己要写三国历史,却从曹丕称帝写起,谁也会感觉有些意外的。
面对一个大家都约定俗成的,而且说起来毫无歧义的概念,一个人非要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证明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并且要引入新的概念;就算他所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以为也是一种把无聊当学问的表现。因为相关的研究成果,无助于人们认识这段历史,只会把人们弄得更糊涂。
认为三国历史应该从汉献帝迁都许昌算起,自然也不能算错。问题是,这显然是因为曹操一系胜利了;失去这种背景下,把这一年作为三国的起点,自然不会被太多的人接受。
所以关于三国的起点,我倾向于从董卓进京算起。因为,它最符合人们的常识、共识;关键是从那一年开始,东汉帝国就名存实亡了。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