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活下去——南宋的百年挣扎》
第25节作者:
暮雨飞红 日期:2014-04-01 08:48:51
十一 再释兵权
柘皋之战结束后,赵构看着金军行色匆匆的背影,并不想学习朱自清写篇散文,而是动起了另一番脑筋。金军在两淮为所欲为的时代终于过去了,赵构美滋滋地说,就算我把镇江撤了防,招呼金军过来,他们都不敢来了(呼敌渡江,亦不敢来)。既然行情这么好,那就看看能不能再议和。
为什么赵构总是这么热衷于议和呢?有人认为他是想妈妈了。当然会有这个成份,后来他确实不遗余力地接回了韦太后。但是,做皇帝的,考虑事情一般不会把出发点放在自己的小家上,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雄才大略,如果不把大局考虑周全了,小家也保不住。在议和的问题上,赵构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近年来武将的崛起。大家都知道,北宋的武将们就是一大笼屉的受气包子,文臣们制定作战计划时,不能跟着喳喳,在战场上也不允许随机应变,甚至连伸伸胳膊腿儿都有严格限制(摇手举足,辄有法禁)。其实就等于是个战争机器,别说人权,连臣权都没有。这种做法在太平年景还可以勉强维持,但赵构面对的不再是先祖们与西夏等族的边界冲突,而是随时可能身死国灭的宋金大战。他也知道,没有数据线能把这些战争机器们和自己的大脑连上,所以只能允许武将们见机行事,甚至染指地方事务。
而武将们咸鱼翻身之后的表现,也真是令赵构头疼。像苗刘那种二杆子小军官就不说了,高级将领的个人势力也日益膨胀,对文臣也不像以前那么尊重了,“便衣密坐,视大臣如僚友”,哈哈,咱哥们也抖起来了。这还只是平时,一旦上来脾气就更可怕了,举个例子,《朱子语类》(基本上是朱熹的学生们记的课堂笔记)中记载,有一回,刘光世派一个军官到赵构那儿汇报工作,小伙子可能是口才不错,赵构听得很舒心,就准备给他升个官。刘光世做贼心虚,认为这小子肯定是出卖了自己的丑事,不然皇上凭什么看重他。那老刘是不是以后会冷落他呢?不会,老刘决定马上干掉他。但这个军官不但嘴好,腿也好,迅速逃了出去(可见军事训练很重要),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搭救,不过刘光世仍派人沿路追杀,最后这个聪明的军官请求地方的官员把自己投入了大牢,并签发了正式的逮捕文书,等于是转入了正常司法程序,刘光世这才恨恨地做罢。可见他已经骄横到了什么地步。朱熹是一位很较真的学问家,生活年代也还属于南宋初期,给学生上课应该不会乱放炮,所以这段记载还是可信的,而且刘光世也是我们的老熟人了,这事儿符合他的风格。
日期:2014-04-02 08:53:50
但是,有些武将虽然平日里很跋扈,面对金军时却畏敌如狗(我指的是大型犬),像刘光世、张俊这样的家伙,总是需要百般催促才会去应战,好不容易去了,又常常会找各种借口逃走。你要是发诏书质问他,他就边跑边回一封折子,和你解释,什么避敌锋芒了,诱敌深入了,你再发一封,他就再回,几番来回过去,金军要么抢够东西自己走了,要么被韩岳打跑了,而他还浑身是理,赵构苦不堪言。而且因为军队比较独立了,又总要出征作战,就有了军队专属的财产(谁出门也不能不带钱),朝廷想要监管,相当不容易。至于将帅本人,除了岳飞以外,多数都有很大的经济问题,占据了大量的田产,也娶回了很多的漂亮老婆。
这样一来,不仅皇帝很忧心,文臣们也很不爽,不过多半还是出于私心。在文臣们看来,不管战场形势多么瞬息万变,你都必须遵守本大人原定的计划,否则就是狂妄。当然,要是韩世忠、岳飞真听他们的,南宋可能比南明也长不了多少。至于他们攻击武将的生活作风问题,其实他们自己也一样,而且还比好武将差远了,岳飞就不纳妾,不贪污,这明摆着就是搞双重标准。欺负人是有惯性的,看着当初被自己踩在脚下的大老粗们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过得比自己还滋润,文臣们实在怒不可遏。
我们知道,书呆子做事有时候一根筋,因为他们头脑里有一套固定的公式,比如武将专横就会威胁皇权,并压制文官,别的他可不管,所以早在1131年还是烽火连天的时候,就有个翰林学士和赵构说,咱得把武将的权收回来,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操作步骤,他讲的很对赵构的胃口,特别是他建议把几万人的大部队分割成一些几千人的小部队,用一些没啥资历的中级军官统领,直接听命于皇帝。后来,在1142年确实就是这么干的。但这时候可不成,金军和钟相大哥都闹得正欢,对于这种暖心的好建议,赵构也只能望梅止渴了。
之后的十年中,文臣们投诉、谩骂武将的奏折堆积如山,而武将们也不示弱,调动手下的笔杆子反唇相讥,这些小文人当然吃谁向着谁,把当年的蔡京等大文官骂了个遍,“持节则丧节,守城则弃城”、“提兵勤王则溃散,防河拒险则遁逃”,国家倒霉就倒霉在你们这帮文人身上。赵构暂时也没办法,所以就让他们先掐着,当泡沫剧看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