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和方孝孺》
第19节

作者: tyalun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16 08:56:34
  最后再结合时间和朱棣的行为来分析一下上述史料:
  以下日期在所有史料中是一致的:
  六月乙卯(6月3日)朱棣大败盛庸,进占长江南岸。
  六月戊午(6月6日)镇江举城投降朱棣。
  六月庚申(6月8日)朱棣率部进驻龙潭(距南京约30公里,可以参考一下前面的战略地图)
  朱棣进驻龙潭以后并没有直接进攻南京,而是等了5天(这期间双方有议和行为),直到六月乙丑(6月13日)朱棣才领兵去包围南京---注意是包围,不是进攻,没想到一个大肉包砸脑袋上了,一个天大的惊喜--南京城门打开了!

  从这个行为看,我认为到现在朱棣对朝廷多少还是抱有希望的,不然他应该急不可耐的去包围南京啊,何必等这5天呢!这时候朝廷如果把几个大"奸臣"送过来,把诸王和朱棣的名誉恢复一下,朱棣很可能就拍拍屁股回北平了。
  从上面《明史》的记述看:"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在6月3日有大臣劝建文跑路以图后兴,而朱棣此时刚到长江南岸,这个跑路的时间应该是非常充裕的,建文可以从容跑路;而《明通鉴》上的论述是"庚申,燕师营于龙潭...时廷臣劝上幸浙或湖、湘以图兴复",是在6月8日有大臣劝建文跑路,这个时间有点晚了,真跑的话说不定被朱棣追上;而《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述是在诸王议和归来后(应该是六月甲子--6月12日)老方才劝建文"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这个时间就已经太晚了,因为第2天朱棣就杀过来了。

  根据《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述老方把南京城外的百姓撤入南京,搬东西应该是在议和期间(六月辛酉,6月9日后);因为以往在议和期间朱棣都很有信用,不动兵,但时间非常紧迫,只有4天时间,所以应该驱策甚急而导致民怨,如果这是真的,以朱棣的军事素质而论,他对此应该有所耳闻(因为距离很近吗,才30公里),这个时候他如果趁乱杀过来赢的机率应该很大,但是他没有动。

  日期:2014-04-17 08:41:35
  分析一下朝廷派去第4次议和的三个人员:李景隆、茹瑺、王佐
  我上面写错了,茹瑺现在是兵部尚书,不是吏部尚书("及惠帝即位,改吏部,与黄子澄不相能,刑部尚书暴昭发其赃罪,出掌河南布政司事。寻复召为兵部尚书" --《明史》.卷151.茹瑺传),李景隆是左军都督府都督,王佐也是五军都督府的一个都督同知,按照明制,为了防止军人作乱,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调兵权属于兵部所有,统兵权属于五军都督府所有,也就是说兵部可以调动军队,也不能统领军队做事;五军都督府可以统领军队做事,但不能调动军队;你看看这3个人,这3人儿一合就什么事都能干了。叫我说建文和老方在用人方面真就跟猪头一样,在这种关键时刻你还敢玩儿这么悬的。

  查一下李景隆的简历:
  "南军遂不支,帝始诏景隆还。黄子澄惭愤,执景隆于朝班,请诛之以谢天下。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 --《明史》.卷126.李景隆传
  "燕师起,李景隆北征屡败,召还。子宁从朝中执数其罪,请诛之。不听。愤激叩首大呼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臣备员执法,不能为朝廷除卖国奸,死有余罪。即陛下赦景隆,必无赦臣!”因大哭求死,帝为罢朝。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皆抗疏言景隆失律丧师,怀二心,宜诛。并不纳。"
  ----《明史》.卷141.练子宁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景隆从1400年8月从济南撤回来到现在(1402年6月)这将近2年的时间里面,在朝廷里就没消停过,今天这个文官出来踩他,奏请建文要杀他,不许,明天那个文官又来了....甚至到了1402年6月燕军快到南京城下了,老方不知道哪根筋又不对了,又把旧账翻出来了--"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奏请建文帝又要杀他。

  朱棣评价过李景隆这个人,他说李景隆这个人"气骄而愎"---受不了气,个性还挺刚愎,你看朝廷这帮文臣今天踩他,明天又踩他,这都兵临城下了,老方又出来踩他了,这能受得了吗?!---你们说我不行,盛庸、平安、何福不也败了吗,你方孝孺尽出些馊主意,你也配来踩我?!
  我认为李景隆后来打开金川门有一个很大原因是针对踩他的这帮文臣的,也就是朱棣所说的"奸臣"们,但是建文对他挺宽容,建文的死对他来说应该是个意外,因为朱棣的旗号一直是诛杀奸臣,并没有针对建文帝---把朱棣放进来,正好替我把这帮子文臣干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