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朱棣和方孝孺》
第18节

作者: tyalun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4-15 09:09:03
  先说《明史》上的说法:
  在这上面老方完全是以一种高大的姿态出现的--"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一副大义凛然的面孔,好像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跟他没关系似的,更离谱的还要让建文帝"即事不济,当死社稷",要叫我说这太假了:人家朱棣是奔着奸臣来的,起码朱棣从起兵到现在没敢说过要对建文怎么怎么地,他给建文上书或朝廷派使臣假议和时还一直说"天子使臣"呢,他从来没敢针对建文啊,你让建文死什么社稷啊?!

  而且咱们从老方的诗文和作品里看也说不通啊:
  "万事悠悠白发生,
  强颜阅尽静中声。
  效忠无计归无路,
  深愧渊明与孔明。" ---他的心态明显是苦闷、彷徨,无计可施,根本没有"一根筋"要死社稷的意思啊。
  从他的《豫让论》里面的观点"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他现在想的应该是怎么样帮建文免祸,即使事败他想的也应该是怎么保全建文的性命才对啊,他的态度应该是:自己死可以,建文不能死。---明史里面这个态度假的太离谱了。
  在老方的文章里面从来就没提倡过要为什么名节而死,相反他的《蚊对》、《深虑论》里面还有知天命、认命的意思。

  日期:2014-04-15 19:49:06
  《明史》上面对后续朝廷派李景隆等去和朱棣议和也有记录,只不过这是建文帝的意思,不是老方的主意了。《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上面都认为这个派人继续议和的缓兵之计是出自于老方。《明通鉴》上也说老方提出过要建文死社稷,只不过方式没有《明史》上那么理直气壮了--"即事不济,国君死社稷,正也。"---用的是说理的方式,而《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没有这个说法。

  《明史》《明通鉴》上共同的一点就是建文的活路又让老方给堵死了---"或劝帝他幸 -明史"、"时廷臣劝上幸浙或湖、湘以图兴复--明通鉴"---有大臣劝建文帝趁现在能跑赶紧去湖南或者江浙等地,以图后兴,这个建议在后来看非常对,的确是建文帝的活路,但是又叫老方给坚决的给否定了。
  这个大臣"或劝帝他幸"的建议根据当时情况看是真实性比较大,因为当时燕军确实已经快兵临城下了,朝廷上下都慌了。但是从总体情况看:长江以南还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长江以北大部分名义上还是朝廷控制着,朱棣呢确实还算孤军深入,朝廷如果上下一心南京应该能守住,所以从表面上看老方的坚守南京以待援兵的建议似乎还说的通,但是内部危机已经是波涛汹涌,确实快要翻天了。
  恰恰就是老方这个只能看到表面的建议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灭顶之灾。
  日期:2014-04-15 23:04:40
  《明史纪事本末》和《明实录》里面都记载了老方给建文帝出的一招:在南京城外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尽驱南京城外之民入城,用他们构建南京城防工事;把他们城外的房子都拆掉,木材全部搬运入城,不留给燕军使用。因为时间非常紧迫,所以驱策甚急,导致民怨沸腾,直接后果是南京城西南角和东北角各崩了一大块。
  这个真实度我觉的也很大,因为事情急迫嘛,老方又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心情可以理解,行为导致民怨,从后来看,南京城破之时,好像老百姓还挺高兴的。
  除《明史》外的资料都认为再次和朱棣议和的缓兵之计出自老方,这次派出的官员不光人数多,级别也更高了---曹国公李景隆(从一品)、吏部尚书茹瑺(正二品)、都督同知王佐(从一品),表面上一看,朝廷这次议和确实是煞有介事,好象是来真的。

  这3个家伙一见到朱棣以后,"伏地流汗,不能发一言。 --《明史》.列传39",吓瘫了先---因为通过打的这几年仗,当时在南方人眼里朱棣真就像天神一样:太牛了,当然也可能生怕朱棣把他们当作奸臣。直到朱棣笑着跟他们说:"勤劳公等至此,有言乎?"--你们到这儿来有什么要说的?这些人才把要割地议和的事情一说。这又给朱棣一表现自己忠贞的机会,朱棣甚至对天发誓说:"公等归奏上,但奸臣至,我即解甲谢罪,退谒孝陵,归奉北藩。 --《明通鉴》,其它大致同"。

  《明史》上评价朱棣"能推诚任人",很有个人魅力,这可能真不假--朝廷派去跟朱棣议和的人:第1次的李得成、第2次的薛岩、第3次的这3位都踊跃的走到了欢迎燕军的第一线,第3次的这3位后续对开金川门事件还起了极大作用。
  -------
  对于李得成是否是第1批欢迎朱棣入城的人还有疑问,但起码可以肯定李得成没有加入反对阵营。
  日期:2014-04-16 00:04:18
  对朝廷前二次派去和朱棣议和的人员情况做一个补充:
  第1次的李得成(前文有论述):
  "建文二年(1400年 庚辰) 六月 帝用齐泰、黄子澄计,兵履败,欲求和,尚宝司丞李得成慷慨请行,谕燕王罢兵。王不听,得成附于燕。" ---《明通鉴》卷十二---在朱棣围攻济南时,朝廷用了缓兵之计,派出尚宝司丞(6品官)李得成去和朱棣议和,李得成一开始慷慨激昂,认为自己能说服朱棣,结果去了反而被朱棣感动了,他认为朱棣是对的,"得成附于燕"《明通鉴》上面认为他投降了朱棣,其实没有,议和议了1个多月他又回南京了。

  后续按照《明实录》的记载,李得成回到了南京,把从朱棣那儿听到的看到的向上面一反映,应该也没少替朱棣说好话,结果"齐泰等怒而囚之",被关起来了。(《明太宗实录》.卷7)
  第2次的薛岩(同薛嵓,前文有论述):
  在朱棣大败盛庸和平安后,朝廷派出大理寺少卿薛岩去和朱棣议和,用以拖延时间。
  根据薛岩回朝以后的历史记录,他应该也是被朱棣感动了,没少替朱棣说好话--"嵓入见帝,亦备述前意。帝语孝孺曰:“诚如嵓言,曲在朝廷,齐、黄误我矣!”孝孺恶之,曰:“此为燕游说也。”
  --《明史纪事本末》.卷16"---听完薛岩的陈述,建文似有所悟:"诚如嵓言,曲在朝廷,齐、黄误我矣!"而老方的态度是:“此为燕游说也。”---薛岩这小子一定是被朱棣收买了!

  也就是说李得成和薛岩都不约而同的被朱棣的人格魅力感动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